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像美國那樣給民眾“發錢”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人流物流商流受限,經濟活動被迫按下“暫停鍵”,居民各式各樣的消費大幅減少。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央出臺一系列紓困促消費穩經濟政策措施的基礎上,

不少地方因地制宜,想方設法減輕疫情對消費進而對經濟的衝擊,把發放消費券作為一項應對之舉。

3月27日起,杭州將陸續向全體在杭人員(包括域外來杭人員)發放消費券。本輪消費券政府發放額度為5億元,其中1500萬元用於困難群眾的消費補助,剩餘4.85億元用於電子消費券發放,消費券活動週期為3月27日至5月31日。同時,商家匹配優惠額度11.8億元左右,預計消費券實際總額將達16.8億元。

中國為什麼不像美國那樣給民眾“發錢”

事實上,本輪消費券的首發城市是南京。3月13日,南京官宣“超3億元消費券!發!”,瞬間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目光。

中國為什麼不像美國那樣給民眾“發錢”

此後,寧波、濟南、青島、合肥等城市也陸續推出了發放優惠券政策。

而在太平洋彼岸,受到疫情衝擊的美國也陸續放出了“大招”——

當地時間3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國會當天通過的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該方案旨在提振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經濟,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單一經濟刺激計劃,其中包括媒體廣泛關注的向美國個人和家庭的直接支付,每人1200美元。此前美國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已實施兩輪刺激法案。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29日稱,2萬億美元的法案只是首批資金。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無論直接發錢還是發放消費券,都是為了刺激消費。這些措施能不能讓消費迅速“回血”?能不能有效激發消費潛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1

發券和“撒錢”都是為了刺激消費



無論發消費券還是發錢,目的大同小異,都是為了促消費穩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傳播速度、感染範圍、防控難度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以往,正常的經濟社會活動被打亂。儘管綜合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但也不可否認,疫情對當下中國經濟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對消費的衝擊尤其顯而易見。

近些年來,消費已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消費好不好,關乎經濟增長如何。可當前現實是,受疫情防控影響,居民的外出急劇減少,各式各樣的消費大幅減少,消費市場受到較大沖擊,諸如餐飲、購物、酒店住宿、文化娛樂、旅遊休閒等消費活動出現不同程度萎縮。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至2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個百分點。疫情對居民消費的不利影響,削弱了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的作用,並對經濟運行形成拖累。

中國為什麼不像美國那樣給民眾“發錢”

3月21日,銀川鼓樓尚街夜市逐步恢復營業。

既要防控疫情,也要穩定經濟運行。鑑於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穩經濟,顯然要把促消費擺在特別突出的位置。故而,根據消費形勢需要,許多地方從本地實際出發,把發消費券當作可選的政策工具,促進消費回補和釋放消費潛力。

隨著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蔓延,全球經濟正經受煎熬。身陷抗疫苦戰中的美國特朗普政府,為了減緩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斷祭出穩經濟舉措。美國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消費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這些穩經濟舉措中,其中一項就是向美國人“撒錢”——每個成年人1200美元(約合人民幣8520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7.1元,下同),每對夫婦2400美元,每個兒童500美元。個人收入達到7.5萬美元、夫妻收入達到15萬美元后,獲得的金額逐步減少。這些補貼可以用來支付房租或者其他賬單,或者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既有利於保障普通美國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又有利於促消費,減緩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

多國也都推出經濟刺激計劃來實施救助。韓國政府3月30日宣佈,將向七成韓國家庭一次性發放“緊急災難補助”,總額約為9.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29億元),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民生的衝擊。法國政府準備推出4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506億元)的緊急救助計劃,以避免大量企業破產和解僱潮。西班牙首相桑切斯17日宣佈了一項“前所未有的”20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584億元)援助計劃,以保護就業並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2

非常時期的非常之策


促消費穩經濟,有行動總比不行動好,發消費券或發現金,都可值得一試。

為了拉動消費,儘快實現消費回補和釋放消費潛力,許多地方紛紛發消費券,助力餐飲、旅遊等重點行業復甦。南京預計將發放總額3.18億元的消費券,寧波打算推出1億元的文化和旅遊惠民消費券,濟南將發放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江西擬發放1000萬元旅遊電子消費券,浙江醞釀推出總價達10億元的文旅消費券和1億元的文旅消費大紅包,廣西將發放億元暖心消費券……短短的時間裡,一大波消費券正在路上。

以南京為例。當地消費券總額達3.18億元,主要包括餐飲消費券、體育消費券、圖書消費券、鄉村旅遊消費券、信息消費券、困難群眾消費券、工會會員消費券等7大類;消費券面值根據不同類型按每份100元或50元設定;鄉村旅遊、困難群眾工會會員等3類消費券按照系統內有關要求發放,餐飲、體育、圖書、信息等4類消費券採用多批次網上搖號方式面向全體市民公開發放。

