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對聯暗示應該造反,雖嚴加斥責卻有二心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對聯暗示應該造反,雖嚴加斥責卻有二心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他是後人褒貶不一的人物中的典型,也是一個前半生和後半生生存的不統一的人,可以這樣說,他的一生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李鴻章是他的學生,左宗棠是他一生的朋友當然還是他的對手,他的家書到現在為止都被廣為流傳,讓人值得注意的是,他還被人稱之為"曾剃頭"。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對聯暗示應該造反,雖嚴加斥責卻有二心

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大爆發,而起義的地點離曾國藩的家鄉不遠,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席捲了大清朝南方的半壁江山,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可謂是嘔心瀝血,披肝瀝膽,隨著湘軍的不斷壯大,曾國藩的腰桿也越來越硬,湘軍攻破南京後其將帥們確實有過欲擁立曾國藩東南稱帝的一幕,可是在封建專制王朝。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對聯暗示應該造反,雖嚴加斥責卻有二心

種鋌而走險的非常之舉成則王,若不成是要誅九族的,所以大家都不敢提"擁立" 二字,將領們只是用言語試探、慫恿曾國藩。當皇帝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來都要有兵有糧,或者有大義名分。當時的曾國藩坐擁最強大的湘軍,部屬們都忠誠於他,如此優越條件下,曾國藩不動心怕也是難。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對聯暗示應該造反,雖嚴加斥責卻有二心

曾國藩原本十分賞識王闓運大才,後來因此事卻與他漸漸疏遠,王不得意於曾幕,很是失落 ,曾寫有"我慚攜短劍,只為看山來" 以抒發內心的悵惘。在未剿滅太平天國之時,就有登徒浪子向曾國藩建議過擁兵自重,自立門戶,而曾國藩曾以蘸水寫"狂妄"予以駁斥。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對聯暗示應該造反,雖嚴加斥責卻有二心

自古以來,犯上作亂就被文人墨客所鄙夷,他可不能把自己的名聲當作賭注而投擲於毫無把握的對局之中,說白了,還是不自信的結果。這幾乎是歷朝歷代戰爭結束後必有的現象。曾國藩早有裁軍的意思,既可以消弭朝廷的猜忌與敵意,又可以表明自己從無野心。於是他力排眾議,決議裁撤湘軍。

此位大臣手握重兵,好友用對聯暗示應該造反,雖嚴加斥責卻有二心

包括如何夯實自家的地位和權力,加上他一貫謹小慎微、患得患失的做事風格,讓他不敢或不想鋌而走險、開始放手一搏。在當時實在難有表現的主客觀條件。大清就算已經衰敗,不過支持者還是很多,因為滿、蒙、回精英們並缺少懈怠厭倦的意思,因此坐擁數十萬大軍的曾國藩也只能解散團隊,作為一方大員,以衛和平以示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