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受盡欺負的虎墩兔憨

1592年,在大明帝國疆域以北的漠南蒙古誕生了一位“天之驕子”,

他就是成吉思汗的22代孫,黃金家族的嫡裔,蒙古汗國的第35位大汗——林丹汗。

林丹汗本名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明朝譯作虎墩兔憨)1604年,年方十三歲的林丹巴圖爾繼承汗位。其後他又給自己加了許多名號,其全稱是“林丹.忽禿圖.有洪福之成吉思.大明.薛禪.所向無敵之勝利者.岱宗.上天之天.宇宙之上帝.持金輪之諾們可汗”。其霸氣直追《權力的遊戲》中的龍女,通過他的名號我們可以看出林丹汗是個有理想、有追求的熱血青年。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林丹汗

自16世紀初達延汗去世後,蒙古高原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統治集團。漠南蒙古又分為:科爾沁部、內喀爾喀五部、察哈爾部、永謝布部、土默特部、鄂爾多斯部等。這些部落雖然奉林丹汗是“可汗”(共主),其實是各自為政,甚至兵戎相見。漠北蒙古不承認林丹汗的蒙古大汗地位,只承認他是察哈爾一部之汗。漠西蒙古因地域和歷史原因自成一體,和大汗沒有聯繫。

林丹汗手頭真正掌握的實力是察哈爾八大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將自己的親信和侍從命名為“察哈爾”,從此察哈爾成為一個新的政治實體,作為大汗的護衛親軍,如同“黃金家族”一樣,察哈爾在蒙古各部中也擁有高貴的地位。

察哈爾部控制的土地是老哈河以東,廣寧以北的遼河河套地區,人口大概有10萬左右。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明朝疆域圖

剛繼位的林丹汗受到了蒙古諸部和明朝的雙重歧視。《崇禎長編》記載:“虎年幼,沉迷酒色。諸部各自稱雄,獻貢遂絕”。明朝宋一韓《邊事大略》奏文中稱:"獨凌丹憨新立,眾虜煽惑,都會、歹青等陽順陰逆,安能不相率響應?”這歹青是察哈爾部的首領,連他都對林丹汗陽奉陰違,其他部落的首領對他的態度可想而知。當時的情況,就是熊廷弼所說的林丹汗"尚不能統眾"。

攘外必先安內

林丹汗韜光養晦了十年,可謂十年生聚。1615年,久違了的林丹汗精彩亮相。“謀犯河西”,成功突襲義州,“兵民死者甚重”。自此,林丹汗開始不斷率眾騷擾劫掠明朝邊境。薊遼總督薛三才用8個字“虜中名王,尤稱桀驁”重新對林丹汗做了評價。

當時已成明朝、蒙古、後金三足鼎立之勢,鑑於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之間的緩衝地帶,在明和後金的角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明朝不得不聯合蒙古一致對付後金。1617年,明朝終於答應了林丹汗的請求,為察哈爾部劃定了互市區域,每年給林丹汗賞銀先為4000兩,後增至4萬兩,再增至8萬一千兩

林丹汗和明朝開始相對和平的交往。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而隨著後金的崛起,和後金處於接壤地帶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首領,在後金的威逼利誘下,和後金結親、納貢、通好。面對後金咄咄逼人的態勢,作為蒙古“共主”的林丹汗說:

南朝止有一個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我當先處裡,後處外——《崇禎長編》

為了加強汗權,林丹汗先進行了察哈爾本部調整建設。此後,用“圖門大法”來約束蒙古諸部;任命永謝布部的卻熱斯塔布囊作為林丹汗的代表,管理右翼三萬戶蒙古諸部,任命喀爾喀烏濟葉特部的錫爾呼納克(明文獻稱炒花)洪臺吉輔助大汗管理左翼蒙古諸部;在阿巴嘎哈喇山修建都城察罕浩特(白城),讓諸部首領到此朝覲、納貢和議事。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察罕浩特遺址

在軍事上,林丹汗發動了對左翼蒙古和科爾沁部一系列軍事活動。無休止的戰爭和他殘暴的手段,既消耗了蒙古的實力,也降低林丹汗的威信,還促使了科爾沁部完全倒向後金。本來就是一盤散沙的蒙古不僅沒有擰成一股繩,團結在大汗周圍,反而離心離德,更加不堪。

