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桓温第一次北伐,就因为贻误战机,功败垂成,这次北伐失败,东晋部队损失数万人,狠狠打击了东晋王朝再次北伐的信心。打击归打击,光复山河的夙愿不能不管,虽然希望渺茫,将士们还需努力。对桓温而言,他也明白伐秦失败是自己战略上发生了错误,下一次只要调整战略,不信北伐不成功。所以,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大将军桓温就重整旗鼓,率兵北伐前燕。那一年,桓温45岁,正值壮年。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晋穆帝永和12年,公元356年,在桓温踌躇满志准备北伐之时,一直在家里翘首盼望被桓温重新启用的殷浩,最终因病死在了家中。在北伐前燕之前,桓温还做了一件令朝中百官心惊肉跳的事情,那就是想把东晋王朝整个迁往旧都洛阳,桓温为此上疏十多次,但是朝廷都置之不理,在以后的日子里,桓温继续上疏,朝廷被桓温的建议吓坏了,因为在那个时候,桓温达到权力顶峰,没人敢违背他的意志,但是这件事情最终还是无疾而终。

桓温想要继续北伐,就先要重新布置兵力,任命官员,就让督护高武驻守在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据河上,整治水军,待命以逼许昌和洛阳,桓温自己则从江陵带兵北进。在经过金城之时,桓温看见了青年时代做琅邪内史之时,曾经种下的柳树已经长到十围粗,桓温手扶苍柳,慨然长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涕。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东晋大军顺流北上,经过淮泗,便进入了前燕的地盘。桓温同属下一起登上了大船之上的平乘楼,远眺中原,感叹道:“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之罪也!”这个王夷甫,就是西晋吹牛大王王衍。王衍作为西晋王朝的尚书,掌管机要,却耽于清谈而不理朝务,最终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可怕后果。

桓温刚说完,就有人接过了话茬,为王衍等人辩解,这个人就是记事袁宏,袁宏说:“运有兴废,国有盛衰,这不一定是王衍等人的过错。” 袁宏此言一出,桓温大怒,恶狠狠对众人说道:“当年刘表刘景升养了一头牛,重达千斤,吃的粮食也是十倍于普通的牛,但是这头牛吃得虽然多,负重远行还不如一头普通的瘦牛,魏武帝进入荆州,就将这头牛杀掉让战士们分享了!”桓温话音一落,在座的众人吓出了一身冷汗。桓温这段话就是告诫袁宏及其不听话的手下,请你们张大眼睛,别做那头无用的笨牛,省得丢掉自己的卿卿性命。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当年的8月份,秋高气爽,桓温的大军达到了伊水,也就是洛阳城外的伊水河。投降前燕的姚襄已经屯兵于伊水河北,他看见桓温的大军开拔到了洛阳,就将自己的精锐部队隐藏在伊水河北边的密林中,派遣了一名使者传书给桓温:“桓将军亲率王师北征,姚襄我奉身归命,希望将军你让大军稍稍退后,我一定拜服在道边迎接你的到来。” 很明显,姚襄这是在使用缓兵之计,桓温当然不吃他这一套,立刻回信道:“我此来的目的,就是驱除鞑虏,光复中原。想打仗你就率兵前来,想见我,我就在你附近,不要再派遣使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

姚襄一看桓温不上当,只好摆开阵势,迎接桓温的挑战,姚襄列阵,桓温也列阵,两军就在伊水河边摆开了阵势,战鼓一响,两军便捉对厮杀在了一起。桓温身经百战,作为总指挥,还亲自披甲上阵,都督众兵奋勇杀敌。没多久,姚襄的部队就招架不住了,鸣金一响,大部队呼啦一下便落荒而逃,这一仗,姚襄那边死亡数千人。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姚襄败走,他的手下数千铁骑也跟随着逃命,这一逃就逃到了洛阳北面的邙山,过了邙山,姚襄率领残兵继续向西飞奔。姚襄估计对当地的百姓安抚有加,所以即使他吃了败仗,老百姓们也抛妻弃子跟随他继续亡命天涯,人数竟然有五千人之多。那些来不及跟随姚襄逃命的当地百姓,也四方打听姚襄所在,只要得到一点信息,也是拖家带口赶往姚襄处。

