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喀喇沁三旗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年僅13歲的林丹繼承了爺爺的汗位,這位雄心勃勃的大汗剛一即位,就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此時建州女真已經逐步崛起,一個強大的強大政治、軍事對手出現在眼前;蒙古各部卻處於各自為政的封建割據狀態,大汗權勢衰微差不多快淪落到察哈爾一家的汗王;明朝控制著遼東地區,在這一地區仍然具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力。年輕的林丹汗針對如此複雜的局面,曾經躊躇滿志妄圖重新統一蒙古各部。


然而令林丹汗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操之過急的統一步伐引來的卻是焚燬了蒙古汗廷的熊熊怒火。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林丹汗


在喀喇沁部與林丹汗的幾次戰爭中,其大軍大部潰散,喀喇沁黃金家族首領大多戰爭中被殺被虜而所剩無幾。喀喇沁內的兀良哈人所屬部民避開了殘酷的戰爭,在色稜和孫蘇布地、萬丹偉徵等人的率領下歸附後金。色稜和蘇布地、萬丹偉徵就繼續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這一名稱。喀喇沁部領導權由黃金家族徹底轉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為喀喇沁部的新領主。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兀良哈人畫像


天聰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極詔編喀喇沁部為左、右二旗,以蘇布之子固魯思奇布掌右翼旗,並授扎薩克銜。其叔色楞掌管左翼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喀喇沁右翼旗萬丹衛徵曾孫塔布囊格哷爾所屬部族繁衍至38佐領,格哷爾奏請理藩院批准,增建喀喇沁中旗。格哷爾任札薩克,掌管旗政。


歷史悠久,能征慣戰的兀良哈家族就這樣被固定在了蒙東、遼西、冀北的這片土地上。


喀喇沁中旗


隨著戰火的逐漸熄滅,在老哈河、大淩河流域,一座座王府、公爺府、貝子府建了起來。或氣勢恢宏,或佈局精巧,一時間也成為了荒涼了百年的塞外難得的風景。


又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個陵園也開始出現。


順治13年(1656年)喀喇沁塔布囊萬丹衛徵逝世;順治14年(1657年)喀喇沁右翼旗札薩克鎮國公色楞逝世,又過了一年,喀喇沁右翼旗札薩克固嚕思奇布也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於是,在現寧城縣存金溝鄉、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縣官大海農場附近、建平縣三家鄉喀喇沁三旗的第一代創建者分別長眠在這裡,有趣的事在今後的歲月中,這些地方都被人稱作“王子墳”。儘管他們都不是王爵,但人們習慣於把內蒙古各旗的掌旗札薩克都叫做王爺。他們的墓葬被冠以“王”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小城子現存固倫公主陪嫁牡丹


萬丹衛徵是最早離世的,那是還是喀喇沁貴族塔布囊,沒有成為掌管一旗的札薩克,他被葬在了現存金溝鄉八家村附近的一個臺地上。在今後的歲月中,萬丹衛徵的陵墓附近,又漸漸的增加了幾座墓葬,成為喀喇沁中旗札薩克們的長眠之地。


喀喇沁中旗墓葬群以萬丹衛徵墓為代表,位於山谷中的的一片緩坡地帶。當年萬丹衛徵陵墓為塔體寶頂式結構。通體呈紅色,高度約3米。墓周圍山高林密,古樹參天。就連在熱河刮掉三尺地皮的軍閥湯玉麟也沒有破壞這裡的古樹。


1946年冬,一支軍隊住進了附近的村莊,為了燒火取暖,一些官兵對三百餘年的樹林揮起了砍刀,古柏森森,就在這燃起的火焰中化為灰燼。


1949年,萬丹衛徵的墓葬被不法之徒盜掘,1955年陵墓寶頂被夷為平地,其他陵墓附屬設施也被損毀。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大躍進時期,萬丹衛徵墓和著名的陪嫁牡丹額駙額琳臣、茂秀等人的墓葬全部被破壞殆盡,蕩然無存。