此外,林丹汗在宗教上還進行了改宗運動。在林丹汗時期,黃教已成為蒙古族地區至高無上的信仰。林丹汗即位後,也是大力倡導黃教,林丹汗也被四世達賴喇嘛雲丹嘉措(唯一一位蒙古族達賴喇嘛)賜予“林丹呼圖克圖汗”的封號。但達賴喇嘛對於散居於蒙古各地的首領們封號過於氾濫,這個“汗”,那個“汗”,各部首領也據此和林丹汗分庭抗禮,引發了林丹汗的不快。由此他想利用紅教的教義和勢力完成統一蒙古的大業。他這次改宗活動,不僅徹頭徹腦失敗了,甚至讓他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林丹汗信奉紅教後,極大影響了他在蒙古各部的形象和聲譽,割裂了聯繫民眾的精神紐帶。信仰黃教的蒙古各部首領都心懷不滿,他們逐漸疏遠了林丹汗。而黃教的僧侶們,也把林丹汗統一蒙古的戰爭看作是宗教戰爭,開始支持他的對立者後金。

 

察哈爾西遷

在征服抑或蹂躪完左翼蒙古後,1627年10月林丹汗率察哈爾本部西遷。據《明實錄》記載“一旦拔帳而西,騷動宣、雲逾半載”,可見聲勢之浩大。

林丹汗再次展示了他的超凡武功,打自己的蒙古兄弟如同砍瓜切菜一般。他先擊敗了喀喇沁部,又一鼓作氣攻佔了土默特部的趙城(歸化城)。其後又通過“敖木林之役”和“艾布哈之役”控制了右翼蒙古地區。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林丹汗雖然控制了從遼河到黃河河套廣袤的土地,但在戰爭中並沒有完全降服右翼各部,頻繁的討伐也嚴重削弱了整個蒙古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看上去蒸蒸日上,其實是外強中乾。

察哈爾西遷的最惡劣後果就是眾叛親離。不僅右翼蒙古各部紛紛降金,就連駐守在遼河河套的察哈爾八大營也開始瓦解,奈曼、敖漢、阿喇克卓特三鄂托克投靠後金。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三鄂托克則北上投奔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

敗走青海

1628年,皇太極派遣歸順後金的土默特、鄂爾多斯、喀爾喀等部兵力,攻擊察哈爾部,其後又御駕親征,率金蒙聯軍再度大敗察哈爾部,歸降者無數。1632年皇太極再次御駕親征,林丹汗不敵,倉皇西逃。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難過程中部眾大量流失。“食盡馬乏,暴骨成莽”(《明史·韃靼傳》)。他逃到青海後,與漠北外喀爾喀的卻圖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結盟,因為他們都不信仰黃教,所以被稱為"反黃教聯盟"。林丹汗試圖利用這個聯盟東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就在1634年夏秋之際,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他統一蒙古的夢想到死也沒能實現,卻客死他鄉,抱恨終身。

林丹汗不僅是察哈爾部的大汗,而且是蒙古各部的共主。察哈爾部的滅亡,標誌著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國在故土的滅亡。

林丹汗和皇太極比較

林丹汗死後,其妻和兒子額哲率眾降金。林丹汗的“八大福晉”改嫁給了他的對手皇太極和他的子侄。而皇太極恰好和林丹汗同歲,這兩位雖同為“天之驕子”,但在個性上卻相差很大。固然林丹汗的敗亡和皇太極的成功有很多客觀因素,但也和他們的個人素質有很大關係。

兩人都英勇善戰,至於誰的軍事才能高一些,這個很難說。雖說最後皇太極擊敗林丹汗,但那時林丹汗眾叛親離,勢單力薄,和皇太極的後金不是一個重量級。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皇太極高瞻遠矚,精於謀略。林丹汗目光短淺,有勇無謀。其戰略方針混亂,無論是對內統一蒙古各部,還是對外處理與大明、後金的關係都犯了戰略性錯誤。

皇太極寬宏大度,善於籠絡人心。林丹汗殘忍橫暴,讓人離心離德。林丹汗一心想要統一蒙古,最終卻叫對手實現了,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此外林丹汗狂妄自大、貪財嗜物的性格,也和他最後的敗亡有必然的聯繫,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