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有哪些民族英雄?

無名學者


請讓我來回答,這些民族英雄的名字不該被忘記,如有遺漏,請留言補充。

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原名重八, 後名興宗。濠州人,逐出韃奴復我中華,明朝開國皇帝。

二、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橫掃蒙元的民族英雄。

三、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明開國名將,每每身先士卒的英雄。

四、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五、藍玉,定遠人,明朝開國名將,有膽有謀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摧毀其職官體系因而名震天下。

六、大明成祖朱棣,駐紮北京,曾屢次北征蒙元,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後人稱為永樂大帝 ,民族英雄。

七、鄭和,本姓馬,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明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揚威異域的民族英雄。

八、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守衛北京的民族英雄,諡號武毅。

九、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諸,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和詩人、民族英雄。

十、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十一、盧象升,字建鬥,號九臺,明末著名天雄軍將領、抗清民族英雄。

十二、秦良玉,字貞素,四川忠州人,苗族,明朝末年著名女將,民族英雄。

十三、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府高陽縣人。明末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滿門死烈,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十四、史可法,字憲之,又字道鄰, 明末抗清名臣、寧死不屈大節不虧,民族英雄。

十五、鄭成功,本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因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國姓爺”,又因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十六、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南明儒將、詩人、民族英雄。與岳飛于謙同稱西湖三傑,臨終前抬頭舉目望見吳山嘆: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因賦《絕命詩》一首,慷慨就義。

十七、堵胤錫,又名允錫,字仲緘,號牧遊。明末大臣,宜興人,一力推動南明聯合義軍抗清,死於征途,民族英雄。

十八、李定國,字寧宇,陝西榆林人,南明永曆朝抗清名將,封號晉王,南天一柱般的民族英雄。

十九、陳子龍,字人中,南直隸松江華亭,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學者,明代第一詞人,抗清民族英雄。

二十、夏允彝,夏完淳之父。字彝仲,松江華亭人,父子同為民族英雄。

二一、閻應元,字麗亨,北直隸通州人,明末抗清名將。任江陰典史,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揚州全城,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湧沸而僕”,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英勇就義。揚州全城民族英雄的代表。

補充一句,有朋友私信問我,為什麼名中沒有李成梁父子,沒錯,李成梁是戰績驕人,可努爾哈赤就是這位邊疆大王養寇自重養虎為患給養出來的。本來李如松也應該在列,但他弟李如柏,他家族一門和後金的不清不白,實在讓人無法直視。所以,都不配。

事實上,如果可以的話,我寧可選擇江北四鎮中唯一的忠貞者,黃得功。在那個武將投降多如過江之鯽的洪流裡,唯有他還保持著一絲血氣,是何等的不容易。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劉羽舟和蕭銘珏


明朝,作為一個比較純粹的中原漢族國家,和周邊民族部落之間矛盾比較突出。而正是在這不斷地防衛和反擊之中,誕生出了無數的民族英雄。

于謙:

毫不客氣地說,明朝之所以沒有弄出來個“北明”、“南明”,北京沒有像開封一樣來一個靖康之恥3.0版,正是因為有了于謙。“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和岳飛一同矗立在西子湖畔的于謙,又豈能不是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

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譚綸:

這四人組成的抗倭天團,在嘉靖王朝令人焦頭爛額的倭患之中撥開雲霧見青天。毫無疑問,戚繼光年少時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不僅是他一人的座右銘,更是這四位民族英雄的畢生追求。

戚繼光: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他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

無論是打造關寧錦防線,還是以七十六歲高齡帶領全城軍民殊死抵抗清軍,還是打出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袁崇煥,以及帶領五千殘兵鏖戰六萬主力清軍最後全軍覆沒的盧象升,都是明清戰爭之中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明清戰爭才在一片頹勢中顯得如此壯烈!史可法、閻應元、李定國、張煌言、鄭成功……

這是一個太長太長的名單,當北京城坡的時候,就意味著混沌但又悲壯的南明抵抗運動的開始。無論是揚州十日,還是嘉定三屠,亦或是如今和嶽於雙少保共同守護西湖的張煌言、永遠守護著寶島的延平王,都是這段歷史給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所謂“霸秦強漢,盛唐剛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明朝的存在無疑是值得任何一個漢人自豪驕傲的,因為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能夠做到“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等王朝。就我所接觸的歷史而言,我覺得明朝完全當得起“剛”這個字。因為無論是面臨誰的挑戰,大明朝從來都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幹”!

