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便着手规划兼并六国,且得到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从秦王政十七年秦国派遣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从而拉开灭六国之战,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而灭齐国,十年间便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依次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君主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始皇统兼并六国,一天下

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以“秦皇汉武”并称,足见在他心中,秦汉之际,唯有秦始皇与汉武帝尚可值得一提。汉高祖刘邦乘秦二世时叛乱而起,最终平西楚霸王而有天下。或许出于统治需要,汉室便借宣传秦之暴虐,从而渲染天命所归,拯救黎民于倒悬。西汉贾谊《过秦论》便是代表作品,文章在总结秦始皇“功绩”的同时极尽贬低之意。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二世而亡”,以至于后世将秦亡的责任集中于秦始皇,而非秦二世胡亥,正应了那句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历史倪说”认为,后世对秦始皇的批评着眼于两点:其一,秦弃分封而私天下,集天下大权于皇帝一身;其二,过度使用民力,残酷无比。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二世皇帝胡亥

一、弃分封,设郡置守

或许因为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的缘故,后世文人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大秦王朝多有贬损。

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当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官员提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时,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最终采纳廷尉李斯的建议,即“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从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及至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仍向秦始皇进谏,“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不但未能被采纳,反而令李斯以此为由而焚书,即“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主张“遵古制,行分封”者

“历史倪说”认为,以汉、晋采取有别于周朝的分封同姓宗亲而言,秦始皇集权于皇帝一身,虽有“私天下”之嫌,于大一统的国家长治久安而言,却是了不起的制度设计。

二、民苦而怨

战国中期,“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连年攻伐,秦人饱受劳苦,但尚能支撑。秦并天下之后,规划并落实的“国家级项目”全面铺开,民力使用量过大,民怨颇多,尤以原六国百姓为甚。

据《通典卷第七·食货七》记载,“秦兼诸侯,所杀三分居二,犹有余力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阿房、骊山七十余万。十余年间,百姓死没,相踵于路”。秦始皇携灭六国之势,在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同时,全面铺开一批“国家级工程”,那时秦民虽苦,但尚可统治。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工程众多且浩大,劳役繁重

至秦二世时,秦廷在始皇苦民的基础上继续加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遵用赵高,申法令”,“用法益刻深”,从而百姓不但背负繁重的劳役,而且面临较前更为残酷的秦法,陈胜吴广便在双重高压下揭竿而起。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推波助澜之赵高

“历史倪说”认为,秦之乱与秦始皇苦民有关,但始皇之时,秦廷对民力的使用是有计划的,且基本上以征调特定群体为主。

1、抵御匈奴,筑长城

周王朝自初建便遭北方戎狄不时骚扰,至周平王即位便因“避戎寇”而东迁洛邑。由此可见,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备受戎狄之苦,哪个朝代均未有例外,秦为保边疆安宁而集重兵、筑壁垒,从而使用民力,尚可理解。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将军蒙恬

据《史记·蒙恬列传》、《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且“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

蒙恬所“将三十万众”从何而来?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秦廷征召“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入伍当兵,其中一部分“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蒙恬北筑之长城而今状况

2、修直道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但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蒙恬以当年筑长城的劳力修直道,除此之外,秦廷还以免赋税徭役的形式征调大量民户驻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其中“皆复不事十岁”,意为“均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秦直道

3、南取百越之地

秦始皇不愧为雄才大略之君,并六国之后,又趁势开疆拓土,南取百越之地。据《史记·南越列传》、《史记·东越列传》记载,“秦时已并天下”,不但“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而且“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雄才大略,继续开疆拓土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记载,始皇三十三年,秦廷征召“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入伍当兵,其中一部分“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并将受贬谪的人五十万“戍五岭,与越杂处”。

秦廷为蒙恬和百越增加民力并未结束。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记载,“谪治狱吏不直及覆狱故、失者,筑长城及处南越地”。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秦征百越

4、作阿房宫,作骊山陵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据《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由此可见,秦廷为修建阿房宫与骊山陵征发的七十万人均为遭受宫刑和判处其他徒刑的囚犯。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停留在图纸上的宫殿群

5、寻求“不死之药”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求取“不死之药”。在秦始皇看来,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之流均为诸侯终生未能取得“不死之药”实属正常,既然海上仙山存在,以秦帝国坐拥四海之力必定有所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不但假托仙人的意思向秦始皇索要为数众多的童男童女、各类工匠,而且还索要五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还记载了,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


“人怕出名猪怕壮”,秦始皇便因此吃亏

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起航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并未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徐福身上,而是多点出击,其中见诸于史书的即有始皇二十八年徐福出海之后,始皇三十二年不但“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而且“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秦始皇本纪》

2、《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3、《史记·封禅书》

4、《史记·南越列传》

5、《史记·东越列传》

6、《史记·蒙恬列传》

7、《史记·匈奴列传》

8、《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