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姓氏]蕉嶺縣主要姓氏及人口分佈,蕉嶺人你們都姓什麼呢?

[廣東姓氏]每日一講

2000年蕉嶺縣(古城鎮平縣)主要姓氏

《蕉嶺縣誌》第一章 姓氏 第一節概況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蕉嶺縣共有215姓,其中人數較多的有鍾、徐、林、劉、陳、丘、賴、黃、王、李、楊、曾、張、古、鄧、吳、何等姓。過去有“徐半城、鍾半縣”之說。

縣境內居民大部分是從外地遷入的漢族中的客家人。宋代以前的“先客”和土著已難查考。宋元祐三年(1088),藍坊有藍奎進士及第,說明早已有藍氏在此開居。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命福建人謝翱羽、丘文興屯軍於今文福鎮。宋帝昺祥興二年(1279),丘文興遂於文福定居,是為在蕉嶺縣開基較早的丘姓。元代遷來的還有王、鄧、古、許、張、徐、鍾、賴、黃等姓。元以後,地廣人稀之梅州,成為客家再次轉徙目的地,據《嘉應州志》載:“地為之虛,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可見蕉嶺各姓多數是在元、明時期,從福建或江西陸續轉徙而來。蕉城老謝屋祖堂中堂聯:“東山開鎮山之先,烏巷經文崇相業;閩師繼晉師之後,鹿門蔚武著軍功。”聯中的“東山”為謝姓堂號,“鎮山”代鎮平縣,“閩”為福建,“晉師”指代東晉軍破苻堅的謝安,表明謝姓在鎮平建縣前已開基,且從福建、江西而來。

客家人從中原南徙至蕉嶺縣定居,與當地土著為爭土地而發生糾紛,客主之間難免有時處於對立狀態。因此客家祖先為抵禦土著進攻而聚族而居,建築“圍龍屋”、“土圍樓”等防禦形態屋式,比較典型的有廣福粟壩羅氏大圍龍屋,北磜石寨郭氏土圍樓,廣福九棟鍾氏圍龍屋等。子孫繁衍在墾荒耕作同一範圍內,故形成多數自然村落都有一個主要姓氏的狀況。如新鋪福嶺陳姓、南山林姓,興福東山丘姓、滸竹李姓、穀倉徐姓,文福鶴湖丘姓、長隆傅姓,蕉城橫崗古姓、陂角賴姓,三圳福北劉姓,長潭白馬林姓,徐溪鍾姓,北磜石寨郭姓,南磜富足、步上的黃姓及王姓,高思湯姓,藍坊峰口林姓,廣福樂幹鍾姓,華僑農場蓮塘鄧姓等都是姓氏較集中而人數較多的村落。

明代以後,蕉嶺縣的姓氏逐步增加。據清中期統計,鎮平有40多姓。至清末及民國,有信奉天主教的教民,從外縣遷到興福鄉龍安村落戶定居,從而使龍安村形成34姓共居一村的狀況。抗日戰爭期間,潮汕有一部分難民流散至此定居。新中國成立後,南下等外地幹部、職工家屬遷來蕉嶺縣定居,令姓氏有所增多。

改革開放後,蕉嶺縣每年有大批農村青年外出務工,戶籍仍在本地,他們與外地青年通婚,入籍蕉嶺,蕉嶺縣姓氏逐年增加。蕉嶺歷年搞基礎建設,有大批農民工從江西、福建等省湧入,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他們納入蕉嶺統計,又增加一批姓氏。至2000年,蕉嶺縣有215姓,比1988年的87姓多128姓。

《蕉嶺縣誌》第一章 姓氏 第二節 姓氏錄

一、全縣姓氏

2000年統計,全縣共215姓(以筆畫為序)