所謂“民族英雄”,那自然是要在對抗外族侵略的時候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了,就此而言,那明朝可以成為民族英雄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一:明朝初年

1、朱元璋

所謂“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明朝被詡為得國最正的王朝是有其道理的,因為在明朝之前的元朝實際上是蒙古人異族入侵建立的王朝。所以,崛起於阡陌之間,縱橫於九州大地,最終實現“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自然是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2、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

作為明朝北伐的主要將領和具體負責人,中山王徐達自然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除此之外,後來深入漠北,大破北元並在捕魚兒海建立不世功勳的藍玉自然也是民族英雄無疑。

當然,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作為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北伐軍的糧草供應者的人民大眾,轉運者的後勤軍隊,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民族英雄了。

二:明朝中期

3、俞大猷,戚繼光

明朝中期,因為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的關係,國內大名與諸侯一心忙於內戰而耽誤了生產勞動,以至於國內物資緊缺。當此之際,眼見聊中國富裕的日本國竟然派出大量海盜(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大肆搜刮和洗劫。以至於攪擾的東南沿海地帶民不聊生。

而出於護國匡民的初衷,明朝皇帝果斷派出俞大猷,戚繼光等人,在東南沿海地區招募新軍,就地訓練,保家衛國,抗擊倭寇。終於,通過俞大猷,戚繼光二人十數年的努力,一度為患海疆等倭寇終於被剷除殆盡,沿海百姓終於再得安寧歲月。

4、李如松、麻貴、陳璘

而到了大明萬曆年間,織田信長的部下豐臣秀吉暫時統一了日本國內。於是,野心勃勃的日本鬼子妄圖通過侵佔朝鮮半島,來實現其最終以朝鮮為跳板佔領大明的軍事計劃,而朝鮮本就是明朝的屬國,所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面對朝鮮國王的救助,大明萬曆皇帝自然是要派兵出征,護衛小弟的。

於是,從1592年開始,一直到1598年,明朝先後派出大將李如松、麻貴、陳璘等,率軍援助朝鮮,並最終在朝鮮軍隊的配合之下成功擊退狼子野心的日本軍隊。不僅成功保證了屬國的完整,而且還打響了大明軍隊的赫赫威名。

三:明朝末期以及南明時期

5、鄭成功,李定國,史可法,顧炎武等等

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順利攻破紫禁城,崇禎皇帝投繯自盡的時候,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毅然決然的做了投遞叛國等漢奸,將一直虎視眈眈的蟎清王朝迎入錦繡如畫的九州大地。

就此,先前不共戴天的國內矛盾遂一轉而變為異常激烈的民族矛盾,在異族鐵騎再度馳騁在中華大地的時候,無論是原為起義軍等李定國,還是大義滅親的鄭成功,亦或是身為大明遺臣的史可法、顧炎武。紛紛放下成見而站到一起,為心中的民族大義而與蟎清王朝激戰在一起。

至於鄭成功更是為了拓展抗清縱深而將盤踞臺灣島的荷蘭人趕了出去。雖說後來“反清復明”運動終究以失敗告終,但烈士的英魂和英雄的精神卻將歷久彌新,亙古流傳,激勵著每一位炎黃子孫。

除此之外,諸如於謙等也應給算是民族英雄,因為正是他的堅持,才保住了巍峨雄偉的北京城,才守住了大好河山的北方半壁。


吳越管城君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七帝,享國276年。明朝是由朱元璋農民起義建立,亦由李自成農民起義推翻。頻繁不斷的戰亂自然會出不少有名的五將,今天我們來看看能排進明朝前十位的五將有哪些?

