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這次疫情,有一個醫學名詞頻頻出現在各個媒體平臺,醫護人員使用它成功挽救了不少人,是重症患者最後的救命稻草。


它就是被譽為“救命神器”ECMO。


除了它的神奇,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昂貴的費用和稀少的數量。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根據報告顯示,一臺ECMO的啟動成本在五六萬元左右,同時每天需要投入一至兩萬元。也就是說要使用救命神器,開機就得七萬元左右,而全國也僅有400餘臺。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什麼是ECMO,

為什麼被稱為救命神器?

為什麼全國僅有400臺?

為什麼使用這麼昂貴?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了解一下。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ECMO,全稱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中文譯為“體外膜肺氧合”,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人工肺”。當然,也有人喜歡把它稱為葉克膜(音譯)。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在臺灣,還有一個關於葉克膜的笑話:誰是臺灣最有名的醫生?


一個病人跑到柳營奇美醫院,說要找臺灣最有名的“葉醫生”。急症處的人說:“沒有啊,我們這裡沒有姓葉的。”民眾說:“有的,他叫葉克膜,當年邵曉玲(遭遇車禍昏迷18天)就是被他救起來的!”


看吧,老百姓對ECMO的大名是如雷貫耳,卻連它是人還是機器都沒整明白。


難道是這位“葉醫生”太年輕了,還沒被大家所熟悉?


事實上,ECMO所依賴的技術已經存在60多年了。


ECMO的構想從1953年的第一例體外循環就產生了,但始終突破不了維持數小時的時間限制。直到1972年,希爾(Hill)醫生使用改進的體外循環技術治癒了一位年輕的呼吸衰竭患者,在這次治療中,體外循環維持了大約3天時間。


這應該算是ECMO技術的第一次露面。


從此,這項技術就開始蓬勃地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臨時保命手段,也被譽為危重病人的救命稻草。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人工肺”,顧名思義,它的工作原理是將靜脈血從體內引流到體外,經氣體交換裝置氧合後再用驅動泵將血灌回體內,從而使心臟及肺臟得到充分休息。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ECMO能給心肺功能出現問題的危急重症患者續命。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靜脈-動脈體外膜氧合(VA-ECMO)工作原理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靜脈-靜脈體外膜氧合(VV-ECMO)工作原理

比如這次新冠肺炎造成患者的肺部受損,ECMO能承擔氣體交換任務,相當於給肺“開了外掛”,使自體肺處於休息狀態,為一線醫務人員搶救患者爭取寶貴的時間。


而對於心臟,ECMO可以增加和維持心排量,改善全身循環灌注,保證了循環穩定,從而為心肺功能的恢復贏得時間。


除此之外,ECMO還可以保護身體其它組織器官,尤其是保證大腦的供氧,減少患者在復甦過程中出現腦缺氧損傷甚至腦死亡的風險。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總之,ECMO能延長病人的生命,為病人提供更多的治療時間,是ICU裡搶救臟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終極武器,我們把它稱之為“救命神器”一點都不為過


要是每家醫院都能有很多臺ECMO,不就可以拯救更多的重症病人了嗎?


想法是豐滿的,

但現實卻是骨感的。


事實上,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體外循環分會2018年的統計數據則顯示,中國僅有260家醫院可以做ECMO,目前全國的ECMO數量僅有400餘臺。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2004年至2018年

全國ECMO中心數量與病例數量


既然是“救命神器”,可為什麼它不能像其他醫療設備那麼普及?


任何一個厲害的儀器無法大規模普及推廣的原因,無外乎兩個:一個是因為錢,另一個是因為人。


先說錢的問題。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民間有“機器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來形容ECMO的費用昂貴。


在國內,ECMO 的均價為165萬,而移動ECMO則需要約300萬,這聽起來似乎並不是太嚇人,但ECMO的花費主要來自於使用過程中,機器一開機就是5萬元起步,每天還要消耗2萬元左右。


一臺ECMO設備平均不超過300萬元,為何治療費用如此昂貴?