喀喇沁左旗


萬丹衛徵去世後不久,掌管喀喇沁左翼旗的色楞去世後,旗內圍繞誰接任札薩克的問題出現了驚心動魄的爭鬥。


喀左文史資料第一輯中烏鳳山寫的《奇達特世襲風波》、《小公營子的來歷》、陳福奎撰寫的《奇達特遷府之謎》等文章講述了這場風波的來龍去脈以及色楞下葬的經過。


原來據說色楞娶了努爾哈赤之女,皇太極的姐姐阿巴亥。多年之後,阿巴亥連生幾個女兒,卻沒有一個男孩。色楞的福晉是皇家金枝玉葉,不敢納妾,但又生怕斷後,不得已偷偷在大城子找了一個姓於的漢姓人家姑娘。就在得到了於氏姑娘的第二年,色楞終於盼來了自己的兒子,取名奇達特。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阿巴亥


公主知道色楞和於氏姑娘的事情後非常生氣,不過想想延續後代的問題,只好默認了。據說奇達特的名字就是出自公主之口,意為“漢人”。


奇怪的是自於氏姑娘生下奇達特後,公主阿巴亥也接連生下兩個兒子。三個男孩成人後,南征北戰,立下不少功勞。


順治十四年,色楞去世。其他人忙碌喪事,奇達特縱馬南行,歇馬不歇人,直奔北京報信。順治皇帝知道這個消息後隨即下旨,任奇達特為喀喇沁右翼旗札薩克,掌管旗政。奇達特奉旨回旗,按照規制把色楞葬在了官大海馬鞍山的東陽坡上,並且派人守護王陵。居前的護陵人村落就叫墳前村,居後的護陵人村落就叫做墳後村。


據說色楞旗主下葬後,公主阿巴亥得知奇達特當上掌旗札薩克後,非常生氣,跑到北京去見自己的侄子順治。幾番哭訴後,順治帝只能安慰。聖旨已下,豈可隨意更改。只好稍作變通,奇達特為札薩克,阿巴亥的兒子道爾濟為掌印協理,掌握實權。阿巴亥沒有辦法,也只能這樣做罷。在後來三百多年的喀喇沁左翼旗歷史中,印務協理的職務就一直在道爾濟的子孫中傳承。


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儘管奇達特就任了札薩克,但由於不是公主所生,所以進出色楞修建的公爺府,不能走正門。奇達特無奈,只能在公營子新建了札薩克府邸。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明朝兀良哈三衛圖


色楞的墓儘管有墳前墳後的人看護,但1949年以後還是被盜掘,被夷為平地,現已無可尋覓。


喀喇沁左翼旗的札薩克並不是大都葬於色楞的陵墓旁。或許是由於這個旗歷史上的特殊管理方式,不但王族府邸就有五處之多,而且陵園也非一處。


丹巴多爾濟是喀喇沁左翼旗第八任札薩克。早年丹巴多爾濟曾因為獨斷專行,惹惱了皇帝,被消職降爵。但嘉慶八年的一件事讓他從新獲得了皇帝的信任,受到了高規格的褒獎。這一年的閏二月二十日,嘉慶皇帝由圓明園回宮齋戒。將入順貞門時事先埋伏在附近的陳德手持一柄尺把長的刀突然竄出行刺。以鑲白旗蒙古都統掌鑾儀衛事的丹巴多爾濟奮不顧身,搶在最前,死死抱住刺客,保住了皇帝的安全,自己卻三處受傷,腹破流腸。嘉慶帝除了命名醫診治之外,還欽賜上方珍藥療傷。傷好後,丹巴多爾濟因護駕有功恩封多羅貝勒。嘉慶十八年,丹巴多爾濟死於京城的府中。嘉慶帝頒旨,追封多羅郡王,並親躬賜奠,贈輓詩兩首。特下詔許回故里厚葬,墓前立碑。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又受喇嘛教影響,大多火葬。雍正年間,清廷下令一律實行土葬。蒙古貴族開始土葬,但均不立碑。清吳振棫所撰,專涉清朝掌故的《養吉齋叢錄》一書記載:“蒙古王公墳塋,向不立碑,唯嘉慶間,以御前大臣丹巴多爾濟為舊蒙古,因自幼在內廷豢養,恩眷最篤,特敕建碑。丹巴多爾濟成為關外蒙古王公墓前立碑之始。


丹巴多爾濟的陵墓位於現喀左縣南公營子鎮七間房村西北的一處緩坡上。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學紅衛兵拉到了陵園中的聖旨碑,接著又被本村社員集體盜挖。此事被人告到了中央文革領導小組。被盜文物被悉數追回,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喀喇沁右翼旗


