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烏梁海家族祕史

喀喇沁烏梁海家族秘史

在蒙元政權退向關外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蒙古大汗的“墓衛親軍”(密宗“烏梁海”人),是實力最強大的蒙古有生力量,但礙於牧獵蒼穹下部落的歷史傳統和成吉思汗的聖命,該部落又是最難徵調的力量。
故老相傳,密宗烏梁海人世代為牧獵蒼穹下各部落的聖山“布爾罕山”領主,聖山“布爾罕山”周圍是牧獵蒼穹下各部落的永遠和平區。因而密宗烏梁海人是高傲的,誓死不離山林,與鄰近各山林部落通婚,而不與草原部落(草原部落的首領除外)通婚。以狩獵採集為生,飲食不沾土泥,長年林居,飲樹汁樹果。據傳言,因烏梁海密宗的人喜居深山老林,與其他遊牧部落相比,雖然射箭、摔跤和攻擊等方面很強,但馬術極差。密宗烏梁海人保留有氏族的長項技能,家族內世代相傳。該習俗因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所認可,允其部落永遠不受徵調和差役,並將皇室墓地定在該部落地內(當然也是牧獵蒼穹下各部落共同的聖山),使該部落成為大禁地的守護者“墓衛親軍”。因該部落有不受徵調差役的特權,所以相鄰的親族部落首長樂於將女子嫁於該部,幼子也樂於寄養該部,庶出子息也以親衛身份溶入該部落,相近的親鄰部落之眾也漸次混跡於該部落之中。蒙元時期,各部落爭鬥、北京政府與北地諸王爭鬥等戰後的許多殘部和躲避戰爭的中立部民等也多到聖山周圍避難,成吉思汗後百多年裡,密宗烏梁海人迅速壯大繁榮。


這段密宗烏梁海人的記憶,能找到多少佐證呢?波斯歷史學家-拉施特主編的《史集》裡對蒙古各部落的介紹的相關部分很好的佐證:森林兀良合惕部落,也稱大禁地兀良合惕部落,他們堅定不移地[固守]那種規矩和習俗:世居山林,狩獵和畜養山羊等為生,沒有蒙古包。他們自認純潔高貴,經常以樹的汁液代水為飲,認為這是最美好的生活,有[詩]:“鳥兒不知有清流,整年置喙於髒水。”該族人擅長踏乘察納[滑雪板]在林海雪原裡追蹤獵物;並將多個察納[滑雪板]聯結起來(是不是現在的雪橇啊)託運獵物。不與草原部落通婚,他們訓斥女兒只消說:“我們把你嫁給一個讓你去放羊的人!”她就會悲傷透頂,甚至會悲傷的上吊。成吉思汗選擇了該部落的某個地方為自己將來的墓地,並讓該部落的一個首領兀塔赤轄其部眾世守該地,永不出徵。
永不徵調的命令在元皇室退出北京後發生了變化,開始了大規模的遷移,但是即使遷移出來仍首選山林地而居。元皇族北退,皇裔和原關內貴族欲佔居該區域廣大牧地,也為以其有生力量對抗明朝政權。首先,打破烏梁海密宗不受徵調的禁令,找到烏梁海家族永遠的驕傲“折裡木”(者勒篾)的幾個子孫給以重位厚賜,並宣揚“折裡木”(者勒篾)屢救國難的英雄事蹟(詳見“折裡木”英雄傳說)激勵烏梁海部落人眾;接著,以國難當頭,皇室垂危的名義,激勵並徵調烏梁海密宗的勇壯青年共赴國難。在多方努力下,烏梁海密宗的青壯年踴躍參軍,一部分隨王保保的右翼在甘陝一帶徵戰;一部分隨納哈出的左翼南下遼東抗擊明軍,與因功世居朵顏溫度爾等地的顯宗烏梁海人察兀爾罕的後裔共同聽命於納哈出,後成為北元時期著名的烏梁海三衛。

部分徵調的烏梁海密宗協從右翼的王保保在甘陝抗明,元留守北庭的森林萬戶首領(成吉思汗的親家翁忽禿合的後裔),因配合皇室抗明而升任北元的太師,並轄烏梁海密宗蒙古部眾婦幼老弱西遷繁衍生息,為伐明覆元積蓄力量(後融合入蒙古衛拉特部)。
留居大禁地的烏梁海密宗部眾,除核心的幼子守灶部落(成為北元前期六萬戶之一)未徵調而留下守衛禁地以外,其餘支系和外圍部落多受命隨太師丞相將牧場向西遷移。當時太師與空曠的西地許多領主交好,受命去節制西部各王公貴族。
納哈出降明,烏梁海三衛部受牽累,其在大禁地的家屬兄弟更被北元皇室勒令遷往遠離明朝的更西北邊荒之地(卡爾梅克等部落)。自此,烏梁海部落被大分化,親族遠隔,三衛遊牧地在蒙古部落的最東南的抗命前線,其家屬兄弟卻去了蒙古地域的最西北地區發展新的牧地。堂兄弟除少數守衛大禁地外,更多的支系和外圍部落一起成了衛拉特蒙古部族。納哈出的20萬軍主要是南左前翼,衛拉特蒙古諸部中有輝特(漢意為後北)部等。
隨納哈出降明的烏梁海密宗後裔,主要遊獵遼東,明朝燕王造反起兵時缺兵向烏梁海三衛借兵,交涉後達成協議:烏梁海三衛協助出兵助燕王去打內戰;作為回報,燕王撤掉明朝在關外的寧王藩鎮(王府中心在大寧即現在的內蒙古寧城縣)之地給烏梁海三衛遊牧,而於關內再給寧王置府。

部分徵調的烏梁海密宗協從右翼的王保保在甘陝抗明,元留守北庭的森林萬戶首領(成吉思汗的親家翁忽禿合的後裔),因配合皇室抗明而升任北元的太師,並轄烏梁海密宗蒙古部眾婦幼老弱西遷繁衍生息,為伐明覆元積蓄力量(後融合入蒙古衛拉特部)。

作者烏梁海氏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