丁、卜、刁、於、才、萬、馬、孔、王、雲、尤、文、韋、鄧、元、方、車、毛、牛、東、司、包、白、馮、寧、左、古、甘、孫、艾、申、史、葉、田、丘、蘭、鄺、石、盧、龍、紀、劉、莊、刑、朱、吉、鄔、伍、任、向、危、華、許、江、湯、連、池、安、呂、陽、阮、關、張、嚴、何、利、杜、鄒、岑、宋、沈、汪、況、沙、李、蘇、勞、麥、扶、巫、吳、陳、陸、餘、佘、肖、依、卓、房、官、範、楊、林、苟、辜、招、羅、易、呼、歐陽、周、單、嶽、鄭、郭、柳、施、榮、祖、姚、柯、駱、侯、信、段、饒、修、洪、宮、胡、賀、趙、封、鍾、姜、俞、婁、卿、高、唐、欒、祝、夏、聶、班、賈、耿、徐、奚、倪、殷、凌、塗、費、陶、莫、資、容、翁、袁、桂、曹、秦、顧、康、崔、盤、閻、梁、恩、謝、遊、黃、梅、龔、盛、屠、密、符、常、章、溫、覃、傅、魯、焦、程、童、渣、彭、韓、蔣、董、鄞、敬、喻、辜、曾、舒、竇、藍、裘、蒙、賴、簡、葛、裴、詹、翟、熊、繆、譚、蔡、廖、管、顏、黎、潘、樊、滕、霍、薛、戴、瞿、魏。

上述姓氏 ,人口達5000以上的姓有鍾姓1.8萬人,徐姓1.67萬人,黃姓1.52萬人,陳姓1.46萬人,林姓1.29萬人,張姓1.2萬人,丘姓0.93萬人,賴姓0.86萬人,曾姓0.85萬人,李姓0.68萬人,鄧姓0.58萬人,謝姓0.58萬人,湯姓0.57萬人,郭姓0.56萬人,楊姓0.5萬人。

  二、各鄉鎮原有姓氏

新鋪鎮(27姓)

宋、楊、張、鄧、陳、鍾、劉、林、羅、嚴、曾、丘、賴、彭、謝、葉、李、溫、馮、黎、黃、巫、江、侯、饒、程、鄒。

徐溪鄉(19姓)鍾、曾、張、謝、吳、徐、何、高、鄧、藍、劉、黃、池、鄭、田、溫、李、林、古。

三圳鎮(29姓)

賴、吳、劉、徐、張、鍾、陳、廖、楊、黃、謝、李、塗、藍、曾、丘、鄒、梁、沈、林、凌、杜、郭、鄧、傅、潘、戴、鄭、童。

蕉華區(16姓)

鍾、鄧、李、徐、吳、陳、溫、羅、葉、黃、謝、張、許、彭、劉、周。

興福鄉(59姓)

徐、賴、廖、丘、黃、陳、劉、鍾、李、謝、葉、曾、馬、鄭、沈、周、肖、吳、何、湯、魏、張、林、古、楊、盤、羅、丁、藍、郭、許、範、盧、雪、凌、賀、塗、章、利、宋、朱、鄧、田、莊、溫、蘇、梁、王、薛、危、蔡、馮、曹、鄒、熊、修、彭、餘、高。

蕉城鎮(28姓)

楊、古、丘、徐、劉、鍾、賴、黃、張、王、謝、曾、李、湯、傅、廖、鄧、官、彭、羅、藍、施、鄒、陳、林、周、朱、寧。

長潭鄉(21姓)

林、黃、賴、丘、謝、劉、羅、龍、鄧、鍾、古、陳、曾、馮、傅、李、何、周、鄭、徐、廖。

文福鎮(25姓)

丘、張、徐、傅、鍾、賴、羅、夏、郭、陳、黃、王、林、劉、古、龍、李、沈、廖、吳、卜、楊、塗、康、黎。

廣福鎮(13姓)

鍾、羅、丘、黃、楊、賴、張、王、潘、林、徐、劉、吳。

藍坊鄉(34姓)

林、李、孫、吳、黃、徐、遊、羅、宋、管、湯、許、饒、鍾、左、賴、王、劉、周、彭、古、肖、陳、丘、傅、曾、張、江、何、塗、申、歐陽、盧、伍。

高思鄉(12姓)

湯、盤、張、範、管、何、鍾、黃、吳、林、李、溫。

南磜鄉(20姓)

黃、王、劉、何、陳、朱、溫、廖、葉、鄭、羅、江、阮、胡、郭、鄧、丘、張、曾、歐陽。

北磜鄉(12姓)

郭、蕭、何、王、溫、梁、江、周、賴、吳、張、湯。

《蕉嶺縣誌》第一章 姓氏 四節 部分姓氏堂號門聯

 (上節已錄41姓不再重複)

