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老平陽的六大片區之一,蒼南縣副中心地區

綜合:2020-03-31

馬站鎮地處浙閩交界,瀕臨東海,是浙江的南大門,城鎮距蒼南縣城 28.5公里,界於北緯27°14′~27°18′,東25′~120°31′。馬站最東端為浙江省東海岸,南端緊鄰沿浦鎮和霞關鎮,最西端毗鄰福建省,最北端為蒼南縣南部高峰鶴頂山。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商周時期,馬站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馬站古稱“蒲門”,最早見於唐末詩人陳陶的《蒲門戌觀海》,“廓落溟漲曉,蒲門鬱蒼蒼,登門禮東君,旭日生扶桑,毫裡見蓬瀛,含吐金銀光。……南北有古驛道經過,從閩之沙埕可達福州”。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7年)為了加強海防守備,在此設立驛站,專供傳遞書信和兵馬停候憩息,馬站由此得名。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平陽縣有10鄉、55都。蒲門為平陽縣招順鄉52~55都。清時屬招順鄉,五十四都。民國19年(1930 年)開始建鄉,民國23年(1934年)改稱馬站鎮。


新中國成立後,政體名稱多次變動,直至 1985年2月恢復沿用舊稱。馬站鎮長期來一直是原馬站區區治,系蒲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92年5月,撤區後,改為縣直屬鎮,城門、魁裡二鄉併入馬站鎮。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2011年,在溫州市行政區劃調整中撤銷了霞關鎮、沿浦鎮、漁寮鄉、蒲城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馬站鎮,鎮政府駐蒲豐村。

2016年,進一步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馬站鎮拆分為馬站鎮、沿浦鎮和霞關鎮三個鎮,其中馬站鎮轄2個居民區和36個行政村。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自然條件優越


馬站鎮自然條件優越,是浙江省唯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的地理單元,全年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由於西至西北有鶴頂山為屏障,阻攔冷空氣的南下,從而形成獨特的地形氣候,素有“浙江小昆明”之稱。馬站鎮全年日照總數1671.32小時,以7月份最高,8月份次之,5月份最少。平均初霜日於12月8日出現,終霜日於2月26日出現,無霜期長284天。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山海資源豐富,城鎮北部、西部為群山環抱,東部為山海相接地區,南部以馬站平原為主。位於城鎮北部的鶴頂山脈分為南北兩翼,北翼向東南延伸為觀音尖山-大貢山-獅頭山-頂魁山,南翼向東延伸為鳴山-霞峰山,西南聳立的是和尚頭山,其主峰海拔592.8米,是馬站鎮的最高山峰,各山脈相互聯接,錯落有致,構成巨大的弧形山系。位於城鎮中部的馬站平原地勢平緩,按照地質構造和成因可分為內側的衝擊平原、中部的灣內淤積平原和外側的海濱平原。平原地區平均海拔為3-4米。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鎮區內有兩大水系,分別為蒲豐河和閣洋河。蒲豐河(民國《平陽縣誌》稱“蒲江”)是馬站鎮主要的河流,發源於北面的鶴頂山,流經岱嶺、馬站、沿浦等3個鄉鎮,注入東海。蒲豐河干流長12.6公里,集源地面積小,河流流量大小主要依大氣降水的數量而定,由此河流汛期短,水位變化大,具有內流河的特徵。


馬站鎮為蒼南縣降水量最少的地帶,也是溫州市降水量較少的區域之一。據《蒼南縣馬站區農業氣候分析》記載,年平均降水量1303.9毫米,降水日134天。最多年份為1990年的2527.4毫米,最少年份為1967年的770.9毫米,相差1756.5毫米。受地形的影響,馬站鎮降水量的地域分佈也不很均勻。年降水從北部山區的1700毫米,向東南平原遞減到1300毫米。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未來發展與規劃


2016年馬站鎮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原馬站鎮劃分為馬站鎮、沿浦鎮和霞關鎮,行政區劃調整後馬站鎮需修編總體規劃,用以科學指導馬站鎮的發展建設。2019年龍港劃出建市,甬臺溫高速複線的通車,馬站鎮在蒼南地位日趨重要,蒼南縣第二人民醫院已劃歸屬馬站。


馬站鎮發展定位為:蒼南特色農業城鎮,浙南濱海旅遊度假區和生態農業體驗小鎮。其發展戰略:(1)空間優化,建設特色活力小鎮。(2)融入自然,建設山水田園小鎮。(3)綠色發展,建設休閒宜居小鎮。(4)整合資源,建設濱海旅遊小鎮。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鎮鎮域總用地面積為68.66平方公里,其中現狀城鎮建設用地為158.76公頃,包括漁寮片區和蒲城片區等。2018年,馬站鎮戶籍總人口46864人,其中常住人口數36266人,佔總人口的77.4%,馬站鎮整體上人口處於外流狀態,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農民年均收入在10000元左右。


經濟產業方面,馬站鎮以農業和旅遊業為主,馬站的經濟作物種類繁多、品種多樣,是油料和瓜果等的生產基地。水果有四季柚、柑、桔、桃、李、柿、梨、楊梅、荔枝、大蕉等;天然香料有茉莉、白蘭、檸檬、八角茴香、金桂等;中藥材有除蟲菊、澤瀉等。其中四季柚、除蟲菊、麻竹、無核柿、荔枝是馬站的名、特、優產品。近年來,西紅柿、油菜和蘑菇等經濟作物得到了廣泛的種植。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的旅遊業發展也初具特色,主要形成了蒲門所城文化觀光園、霧城旅遊驛站和漁寮濱海休閒觀光園等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全國滑翔傘定點聯賽、全國沙灘氣排球邀請賽也在馬站成功舉辦。2017年8月,馬站鎮入選浙江省第一批旅遊風情小鎮培育名單,旅遊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現狀建設:馬站鎮區以北興街為界分為老城區和新區,老城區建築雜亂無章,新區正在發展建設之中。在現狀用地結構中,居住用地佔據較大比重,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如醫療衛生用地偏小,用地結構有所失衡,且各類用地混雜。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鎮域空間佈局規劃:


規劃形成“一心、三片、三軸、多組團、四點”的空間佈局結構。

“一心”即鎮中心區。規劃集行政、文體、教育、商貿、休閒於一體的馬站片區公共中心。

“三片”即農業綜合發展區、山海旅遊發展區和生態山林保育區。

“三軸”即馬站鎮區發展依託的軸線,分別是:城鎮發展主軸、城鎮發展次軸、濱水休閒景觀軸。


“多組團”即城鎮公共中心組團、濱河活力休閒組團、城鎮居住生活組團、農副產品工貿物流組團、馬站旅遊服務組團、蒲城歷史人文組團、漁寮濱海旅遊度假組團。

“四點”即規劃鎮區以外服務農村地區的四個中心村節點,包括中魁村、城門村、中姑村和漁寮村。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馬站鎮區土地利用規劃佈局:


規劃結構佈局延續總體規劃的佈局結構,深化細化用地佈局,並對局部用地功能進行了調整完善,總體形成“兩橫、三縱、五片區”的總體空間結構。

“兩橫”:以府前路形成的道路發展軸、及以蒲豐河形成的濱水景觀綠化線;

“三縱”:以塔橋路、興發路和府東路形成的縱向發展軸線,貫穿馬站南北方向;

“五片區”:以規劃道路和蒲豐河形成的五片區,分別為西北居住片區、西南居住片區、政治經濟商貿中心區、工業物流倉儲服務區和旅遊綜合配套服務區等。

溫州馬站的發展與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