中國為什麼不像美國那樣給民眾“發錢”

其實,早在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的衝擊,杭州就針對特定群體分兩次發放過7億元消費券。從國際看,發放消費券的實踐,國外早有之,如日本在1999年經濟低迷時也向特定群體發放了名為“地域振興券”的消費券,總額達6194億日元,也就是每人2萬日元。

多地大手筆發放消費券,看重的是其拉動作用。因疫情帶來的消費低迷,不僅讓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也給就業帶來嚴峻挑戰,因此急需向消費市場注入強心劑,使之儘可能較快回暖。目前來看,不論哪種形式的消費券,大都採取在使用時需搭配一定比例現金的辦法,這會使消費者在使用消費券消費時,錢券相配,放大了消費金額,達到擴大消費的目的。這是其一。

其二,通過消費券這種形式擴大消費,能給經濟活動帶來一系列積極的連鎖反應。比如,為恢復旅遊市場景氣發放旅遊消費券,遊客因此增多,除了旅遊景區直接受益,餐飲、住宿、零售、娛樂等行業也會因之受益。由此,消費券因素的注入,拉動了旅遊及與之相關行業的景氣回升。

其三,消費券的特定投向,如投向受疫情衝擊較嚴重的服務業、地區和群體,能夠體現精準施策之效,促使有關行業、地區和群體儘快實現消費回補和釋放消費潛力。

很多人會問,中國為什麼不像美國那樣,向老百姓直接“撒錢”?

因為對於中國來說,消費券的限期性、專用性、特定性,使之拉動消費可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相比之下,現金對消費的拉動作用則難以確定。中國民眾有儲蓄的習慣,發放的現金,可能被用於當期消費,但也很可能不用於當期消費而是存起來,成為居民儲蓄的一部分,或流向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非消費領域,難達到拉動消費的目的。

而美國恰恰相反,是一個高消費、高負債的國家。與國人愛存錢的習慣相反,大多數美國人基本上是“吃光花光”或信用卡透支消費,存款不多。當疫情來襲時,不論個人還是家庭,其風險承受能力脆弱。同時,近來美國股市已密集經歷四次熔斷,失業率迅速攀升,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明顯上升。如此一來,發放現金,既可以儘可能保障普通美國人的生活不受影響,也能穩定消費,併為刺激經濟助一臂之力。

可以說,兩種策略都是由各自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3

既治標更要治本


如果說把發消費券或發現金作為“短平快”的措施,那麼多措並舉才能既促消費也穩經濟。

發消費券來促進消費是中間目標,穩經濟才是最終目標。從過去經驗來看,消費券短期內促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較為明顯。比如,1999年日本推出“地域振興券”時,正值經濟陷入泡沫經濟破滅後的長期低迷,但當年4至9月推出及使用此券期間,日本消費分別環比增長0.5%和0.3%,從而擺脫了連續兩個季度的下降;在二、三季度0.4%和-0.1%的GDP環比增幅中,消費的貢獻分別達到0.3和0.1個百分點。

中國為什麼不像美國那樣給民眾“發錢”

3月22日,日本東京商業區。

但從長期看,消費券對維持消費增長的效果就比較有限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十分明確。比如,日本的消費券計劃雖然規模龐大,但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狀況未得到顯著改善。

就長期而言,消費主要取決於收入。如果當期收入高,或者如果對未來收入有樂觀預期,消費者自然會增加消費支出,因為有收入的保障。反之,若當期收入不增反減,或者若對未來收入不那麼樂觀,消費者即便當期一時增加收入,但也會出於收入上的考慮,趨向於壓縮消費支出。也就是說,消費券可視為“意外之財”,是一次性的收入增加,也許對消費者當期消費有刺激作用,但不能改變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也不太可能引致消費的大幅度增長。

這樣的道理,同樣也適用於發現金。

因此,要想讓消費者敢消費、多消費,增加收入或營造良好的未來收入預期才是根本,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持平來看,發消費券或發現金以促消費穩經濟,其積極作用值得肯定,但也不能有“畢其功於一役”的奢望,過於倚仗這種操作,這只不過促消費穩經濟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種選項。

促消費穩經濟,打的是“組合拳”。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領域推動加大稅收金融的支持力度;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全國總工會撥付2.5億元資金保障困難職工生活等等,各種舉措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將有助於儘快讓消費回暖、讓經濟回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強調,要把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我國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市場優勢巨大。在疫情防控中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生產設備轉起來,人財物暢流起來,市場熱鬧起來,我國巨大的市場優勢才會得以釋放,穩經濟才會有可靠抓手。(來源:瞭望智庫,作者: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