丁姓——濟陽堂 門聯:①濟陽世德 東海家聲 ②濟陽世德 虎觀家聲(丁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馬姓——扶風堂 門聯:①伏波世德 絳帳家聲 ②瑞徵二筆 吉葉三槐(馬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盧姓——范陽堂 門聯:①漢儒世德 唐相家聲 ②范陽名族 涿郡高楣(盧姓裔孫衍居興福、藍坊等地)

葉姓——南陽堂、下邳堂 門聯:①鄉賢世德 刺史家聲  ②清平似水 介節如山(葉姓裔孫衍居興福、新鋪、南磜、蕉華區等地)

田姓——雁門堂、紫荊堂 門聯:雁門世德 荊樹家聲 (田姓裔孫衍居興福、徐溪等地)

申姓——魏郡堂 門聯:忠臣世澤 名相家聲(申姓裔孫衍居藍坊)

龍姓——武陵堂 門聯:伯高世第 大初遺風(龍姓裔孫衍居長潭、文福等地)

池姓——西河堂 門聯:西河衍派 泉石比蹤(池姓裔孫衍居徐溪等地)

朱姓——沛國堂、紫陽堂 門聯:①紫陽門第 沛國家聲 ②雲臺著績 秘閣流徽(朱姓裔孫衍居興福、南磜、蕉城等地)

伍姓——安定堂、武陵堂 門聯:①武陵著績 安定流徽  ②東吳著績 南宋流徽(伍姓裔孫衍居藍坊等地)

莊姓——天水堂、東海堂 門聯:吟歌東越 經著南華(莊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阮姓——陳留堂、竹林堂 門聯:竹林世德 刺史家聲(阮姓裔孫衍居南磜等地)

  

蘇姓——扶風堂、武功堂 門聯:①武功世德 文經家聲 ②三蘇望族 五鳳喬年(蘇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杜姓——京兆堂、漢陽堂 門聯:①文壇萃士 華嶽鍾賢  ②雲臺世澤 麟閣風高(杜姓裔孫衍居三圳等地)

巫姓——平陽堂、忠孝堂 門聯:①平陽世德 商相家聲 ②平陽世澤 寶艾家聲(巫姓裔孫衍居新鋪等地)

  

余姓——下邳堂、高陽堂 門聯:①秦卿世德 宋諫家聲  ②名高三諫 望重四賢(余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沈姓——吳興堂 門聯:①四聲門第 三善家聲  ②尚書門第 宰輔家聲(沈姓裔孫衍居三圳、興福、文福等地)

  

胡姓——安定堂 門聯:①蘇湖世德 安定家聲 ②溈汭源流 理學宗功(胡姓裔孫衍居南磜等地)

饒姓——平陽堂、厚光堂 門聯:春農四野 學紹雙峰(饒姓裔孫衍居新鋪、藍坊等地)

賀姓——廣平堂 門聯:孝行絕倫湘邑 詩壇名重鑑湖(賀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侯姓——上谷堂 門聯:鄉賢世澤 上谷家聲(侯姓裔孫衍居新鋪等地) 施姓——吳興堂 門聯:修持天寶 素聞博雅(施姓裔孫衍居蕉城等地)

夏姓——會稽堂 門聯:會稽世德 清溪家志(夏姓裔孫衍居文福等地)

高姓——渤海堂 門聯:①辛陽世德 渤海家聲 ②勳隆渤海 績著供侯(高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康姓——京兆堂 門聯:維新變法 戊戌名流(康姓裔孫衍居文福)

  

淩姓——河間堂 門聯:①含山名宦 江表虎臣  ②雙旌世德 六印家聲(淩姓裔孫衍居三圳、興福等地)

曹姓——譙國堂 門聯:①南陽世德 譙國家聲 ②三章世第 七步家聲(曹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章姓——河間堂、隴西堂 門聯:①營丘遺緒 渭水流芒 ②西溪世第 東漢家聲(章姓裔孫衍居興福等地)

彭姓——淮陽堂、隴西堂 門聯:①鄉賢世德 宋史家聲 ②廬陵世澤 吉水家聲(彭姓裔孫衍居新鋪、興福、藍坊、蕉城、華僑農場等地)

  

程姓——安定堂、安平堂 門聯:鄉賢世德 義化家聲(程姓裔孫衍居新鋪等地)

