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發家之路

郭春藻(1821年~1909年),人稱郭拔貢。原籍山東省,其父於清朝嘉慶年間從山東逃荒來到喀喇沁旗牛營子(原叫大新鄉)。最初以租種蒙旗土地為生活來源,經過十年的辛苦勞作,積累一些銀錢,於是開始買地建屋,娶妻生子。他的妻子程氏,勤儉持家,先生一女,後生郭春藻。當郭春藻進私塾讀書之時,他的父親已物故,郭春藻由寡母養育成人。

郭春藻自幼悟性高,加之勤奮好學,所以能在二十歲初頭的時侯就考中秀才,隨後又在咸豐初年,年齡還不到而立之年,就考取了拔貢頭銜。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發家之路

郭春藻有了拔貢的稱號,並沒有去做官或擔任教職,而是利用他的名聲,走上發財致富的經商之旅。他私自開了一個小燒鍋,因偷稅漏稅,利潤可觀。他的燒鍋耗糧很大,他本錢小供不上,需要經常向大戶借糧才能維持運轉。別看其他人沒有財產不容易借到糧食,可他有拔貢的稱號,不少地主願意把糧食無償借給他使用。有如此人脈,他很快就把事業做的有聲有色。這時正趕上樓子店有一家面臨倒閉的燒鍋轉兌,他便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接手。這個燒鍋通過他的治理改進,很快就變成財源廣進的優質資產。此後他的生意步入良性循環,越做越大。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發家之路

和封建社會的其他財主一樣,郭拔貢開燒煱發財後,就接二連三買進大片土地,並大量囤積糧食。光緒九年(1883年)赤峰西部遭受了風災,下一年又遭了水災,連著二年的自然災害,讓郭拔貢大發國難財。其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就是放高利貸,通過小鬥出,大斗進發放高利糧食,賺得缽滿盆滿;其二是招收一些無家可歸的流民給他種地,只管飯,不給工錢,榨取高額利潤。這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郭春藻成為赤峰西南部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兼工商資本家。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發家之路

郭拔貢財大氣粗,土地成片,自然蓋得宅院也非比尋常。他花重金先請風鑑家、堪輿師選出風水寶地,然後又從赤峰街請來出名的鍋伙(建築隊)施工。蓋完住宅後,還按各行各部(如商業部分、農業部分),修建所用房屋。此外,有鐵匠爐、木工廠、倉庫院,每棟建房五十間,一排接一排連蓋幾百間。他的客廳書房,都格外氣派,除院落外,有菜園、果園,佔地都有二三百畝,宅外修建的土城圍,有四門四關。人們稱這座面積幾百畝的莊院為“大土城子”。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發家之路

郭拔貢在各地開的燒鍋,都是連字號,以泰字為首,豫字為尾,如在赤峰街開的燒鍋有泰晉豫、泰乾豫、泰香豫、泰豐豫、泰謙豫(除此外,在赤峰街還開有恆興當典當、泰升豫磨坊油坊,泰恆店客店及萬成興布莊等字號);在土城子開的燒鍋有泰恆豫、泰恆棧;在公爺府街(喀喇沁旗錦山)開的燒鍋有泰萃豫。他的買賣都形成了產業鏈,除在赤峰街開的燒鍋帶土地的不多外,在其他各地開的燒鍋都有土地。如土城子泰恆豫燒鍋,種地四十頃(四千畝);公爺府開的燒鍋,種地二十頃,有名的上十頃,下十頃;拔貢地泰恆棧種地二十餘頃。

清末赤峰喀喇沁旗首富郭春藻的發家之路

郭拔貢除在各燒鍋種地外以後,還有若干耕地,專門成立耪青房,供合夥佃戶居住。這些土地集中在土城子、大碾子、烏珠楞沁、上水地、下水地、大新地和小新地。郭拔貢土地的不到十萬畝,也有五萬畝以上,郭家稱得上商號眾多,土地連陌。

富不過三代,等到民國年間,傳到郭拔貢的子孫輩掌管家業,郭家已經日薄西山,氣數完結。倒是他的孫女嫁給林東大地主馬真吾,開設了著名的馬家燒鍋,算是將他的衣缽傳承了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