“開機價”之所以這麼貴,主要由於所需要的離心泵頭、管道以及一次性肺膜等耗材價格較高,均需從國外進口,開機後雖可持續使用,但使用時長則取決於實際情況。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資料來源華西證券研究所)


同時 ICU、用藥、監測設備等方面則需要每天投入1至2萬元。也就是說使用一臺ECMO救治僅一週時間最少需花費十幾萬。因此,ECMO的使用更像是“向死神買時間”


再來說人的問題。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根據統計,國內約有260個ECMO中心,能夠掌握操作的醫生也就2000名,目前我國在ECMO方面的專業人才是極為稀缺的。


因為ECMO的操作對臨床使用時的技術門檻要求很高。一般需要有心臟外科或大血管外科、體外循環、心臟重症、呼吸重症、超聲影像、檢驗等多個專業人員參與。


一個 ECMO 團隊至少需要4人及以上,要有專門的 ECMO負責人、協調員、儀器耗材管理員、信息管理員和醫師。


同時ECMO儀器、耗材及相關物品還要有專門的地方放置, 專人保管, 定期查驗, 保證物品完好備用, 包括外科切開置管所用器械等。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這還只是使用的技術門檻,在使用ECMO的時候患者還會面臨其它臨床問題,導致實際使用率並不高。


首先ECMO不是治病的藥,它只是延長了施救時間,給其它的醫療手段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如果其它的治療手段沒有效果,ECMO撤下就等於宣告生命的終結。


其次,在使用ECMO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併發症,比如出血、血栓、感染、肢端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最後,對於普通病人來說,使用ECMO幾乎是傾家蕩產才完成的一次治療,結果也有很大概率是人財兩空(這也是國內醫院ECMO相比較其他科室醫患糾紛比例更高的原因)。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總而言之,昂貴的費用讓很多病人用不起,稀缺的配套人員讓很多醫院用不了,巨大的風險讓很多家屬不敢用,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ECMO普及程度低。


既然如此,那還有必要去推廣和普及ECMO嗎?


當然有!


心血管病已經開始逐漸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第一位死因,每5例死亡就有2例死於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持續蟬聯國內死因第一名。


我國每年死於慢阻肺的患者已經達到128萬,平均每分鐘就有2.5人死亡。預計在2020年,慢阻肺將成為全人類第三大死亡原因。


心肺疾病的發生將在中國越來越普遍,而ECMO的應用是臨床對重症患者救治技術的突破, 極大改善了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預後,它的發展和普及將拯救更多的病人


怎麼樣才能讓救命神器普及並讓更多的重症病人得到救治呢?


除了培養更多的ECMO專業人員以外,更為重要的應該是能讓普通人負擔得起醫療費用


首先得從設備和耗材的成本上下手。


在全球範圍內,生產ECMO的廠家可以用“三足鼎立”來形容。國內主要用的是邁柯唯、美敦力和索林這三家公司的產品,全世界能生產ECMO的廠家,也不過10家,


而中國無一企業可以生產。


在ECMO的整套設備中,最核心的是離心泵和膜肺。前者代替心臟的功能持續給人體泵血,後者代替肺臟的功能使含氧量低的靜脈血變成含氧量高的動脈血。


其中,膜肺的材料尤其關鍵。PMP(聚烯烴材料)是當下業界公認的膜肺最佳材料。不過,該材料只有3M公司旗下的Membrana公司能獨家供應。因其產能因素和壟斷供應,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所以,我們必須要想辦法降低設備和耗材成本,才能有效地解決費用問題。


同時,社會上也在積極探索著成立"ECMO救治基金會”。


開機五萬,日耗兩萬,ICU裡的救命神器,80%中國人用不起


我們相信,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和醫療費用的降低,ECMO能讓那些有機會活下來的人,儘量活下來,並且不需要傾家蕩產、人財兩空。


《體外膜肺氧合在肺部疾病的臨床應用》;泮輝、包飛潮等;浙江醫學

《體外膜肺氧合的臨床應用》;李斌飛;2005急危重症論壇

《解讀》;田英平等;臨床薈萃

《侯曉彤|人命到底值多少錢?一位ECMO醫生的困惑 》;名醫人文觀

《 2018 年中國體外生命支持的發展現狀》;侯曉彤;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6》;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預後指標研究進展》 ;宋美、周濤;臨床肺科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