徐達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戰損比創造了冷兵器時代奇蹟。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于謙被複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肅愍"。明神宗時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 )。明朝末年薊遼督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

袁崇煥雖為抗清名將,但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朝鮮,明朝自朝鮮內附。

萬曆初期,滅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臺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李成梁有大將才。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無度,甚至虛報戰功,為言官所劾。萬曆十九年(1591年)罷官。其後十年間,遼東邊備益弛。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復職,年已76歲。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錯將萬曆初年時由他獻議興建,已"生聚日繁、至六萬四千餘家"的寬甸等六堡,以"地孤懸難守"放棄之,盡徙其民6萬餘戶於內地,以大軍驅迫戀家之民,雖為時論所譴責,但使遼東再次出現安定的局面。卒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歲,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鄧子龍

鄧子龍明朝抗倭英雄,與將軍李舜臣齊名,他是江西豐城人,嘉靖三十七年的時候高中武舉,後來江西省有強盜肆虐,到處燒殺搶掠,鄧子龍就被派去討伐盜寇,升為了廣東把總。

萬曆年間,鄧子龍由於討伐山賊和巨盜有功,被升為了銅鼓石守備,接著還升為了代理都指揮僉事,掌管浙江都司,因為有人看不慣他所以聲稱要削掉他的官職,萬曆認為他的罪行較清,在加上民間還與人結夥作亂所以讓他前去討伐,他不負眾望,用聲東擊西的妙招將金道侶團伙消滅。

萬曆十一年,緬甸人竟然偷襲雲南,朝廷便又派鄧子龍前去駐兵永昌,緬甸的軍隊勢頭非常猛,不僅燒殺搶掠,搜刮民脂民膏,還率兵想要攻打中原,鄧子龍審時度勢,率領軍隊在攀枝花跟緬甸軍團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鬥爭,緬甸軍團落敗而亡,鄧子龍看形勢大好,派兵乘勝追擊,直搗敵人的巢穴,活捉緬甸軍團的首領首級,因此鄧子龍被封為副總兵,接著換他又喝高國春一起打擊侵犯孟密的緬甸軍團,打的邊境的野蠻人歸附明朝。

萬曆二十六年,爆發了朝鮮戰爭,日本人侵犯了明朝的鄰居朝鮮,所以鄧子龍在此官復原職跟率領水軍和陳璘出征討伐倭寇,那個時候,李舜臣等人其實已經將倭寇擊敗,日本倭寇本來想著回到穿上渡海回家,鄧子龍就和李李舜臣一起乘勝追擊,在釜山海面上迎擊日本,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露梁海戰。

戰鬥過程中,鄧子龍精忠報國,即使自己已經年過七十,仍然率領著兩百士兵向倭寇衝殺,殺敵無數,不幸的是,自己人的船,誤將火器扔到了鄧子龍的船上,因此船內起火,倭寇趁機偷襲反撲,鄧子龍力戰而亡,李舜臣也一同殉難。

鄧子龍死後,被明朝追封為都督僉事,他的兒子也因為他被封官,朝鮮為了紀念他,還為他修建廟宇,據說當年鄧子龍在朝鮮前線的時候,救下了一名少年,他就是努爾哈赤。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朱文正

朱文正(1336年-1365年),是朱元璋的親侄兒,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人物,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其父是朱元璋長兄朱興隆(南昌王)。

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坐鎮孤城抵禦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進攻,堪稱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戰功卓越。因戰後對朱元璋的封賞不滿,後私通張士誠,被朱元璋得知,被軟禁,最後鬱鬱而終。