姚襄一败,桓温的军中便开始谣传姚平北已经受伤而死的消息,听到这些传言,那些被桓温军队俘虏的许昌和洛阳等地的少女少妇,大妈大婶,无不北望落泪。姚襄败走,古都洛阳便重新回到了东晋王朝的怀抱。桓温率军进入了金墉城,随后拜谒西晋诸位皇帝的陵墓,并且对那些残坏的皇陵进行了修缮。然后桓温就上表,让镇西将军谢尚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在谢尚还未来到洛阳之前,桓温就让手下的大将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带领两千名士兵镇守洛阳,然后将三千户人家迁徙到了江汉之间。这是桓温第二次北伐,大败姚襄,暂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从公元356年至公元360年,整整四年的时间,东晋王朝都没有做出北伐的举动,直到前燕皇帝慕容儁驾崩,大司马慕容恪开始辅政。在这个时候,东晋朝中就有大臣提出来,现在趁着前燕主幼,是否可以兴兵北伐呢?不料一直想北伐的桓温,这次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慕容恪尚在,我们不能擅自乱动,否则恐遭不测!” 桓温分析的很有道理,像冉闵那种猛人都不是慕容恪的对手,何况先天不足的东晋王朝。只要慕容恪在,前燕就在,慕容恪一死,前燕立刻灭亡。没办法,除了慕容恪,前燕后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孬种。

当然还有一个慕容霸,也不能小觑,可惜慕容儁对他多方排挤,一次又一次打压,总想把他弄死,害得慕容霸整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比如,有一次慕容儁看见慕容霸不知什么时候将门牙磕掉了一块,就恶作剧为其改名慕容缺,再后来感觉慕容缺这个名字不好玩,又将其改名慕容垂。可怜一代枭雄、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被人整,只好打落门牙暗吞血,韬光养晦,狠装孙子,等待崛起的那一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弹指一挥间,7年的时间又过去。公元367年,东晋海西公太和2年,一直总揽朝纲、辅佐前燕帝国的大将慕容恪最终去世,前燕帝国失去了镇国基石,迎来了它风雨飘摇的末世。那一年,大将军桓温刚刚度过他56岁的生日。

现在的桓温已经今非昔比,七年间,东晋的皇帝从晋穆帝过渡到晋哀帝,再过渡到晋废帝,也就是海西公司马奕,而桓温的大权一年比一年更厉害,现在他已经渡过了人生最辉煌的青春岁月,迎来了垂垂老年。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前燕帝王图:左起—慕容廆,慕容皝,慕容儁,慕容暐,前两个是奠基人,慕容儁是第一位皇帝,国运传两代,便被前秦所灭)

老年的桓温,专政朝纲、把持内外。在朝中,新的宰相苗子已经露头,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宰相谢安。谢安出山之时已经是47岁的高龄了。那么桓温在他56岁这一年,是否还有什么特别的行动?答案是:有,那就是他念念不忘的北伐。桓温之所以没敢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北伐,就是害怕前燕的慕容恪,现在,慕容恪死了,那么欺负一下前燕小儿,也是作为爷爷辈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义务。两年之后,海西公太和4年,已经58岁的桓温精神抖擞地大举进攻前燕。

大司马桓温就从兖州开始起兵,当时正是阴历6月份,天气炎热,虽然雨季到来了,但是汴水由于多年战乱没人整治,以至于河水太浅,舟船难行。看到这种情况,大将郗超向桓温建议暂时先不要伐燕,否则很可能无功而返,但是桓温不听。这个郗超就是太尉郗鉴的儿子。既然东晋的军队不习惯陆运粮草,那么只好采用水运,所以桓温就派遣毛宝的儿子冠军将军毛虎生带兵挖河,生生地在巨野那块地方凿出了一条河道,将汶水河和清水河联通在了一起,然后,桓温率领水军从清水河进入黄河,战舰粮船绵延数百里,声势浩大。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现在,郗超又来给桓温上眼药来了,他建议道:“从清水入河,难以通运,若敌人不和我们交锋,加上运道绝断,粮草不济,劫掠敌人也无所得,那可就惨了。我的意见是举大兵直捣邺城,前燕的士兵百姓畏惧将军你的威名,肯定会望风而逃,若能交战,大功立刻可成,如果不能交战,我们就守住邺城,当地百姓尽归我们所有,那么易水之南都会落入我们的囊中,如果将军你认为这个计策太过冒险,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稍微稳妥的办法,那就是顿兵河、济,控制漕运,等待粮草充足之后,明年夏天再次出兵,虽然晚了一年,但是这是必能成功的计策。望将军你三思,如果这两个计策都不采纳,而是连军北上,那么一来进军速度不快,二来撤军速度也不快,前燕会趁着这个机会招兵买马,严加防范,等到了秋冬,河道阻滞,将士们缺衣少食,一旦出事,将会大难临头!” 看完这段话,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将才,这就叫将才!将问题分析地如此透彻,如此明朗,看来北伐前燕的胜利是命中注定了。可是别忙,这只是郗超的建议,桓温可没答应啊。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桓温对郗超两次建议都置若罔闻,从中我们又会悟出另一个道理:人老了,有的时候真是固执透顶啊!桓温就派遣建威将军檀玄进攻湖陆,立拔之,生擒前燕宁东将军慕容忠,前燕一战不利,燕主慕容暐就命令下邳王慕容历作为征讨大都督,率领两万军队同东晋军队大战于黄墟,慕容历大败而归,军队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个人单骑逃出了生天。