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札薩克固魯思奇布是萬丹衛徵和色楞的晚輩。他去世後被葬在距寧城縣政府所在地天義鎮僅30餘公里的現遼寧省建平縣三家鄉的一個山前臺地上。這是喀喇沁三旗目前僅存的一處陵園。這裡一共埋葬著15位喀喇沁右翼旗的掌旗札薩克中的13位,另有迎娶和碩端靜公主的噶爾臧死後與公主合葬。最後一位札薩克因為歷史的原因遠走他鄉,沒有葬在這裡。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喀喇沁右翼旗王陵


遠遠望去,群山之間,蒼翠一片,風嘯松濤,一片肅然。喀喇沁右翼扎薩克親王陵園為平行的兩座王家陵園,佔地數百畝,東為歷代扎薩克之陵寢,西為歷代扎薩克親族之墓區。現在西陵區早已看不到地面建築,東陵經過修復,已經重現了當年的建築樣式和建築佈局。


東陵區前門為明堂,兩側各有一側門。穿過明堂,在松柏掩映下是一座三進式石拱牌坊,牌坊底座分別雕刻著珍禽瑞獸、奇花異草,形態各異,上面有麒麟送子、龍鳳呈祥、馬上封侯、喜鵲登梅等吉祥圖案,各具情態,惟妙惟肖。牌坊正中漢白玉楣額為乾隆御筆“藩屏世澤”四個大字,背面為滿文。牌坊立柱上為四隻望天吼,傲對長空。石牌坊後是佛殿,供奉著觀世音和文殊、普賢二菩薩,兩側為十八羅漢。佛殿後是供奉喀喇沁先王靈位的饗殿,共有13位親王畫像。按前朝後寢的格局,陵寢位於饗殿之後較高處。正中為第一代扎薩克固魯思奇布的陵墓,形制為磚砌寶頂。以下各代呈八字形左右排開,共有陵墓13座。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石拱牌坊


據民間傳說,西陵院還曾有一個雕刻精美比瀋陽故宮漢白玉牌坊的石牌坊。牌坊後是建築考究的佛堂,裡面塑有金粉泥身的千手千眼佛。佛堂後是祭殿,殿兩廊有十八羅漢像,神態逼真。祭殿後面是跨院,院內設石桌、石桃等供品,最後就是扎薩克親族陵墓。


關於這塊王陵的選址,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


相傳“王子墳”這塊風水寶地是康熙年間,第二代喀喇沁王扎什以狩獵為名,請通曉天文地理的軍師選定的。此地背後兩座山丘酷似一雙玉乳,滋養得樹木蔥蘢,枝葉繁茂。東西走向的山嶺名曰龍膽山,東側有一泉名為硯水,有一山名為硯臺。遠望龍膽山恰似一條臥龍,頭東尾西,口銜硯水,角抵硯臺,呈蒼龍飲水之勢,具呼風喚雨之威。且前有五條山崗名曰“五龍山”拱守,後有新城、大城、前城、黑城、四漢城、旦洲城、扎蘭城、高板城“八城”護衛,東有大塘、小塘、東塘“三塘”積水,西有小新地、大新地、平安地、太平地“四地”御風。東西南北,各有吉兆,正可謂居龍脈之尊,聚帝王之氣。


還有一個傳說就有了些玄之又玄的感覺了。相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到木蘭圍場打獵,喀喇沁右翼王均前往侍候,乾隆每次都有一種驚恐煩惱之狀。宰相劉墉劉羅鍋得知此事,布卦問算,感覺喀喇沁王陵帝王之氣太盛,為使大清江山安泰,劉羅鍋假借喀喇沁親王祭祖之機,遣人套78頭牛的巨大鐵鏵犁,在龍旦山的兩山之間豁開一條深溝,挑斷了聚集數千年的龍脈。據說喀喇沁第八代親王喇特納錫第及其子第九代親王此後不久相繼離世。


喀喇沁“王爺”的歸宿

貢桑諾爾布


雄才偉略的貢桑諾爾佈於1931年病逝於北京,是葬在王子墳的最後一位王爺。1931年4月20日,貢王靈由北平起喪,沿途路局尊鐵道部令,所有車輛一律停運。在遼寧北票車站下車後,由100多人分三組扛夫,輪番換抬,沿途喇嘛唱經超度,大戶擺祭品祭奠,下葬盛況更是空前絕後。貢王的後代現大多居住於臺灣及國外,漢姓烏。


現在喀喇沁右翼旗王陵已經開闢為旅遊區,現為AAA級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