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丈夫馬千乘是漢伏波將軍馬援後人,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馬千乘被害後,因其子馬祥麟年幼,秦良玉於是代領夫職。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秦良玉死後後世文人讚頌秦良玉所作的詩詞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對秦良玉大加稱讚,愛國將領馮玉祥也曾說到:"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明朝滅亡後,南明王朝追諡秦良玉為"忠貞侯"。

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胖子讀歷史


明朝,作為一個比較純粹的中原漢族國家,和周邊民族部落之間矛盾比較突出。而正是在這不斷地防衛和反擊之中,誕生出了無數的民族英雄。

一、徐達、常遇春:

這是大明王朝開國以來,首屈一指的民族英雄。他們的組合,不僅從南京打到了北京,還一舉收復了被遊牧民族政權奪去三百年的開封、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僅此一件偉業,就足以讓他們名列民族英雄之中。

二、于謙:

毫不客氣地說,明朝之所以沒有弄出來個“北明”、“南明”,北京沒有像開封一樣來一個靖康之恥3.0版,正是因為有了于謙。“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和岳飛一同矗立在西子湖畔的于謙,又豈能不是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

三、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譚綸:

這四人組成的抗倭天團,在嘉靖王朝令人焦頭爛額的倭患之中撥開雲霧見青天。毫無疑問,戚繼光年少時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不僅是他一人的座右銘,更是這四位民族英雄的畢生追求。

四、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

無論是打造關寧錦防線,還是以七十六歲高齡帶領全城軍民殊死抵抗清軍的孫承宗,還是打出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袁崇煥,以及帶領五千殘兵鏖戰六萬主力清軍最後全軍覆沒的盧象升,都是明清戰爭之中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明清戰爭才在一片頹勢中顯得如此壯烈!

五、史可法、閻應元、李定國、張煌言、鄭成功……

這是一個太長太長的名單,當北京城坡的時候,就意味著混沌但又悲壯的南明抵抗運動的開始。無論是揚州十日,還是嘉定三屠,亦或是如今和嶽於雙少保共同守護西湖的張煌言、永遠守護著寶島的延平王,都是這段歷史給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其實,又何止這些名留青史之人是民族英雄?徐達全軍不是民族英雄?參加北京保衛戰的每一位軍民不是民族英雄?戚家軍、譚家軍、俞家軍不是民族英雄?關寧鐵騎、天雄軍不是民族英雄?從揚州到江陰再到嘉定的寧死不降的百姓不是民族英雄?


唐明國亮


戚繼光


用戶肖鋒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雖然也有昏君誤國,但是也因為明朝獨特的文官制度,才造就了這麼多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

明朝符合很多人對漢家驕傲和英雄主義的想象,儘管有一部分確實僅僅是想象而已。

明朝非常特殊,明太祖朱元璋通過趕走蒙古人而恢復了漢人當政,而明朝最後又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中被滿族人竊取了天下,就在元清之間,出現了這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所以,喜歡明朝的人,很難忽略掉這種民族戰爭之間的是是非非。也正因如此,這個群體當中偏激的民族主義者相當多。

1.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為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率戚家軍蕩平東南沿海的倭寇,直搗倭寇老巢,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為中華民族抵抗外敵,保家衛國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2.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

  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清朝剃髮令,在抗清三公等人領導下進行了前後長達81天之久的鬥爭,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傷七萬五千餘人,全城無一人投降。以江陰抗清三公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清軍的英雄事蹟,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3.不卑不亢——史可法

  明末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被俘後,不卑不亢,流傳萬世。

4.只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生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張,力阻南遷,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挽狂瀾於既倒,在中國歷史上抒寫了壯烈輝煌的一頁。

5.萬里勤王——秦良玉

  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

  《明史》·秦良玉本傳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6.孤守遼東——袁崇煥

  抗清名將,治軍嚴明,為後金兵所憚忌,主要戰績有寧遠大捷等。努爾哈赤:“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臨刑口占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武子傑222


明朝的民族英雄有:

1.徐達、常遇春。這是大明王朝開國以來,首屈一指的民族英雄。他們的組合,不僅從南京打到了北京,還一舉收復了被遊牧民族政權奪去三百年的開封、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僅此一件偉業,就足以讓他們名列民族英雄之中。2.于謙。毫不客氣地說,明朝之所以沒有弄出來個“北明”、“南明”,北京沒有像開封一樣來一個靖康之恥3.0版,正是因為有了于謙。“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和岳飛一同矗立在西子湖畔的于謙,又豈能不是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3.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譚綸。這四人組成的抗倭天團,在嘉靖王朝令人焦頭爛額的倭患之中撥開雲霧見青天。毫無疑問,戚繼光年少時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不僅是他一人的座右銘,更是這四位民族英雄的畢生追求。4.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無論是打造關寧錦防線,還是以七十六歲高齡帶領全城軍民殊死抵抗清軍,還是打出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袁崇煥,以及帶領五千殘兵鏖戰六萬主力清軍最後全軍覆沒的盧象升,都是明清戰爭之中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民族英雄。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明清戰爭才在一片頹勢中顯得如此壯烈!5.史可法、閻應元、李定國、張煌言、鄭成功。這是一個太長太長的名單,當北京城坡的時候,就意味著混沌但又悲壯的南明抵抗運動的開始。無論是揚州十日,還是嘉定三屠,亦或是如今和嶽於雙少保共同守護西湖的張煌言、永遠守護著寶島的延平王,都是這段歷史給我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武當夜話123


其實這個問題,題主完全可以去詢問度娘,根本沒必要在頭條提問,純粹太閒了。不過既然問道了,在下就略略作答一下。

所謂民族英雄,是指為捍衛國家的領土安全與本民族的自身利益與外敵做鬥爭的英雄人物,

有明一代三百年,出現了眾多的英雄豪傑,他們統帥雄兵,與外敵作戰,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豪情悲歌。明初的有徐達常遇春,他們從元朝手裡收復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明朝中期的于謙,保衛北京,為大明江山的定固做出重要的貢獻,

以及抗擊倭寇的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由於年代久遠,這裡不對他們做過多的敘述。

而到明末時期,誕生了極其多的風雲人物,由於時局的變化, 滿洲興起,之後半個世紀產生了極其長遠的影響。先後有一系列的朝廷將領陣亡或者間接死難,最出名的有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以及盧象升孫傳庭,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將相之材。包括北京失守後南方朝廷的李定國,鄭成功,這些都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

一個國家的民族英雄是一個時代正能量的核心,往往能在危機時刻提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平年代同樣有我們的民族英雄,雖然沒有戰火硝煙,他們在一線為一個國家的前途而奮鬥,比如這次的疫情。


川娃子123


知識淺薄,就說兩個大家都知道的吧😂

關鍵是民族英雄可不是誰都能擔的起的,不是隨便打打仗啥的就說他是民族英雄。

1、第一個當然得首推我們的於大人——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絲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首《石灰吟》表現出來了于謙的為官氣節和遠大志向,怎麼說呢。擱在今天就得這麼形容於謙:他兩袖清風,視功名如糞土,是一個踐行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愛國官員。

于謙(1398—1457)在明成祖朱棣的時代就入朝為官了,當時于謙高中,進士及第可見他的學識非常厲害,在古代“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下,于謙顯然已經具備了步入仕途的資格,于謙剛直不阿是個當清官的好材料,因此朱棣也有心培養磨練他,後來他又受到了宣宗的賞識,為官清廉,多次擔任外省高官。

後來,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這時正好是正統十三年(1448年)。就是這麼趕巧,于謙此時被召回京彷彿就是天意,他就是被上天選中拯救大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因為正統十四年震驚中外的土木堡之變發生了,明朝中央軍數十萬的主力部隊都被小皇帝賠在了土木堡,北京只有幾萬弱軍,土木堡離北京城又不是很遠,所以蒙古人很快就會兵臨城下。