慕容暐一看大事不好,赶紧派遣乐安王慕容臧统帅诸军抵抗桓温的进攻,结果依旧大败而归。前燕少了一个慕容恪,国内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将军都没有,这种国家不亡等待何时?慕容暐吓得惊慌失措,赶紧派遣散骑常侍李凤求救于前秦。

其实,慕容暐现在不必那么害怕,因为前燕还有一个能人未曾出场,他就是一直备受打压的慕容垂。当年的7月份,桓温屯兵武阳,前燕的兖州刺史孙元,率领族党起兵响应桓温,桓温这次还是一路捷报,进攻到了前燕的枋头,这是前燕的一处军事重镇。这下子,可将前燕文武百官吓破了胆,感觉亡国的阴影正铺天盖地压将下来。人人战栗,个个失色,大家纷纷计划,想弃掉都城,向北逃命。这个时候,一直默默无闻的慕容垂站了出来,说道:“臣请击贼,如果不胜,大家再走不迟!” 慕容暐只好让慕容垂代替慕容臧,当了南讨大都督,率领范阳王慕容德等共计五万军马抵抗桓温。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燕主派遣的使者到前秦借兵,现在当皇帝的是苻坚大帝,他刚开始不想帮助前燕,认为这帮孙子只会坐山观虎斗,当年前秦差点亡国,前燕也不出手相救,现在国家大难临头了,就想起我前秦来了?坚决不派兵!王猛劝说道:“我们这次帮前燕,他们会感恩戴德,认为我们是朋友,不再对我们多加防备,况且打败东晋,我们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前燕,一举灭之,何乐而不为呢?”

苻坚谁的话都可以不听,但是王猛的话肯定要听,就答应出兵。当年的9月份,范阳王慕容德带兵一万、兰台侍御史刘当率兵五千共同驻守在石门,豫州刺史李邽率兵五千断绝桓温的粮道,慕容德派遣将军慕容宙为前锋,一战就打败晋兵,死者枕集。桓温终于尝到了不听忠言的滋味,现在,胜利已经不再属于桓温了,因为他的军队接连败仗,粮草也供应不上了,与此同时还传来一个更加可怕的消息,前秦竟然也出兵来参战了。

东晋桓温伐燕贻误战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看到这种情况,桓温一点继续进攻的勇气都没了,马上就将舟船烧毁,留下大批辎重,从陆道仓惶南逃。桓温一路狂奔,凿井取水,一直跑了七百余里,前燕的诸位将军都想追杀桓温,但是被慕容垂拦住了,说道:“现在不能追击,桓温开始败退惶恐,肯定严加防备,即使进攻他,也占不了什么便宜,我们只要紧随其后,等他人马麻痹之后,再一举歼之!”

桓温带领军队没命南奔,时间一长都人困马乏,提防心全没了,慕容垂看准机会,告诉那些跃跃欲试的将军们:赶紧下手吧!前燕部队快马加鞭,紧追其后,前燕范阳王慕容德这次终于等到复仇的机会了,就带领八千士兵埋伏于襄邑城外的峡谷之中,等到桓温败军一到,慕容德和慕容垂前后夹击,将桓温杀了个人仰马翻,东晋部队惨被斩首3万级,3万颗血淋淋的脑袋堆满山谷,3万名有家有业的士兵就战死在山谷之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还没完,桓温好不容易逃出了生天,结果又被前秦大将苟池大败于谯城,战士们又死亡上万人。

这就是桓温二次伐燕带来的可怕后果,这一战,令威名在外的桓温名声大损,也让东晋元气大伤。东晋从此之后直到灭亡,再也没有能力北上兴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