童姓——雁門堂、渤海堂 門聯:雁門世德 敬義家聲(童姓裔孫衍居三圳)

遊姓——廣平堂、馮翊堂 門聯:①廣平世德 汝水家聲 ②聲實俱茂 秀美而文(遊姓裔孫衍居藍坊等地)

藍姓——汝南堂 門聯:①汝南世德 節度家聲 ②汝南世德 總憲家聲(藍姓裔孫衍居徐溪、三圳、興福、蕉城等地)

  

蔡姓——濟陽堂 門聯:經重石樑 理學家聲(蔡姓裔孫衍居興福、蕉城等地)

管姓——晉陽堂 門聯:齊賢世德 一匡天下(管姓裔孫衍居藍坊等地)

  

熊姓——江陵堂、南昌堂 門聯:①江陵世德 寶善家聲  ②滎陽世德 御史家聲(熊姓裔孫衍居興福)

潘姓——滎陽堂、河南堂 門聯:①滎陽世德 晉代家聲 ②瓜山世德 花縣家聲(潘姓裔孫衍居廣福、三圳等地)

  

魏姓——鉅鹿堂 門聯:①鶴山世德 麟閣家聲  ②士推儒宗 帝喜臣言(魏姓裔孫衍居興福鎮)

歐陽姓——渤海堂、廬陵堂 門聯:①廬陵世德 渤海家聲 ②漢儒世德 宋相家聲(歐陽姓裔孫衍居南磜、藍坊等地)

《蕉嶺縣誌》第三章 臺灣同胞 第一節溯源

蕉嶺人移民臺灣,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日本崇正總會特刊》記載:“康熙初,內地流入臺灣居住者,閩人謂之福佬,粵人謂之客人。……客人者,嘉、平、鎮三州邑之人也。”“來自廣東者,以嘉應州五縣(即梅縣、蕉嶺、平遠、興寧、五華)為最多數。”

又據《蕉嶺縣早期遷臺同鄉查考》一文考證:丘姓,在康熙中葉,有丘永鎬遷入屏東縣長治鄉。吳姓,康熙年間,有吳三霖遷彰化縣員林鎮。李姓,康熙五十四年(1715),有李德火遷苗栗縣三義鄉。徐姓,康熙年間,有徐俊良遷屏東縣麟洛鄉,雍正年間,有徐昌賢遷新竹。黃姓,有黃明覺、明發兄弟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遷嘉義縣義竹鄉。楊姓,雍正年間,有楊宇崇遷嘉義。賴姓,雍正、乾隆年間,有賴達霖遷屏東縣高樹鄉,賴開透遷南投縣中寮鄉。劉姓,清朝初年有11世劉暑輝遷桃園縣楊梅鎮,其後分傳苗栗縣南莊鄉。謝姓,有12世謝光榮,於康熙年間遷苗栗縣頭屋鄉。鍾姓,康熙末年,有鍾概芳遷高雄縣美濃。陳姓,雍正初年,有陳觀珠、陳慶恩兄弟遷苗栗縣通宵鎮。古姓,雍正年間,古辛伯遷入臺中境……以上是部分入臺開基較早的各姓始祖。可見,蕉嶺人入墾臺灣在清初就開始了。據《蕉嶺鄉親入墾臺灣概況》一文介紹,在屏東縣古碑拓貼文集中,影印了一幀《文宣王祀典引》,該碑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立於屏東縣內埔鄉昌黎祠觀音廳內,碑上具列捐銀人士192人,而鎮平人士則有138人,幾佔了3/4,有關姓氏有23姓。

再據《臺灣區工堂號考》一書所列載的100個大姓中,有丘、何、利、吳、湯、巫、李、林、胡、孫、張、徐、塗、許、陳、馮、傅、曾、溫、黃、楊、廖、劉、蔡、鄧、鄭、盧、賴、戴、謝、鍾、鄺、羅等33姓與蕉嶺有關。這些姓氏約佔蕉嶺原有姓氏的63%。此項資料,來自臺灣戶政事務所的調查,為清嘉慶以前東渡傳衍者。

