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結果:關羽卒

建安初年,荊州地界上,當地名士龐德公正在舉辦一場宴會。有資格參與宴會的,不是地方長官,便是清流名士,要麼就是滿腹經綸的大才子。觥籌交錯,酒過三巡,龐德公開始按照以往慣例進行人物品評。

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結果:關羽卒

“諸葛亮是為‘伏龍’,龐統當為‘鳳雛’,司馬徽則是‘水鏡先生’!”龐德公一番評價,使得諸葛亮、龐統與司馬徽三人頓時名聲大噪,不少豪族也開始打聽,這幾人到底是什麼來歷。就這樣,諸葛亮與龐統也愈發知名。

再不久,劉備來到荊州寄住。在一次外出遊玩中,他偶遇司馬徽,後者對他這般說道:“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次談話,堅定了劉備求才若渴的信念。若干年後,伏龍與鳳雛這兩位大才,也都歸於他劉氏麾下。

正當劉備打算一展雄心之時,他卻遇到了一個影響蜀國未來的問題:就荊州問題而言,諸葛亮與龐統產生了明顯分歧。

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結果:關羽卒

諸葛亮在《隆中對》計劃第三步中指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可以看到,諸葛亮是將荊州作為蜀國發展的重心。倘若有一上將兵出荊州,則必然要帶領許多精兵強將。由此可推斷出,諸葛亮建議劉備應當以荊州為根據地。

但龐統卻表示反對。《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記載:“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在龐統看來,儘管荊州的地理位置絕佳,但也正因如此,它經過常年戰亂,人口、物資等難以維持龐大的作戰計劃。因而他向劉備建議,當以益州為蜀國日後的發展中心。因而龐統的本意是,只有執行自己的計劃,才能保證荊州無恙,才能保證關羽無恙。

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結果:關羽卒

經過艱難抉擇,劉備依舊是堅持諸葛亮的荊州戰略規劃,對益州沒有多加打算。當然,劉備對荊州如此重視,是有一定原因的:

其一,荊州的先天條件實在太好,劉備不忍心放棄。誠然,如龐統所說,荊州經過多年戰亂,已經疲憊不堪。但劉表上任之前,荊州也是如此,因而劉備有信心將荊州重新發育到之前的富饒狀態。畢竟,荊州有些良好的先天條件,它的地理位置、肥沃土地、人才儲備都是劉備所覬覦的。

其二,荊州可培養強大水軍,這個兵種不可或缺。劉備若一統天下,則必然要進取江東。但赤壁一役已經說明,江東水軍無比強大。反觀中原與益州等地,是不適合訓練水軍的。因此劉備集團想要圖取天下,便只能依靠荊州水軍。

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結果:關羽卒

其三,劉備集團中的骨幹成員,都出身於荊州之地。眾所周知,劉備客居荊州時,“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如諸葛亮、龐統、蔣琬、馬良、董和等人,皆是荊州出身。倘若劉備入手,這些人又豈能放心自己的家小?因此將荊州發展為根據地,才能使得荊州士族集團的凝聚力更強。不難發現,劉備後來東征孫權,朝中上下鮮有人阻止,便是有不少人在擔心自己還身處荊州的家小。故而劉備伐吳,他們也是採取默許態度。

其四,從荊州出兵,可以最快實現一統天下。劉備進入益州後,已經六十多歲了。他起步本就很晚,再加上多年征戰,身體素質已經大不如從前。倘若他以益州為根據地,恐怕很難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而採取諸葛亮的計劃,如果運氣較好的話,劉備完全有可能從荊州出兵,從而快速奪取天下。

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結果:關羽卒

劉備要拿荊州,有四點理由不容放棄;但孫權要取荊州,卻只有一個目的:不取荊州,江東將永遠偏安一隅,最終只能自取滅亡。由此一來,孫權自然對荊州念念不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兵出南郡,發動襄樊之戰。一直等待時機的孫權,終於看到了機會。他單方面撕毀孫劉聯盟,暗中與曹操聯合,將荊州三郡盡受其手中。一代名將關羽,也就此隕落。

從表面上看,劉備是採取諸葛亮之謀,才間接使得關羽遇害;但換個角度考慮,劉備之所以對荊州頗有執念,也是沒有辦法的無奈之舉。就算是劉備聽從龐統之計,他也無法保證關羽與荊州便一定安全。畢竟,三國亂世有著波雲詭譎的顯著特點。沒有任何人能猜到,它下一步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龐統:我有一計,能保關羽;劉備:不,我聽孔明的,結果:關羽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