面對這種危急情況,滿朝廷的官員都主張放棄北京,朝廷迅速南遷,你能想象到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挺身而出說“敢言南遷者死!”的氣魄嗎?當時于謙這句話說的鏗鏘有力,守衛北京的主張絕不是他一時頭腦發熱的魯莽,而是他清楚這其中對於明朝這盤大局的利弊。

幸而孫太后沒有昏了頭,她力排眾議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掌管整個北京城的防務,于謙也沒有辜負明朝朝廷的期望,別人不敢為而為之,保家衛國,抵禦瓦剌,成功的守住了北京,趕走了蒙古人。于謙最大的功績應該就是這個時候,為大明王朝強行續命,保證中華腹地的安全,保住了大明千千萬萬個百姓免於戰火,於國於民他都是功臣,所以說他是民族英雄一點不為過。

2、第二個就是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是明朝步入16世紀內憂外患的局勢之下又一個力挽狂瀾的人。

他的出身要比許多人好得多,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承襲了父親的官職——登州衛指揮僉事,這個官在當地可不小,雖然承蔭為官但是他並不是一個紈絝子弟,戚繼光有著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

明朝初年就出現在明朝東部沿海的倭寇,到了明世宗嘉靖的時候已經愈演愈烈,成為了明朝第三個敵人,他們在東南沿海各省北起江蘇南到廣東到處燒殺搶掠,組成了一個強大的武裝集團,使明朝的兵力捉襟見肘,陷入三線作戰。

所以戚繼光主動請纓,去大明的東南驅逐倭寇,在近十年的打擊倭寇的戰爭中,他多次和另一位明朝大將俞大猷聯合作戰,在取得了岑港、台州、福建、興化、仙遊等戰役中重創倭寇主力,基本掃平了東南沿海的大規模倭患。

南平倭寇之後,戚繼光又為明朝在北方戍守邊疆,防禦蒙古人的進攻,又多次和遼東的李成梁協同作戰,把韃靼人打的大敗,可以說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時候戚繼光是明朝必須要青史留名的人物。

3、第三個感覺應該是俞大猷吧

俞大猷是和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將領,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可謂是戰功卓著,他一生都在征討倭寇,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都打的倭寇抱頭鼠竄,他有時候會和戚繼光聯合作戰,所以說他和戚繼光是明朝平定東南倭患的兩大中流砥柱,保衛了東南沿海一帶百姓的生命安全。

可以說東征西討的他在抵禦外族入侵的時候和于謙、戚繼光等人一樣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說是民族英雄絕對名副其實。

4、李如松

他是萬曆一朝的名將,他的父親李成梁也很出名,在父親的影響下李如松也成長為一個將才。

萬曆三大徵之中的兩個都是李如松指揮的,顯然李如松的軍事指揮才能在當時的明朝絕對是超一流的,特別是在近8年抗倭援朝戰爭中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592年率領明軍入朝作戰,在平壤之戰中大破日軍小西行長等部,殲敵近萬,又火燒龍山大倉,破壞了日軍糧食補給線,為壬辰抗倭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極大貢獻。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又出任遼東總兵,可惜的是他因為過於大意,死在了抵禦蒙古人入侵的戰之中,如果他不死,明朝在十幾年之後的薩爾滸之戰中肯定不會敗於後金。

5、明末是個民族英雄輩出的時代

明末也有很多民族英雄,不過他們大都在與蒙古和滿清的戰鬥中殉國或者死於自己人的手裡,比如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等人都有民族大義的高尚氣節。(具體細節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深夜碼字我困了😂😂😂)

他們也發揮了力挽狂瀾的作用但是仍然挽救不了明朝大廈將傾的趨勢,所以他們也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各位看官們,深夜碼了兩個小時的字真很不容易😂😂😂,絕對原創,所以不要胡亂轉載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