據黃香鐵《石窟一徵》記載:“往臺灣者,例由本籍縣官給照至泉州、廈門,海防同知驗放,方準渡海;然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往往在潮州樟林徑渡臺灣。”可見,古時蕉嶺人赴臺路線,由蕉嶺出發,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經白渡、鬆口、三河壩直至潮州。至潮州後,有的在潮屬澄海縣樟林港渡臺灣;有的至廈門海防渡海,由於當時乘的是木帆船,要飛渡澎湖海峽,旅程險惡,途中若遇大風,隨時有翻船落海、葬身魚腹的危險。

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鎮平縣誌》錄有關臺灣的鎮平竹枝詞雲:

黃昏人未掩柴關,明月剛看吐半山;絃索齊鳴檀板碎,開場先唱過臺灣。

五月臺灣谷價昂,一車聞說十元強;澎湖風浪今應盡,個個迎門待玉郎。

乾鵲無端朝亂呼,繡窗私語扶床姑;前村南路客初到,試問阿兄歸也無。

由此可見,至清乾隆年間蕉嶺縣各鄉村赴臺墾荒的人,已是相當普遍,同時也可看出臺灣與蕉嶺間關係的密切。

據清黃香鐵《石窟一徵》記載:“臺灣,土地饒沃,畜產蕃孳。置莊者謂之莊家,佃種者謂之場工。邑中貧民往臺灣為人作場工,往往三四十年始歸,歸至家尚以青布裹頭,一望而知為臺灣客也。”蕉嶺移民臺灣多屬男工,女子則多留家耕作。許多人因種種原因無法回鄉,便在當地安家落戶。

蕉嶺移民入墾臺灣主要有五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蕉嶺縣地狹民稠,土地貧瘠,所產糧食不足餬口,縣人不得不遷臺灣及南洋群島謀生。清初“海防例嚴”,縣民多是偷渡前往。清康熙六十年(1721)縣令魏燕超才請準縣民免證赴臺。第二個原因是清康熙六十年,臺灣爆發朱貴起義,康熙招兵“平亂”,縣民應徵赴臺。入臺官兵有的娶當地婦女為妻,有的請人回鄉招親入臺定居繁衍。此後,赴臺合法,蕉嶺人大量移民臺灣。第三個原因是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餘部9萬多人進駐鎮平(蕉嶺),清軍進剿,大批人逃亡臺灣。第四個原因是縣境洪水災害,縣人逃荒至臺灣。清乾隆四十四年(1799)、清道光六年(1826)、清光緒十五年(1889)等幾次特大水災,災民流離失所,許多人流向臺灣墾殖謀生。道光六年洪水後,蕉人更多往臺以求生活,渡臺後由南移北至苗栗各鄉開墾。第五個原因是抗日戰爭勝利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夕,蕉嶺又有大批人至臺灣。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臺灣光復,結束日本長達50年對臺灣的統治。此時,蕉嶺人陸續至臺人數較多。據臺北市蕉嶺同鄉會原理事長徐德勳考證,按系統歸類去臺原因主要有:隨黃濤所率國民黨六十二軍接管臺灣部隊赴臺;隨李翼中、徐白光、丘念臺等指導社會教化赴臺;隨陳孝強招募國民黨保警總隊員生赴臺;隨國民黨胡璉兵團取道蕉嶺時增募兵員赴臺;國民黨青年軍復員後公費就學,赴臺尋求轉學者;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個人搭上關係零星赴臺;海外祖籍蕉嶺華僑、華人(印尼、緬甸較多)赴臺定居。1982年上半年,縣對臺工作領導小組普查結果顯示: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後至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前,蕉嶺有2185人到臺灣。經過40多年,已繁衍成二三代,這些與蕉嶺關係更新、更密切的人口估計達1萬人,至2000年,連祖籍蕉嶺的臺胞有46萬以上。

《蕉嶺縣誌》第三章 臺灣同胞 第二節 在臺分佈

蕉嶺人渡海後一般在鳳山縣打鼓仔港(高雄)、前鎮港、鳳山港、下淡水港、東港等地登陸。以後陸續定居在新竹、桃園、苗栗、高雄、屏東等14個市、縣,76個鄉鎮。據《蕉嶺鄉親入墾臺灣概況》載,清嘉慶以前蕉嶺人士入墾臺灣地區,按各地入墾開基祖姓氏,具體分佈如下:

苗栗縣( 客家居民佔比例最高的縣份 ) 該縣17個鄉、鎮有蕉嶺人入墾。入墾苗栗鎮有徐、吳、湯、黃、鍾、羅、謝、蔡、胡、盧,頭份鎮有林、徐、陳、湯、黃、賴、鍾、羅,銅鑼鄉有李、徐、塗、湯、黃、鍾、羅、謝、孫,公館鄉有徐、傅、湯、鍾,三義鄉有李、徐、湯、羅、孫,頭屋鄉有徐、湯、謝、巫,南莊鄉有湯、黃、戴,內灣鄉有黃,三灣鄉有張,西湖鄉有丘、徐、傅,大湖鄉有塗,獅潭鄉有黃、鍾,卓蘭鄉有徐,通宵鎮有丘、李、徐、陳、湯、賴、吳、鄧、謝,竹南鎮有黃,後龍鄉有湯、賴,營銷險裡鄉有賴、羅,苗栗縣境還有吳、鄧、謝。

臺北市 入墾大安區有徐、丘、鍾,松山區有黃。

臺北縣 入墾淡水鎮有陳、鍾、羅,土城鄉有盧,鶯歌鄉有巫,樹林鎮有丘、鄧。

桃園縣 入墾該縣有12個市、鄉、鎮。入墾桃園市有丘、陳、湯、鍾,八德鄉有吳、徐、張、廖,平鎮鄉有吳、曾、沈、湯、黃、鄧、戴、鍾,龍潭鄉有丘、徐、黃、戴、鍾,中壢市有徐、黃、鄭、賴、湯、馮、巫,大溪鄉有丘、徐、張、湯、鄧、戴,楊梅鎮有楊、湯、黃、鄧、戴、鍾、巫,蘆竹鄉有巫,大園鄉有傅、許,龜山鄉有湯,新屋鄉有黃、鍾,觀音鄉有湯,桃園縣境還有湯、溫、廖、羅。(中壢、楊梅、龍潭、平鎮、新屋、觀音等鄉鎮居民概為客家。)

新竹縣 入墾的有11個市、鄉、鎮。這些鄉鎮,除新竹市及竹北鄉外,其餘世居住民概為客家。入墾新竹市有徐、黃,竹東鎮有古、徐、張、湯、賴、戴、鍾、羅,新鋪鄉有張、湯、戴、羅、巫,關西鎮有丘、徐、湯、賴、羅,湖口鄉有黃、戴,賓山鄉有古、湯、戴,芎林場有黃、鍾,竹北鄉有鍾,新豐鄉有丘、羅,北埔鄉有丘、黃,橫山鄉有戴,新竹縣境還有丘、吳、徐、陳、湯。

臺中縣 入墾6個市、鄉、鎮。其中東勢、石崗是純客家地區。入墾新社鄉有孫,神崗鄉有徐、張,后里鄉有張,石崗鄉有鄧,東勢鎮有丘、徐、傅、黃、戴、羅、馮、巫,豐原市有吳、徐、張、陳、傅、盧,臺中縣境還有古。(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就是在乾隆中葉由蕉嶺文福遷臺中縣東勢鎮開基的。)入墾彰化市有徐,二林鄉有徐,永靖鄉有林、黃,員林鎮有吳。

彰化縣 入墾4個鄉鎮。

雲林縣 入墾北港鎮有湯,古坑鎮有丘,雲林縣境還有徐。

嘉義縣 入墾義竹鄉的有黃,嘉義縣境還有楊。

南投縣 入墾南投鎮有羅,水里鄉有徐,埔里鄉有徐、塗。

臺南市 入墾安平區的有徐、郭。

高雄縣 入墾美濃(純客家地區)有丘、李、塗、傅、曾、溫、楊、鍾,六龜鄉有塗,杉林鄉有傅、鍾。

屏東縣 入墾的8個鄉鎮大部分皆屬客家地區。入墾潮州鎮有李、徐、鍾,內埔鎮有李、徐、張、傅、戴,麟洛鄉有徐、戴,萬巒鄉有塗、張、鍾,長治鄉有丘、張,佳冬鄉有張、戴,竹田鄉有張、賴,高樹鄉有楊、鍾,屏東縣境還有丘、塗、賴、鍾。

花蓮縣 入墾玉里、瑞穗兩個鄉,開基姓氏有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