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便著手規劃兼併六國,且得到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從秦王政十七年秦國派遣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從而拉開滅六國之戰,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而滅齊國,十年間便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依次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君主集權的大一統王朝。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始皇統兼併六國,一天下

毛澤東同志《沁園春·雪》以“秦皇漢武”並稱,足見在他心中,秦漢之際,唯有秦始皇與漢武帝尚可值得一提。漢高祖劉邦乘秦二世時叛亂而起,最終平西楚霸王而有天下。或許出於統治需要,漢室便借宣傳秦之暴虐,從而渲染天命所歸,拯救黎民於倒懸。西漢賈誼《過秦論》便是代表作品,文章在總結秦始皇“功績”的同時極盡貶低之意。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二世而亡”,以至於後世將秦亡的責任集中於秦始皇,而非秦二世胡亥,正應了那句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歷史倪說”認為,後世對秦始皇的批評著眼於兩點:其一,秦棄分封而私天下,集天下大權於皇帝一身;其二,過度使用民力,殘酷無比。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二世皇帝胡亥

一、棄分封,設郡置守

或許因為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的緣故,後世文人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大秦王朝多有貶損。

據《史記·始皇本紀》記載,當以丞相王綰為首的官員提議“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時,秦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最終採納廷尉李斯的建議,即“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從而“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及至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齊人淳于越仍向秦始皇進諫,“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不但未能被採納,反而令李斯以此為由而焚書,即“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主張“遵古制,行分封”者

“歷史倪說”認為,以漢、晉採取有別於周朝的分封同姓宗親而言,秦始皇集權於皇帝一身,雖有“私天下”之嫌,於大一統的國家長治久安而言,卻是了不起的制度設計。

二、民苦而怨

戰國中期,“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連年攻伐,秦人飽受勞苦,但尚能支撐。秦並天下之後,規劃並落實的“國家級項目”全面鋪開,民力使用量過大,民怨頗多,尤以原六國百姓為甚。

據《通典卷第七·食貨七》記載,“秦兼諸侯,所殺三分居二,猶有餘力北築長城四十餘萬,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阿房、驪山七十餘萬。十餘年間,百姓死沒,相踵於路”。秦始皇攜滅六國之勢,在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同時,全面鋪開一批“國家級工程”,那時秦民雖苦,但尚可統治。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工程眾多且浩大,勞役繁重

至秦二世時,秦廷在始皇苦民的基礎上繼續加碼。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二世“遵用趙高,申法令”,“用法益刻深”,從而百姓不但揹負繁重的勞役,而且面臨較前更為殘酷的秦法,陳勝吳廣便在雙重高壓下揭竿而起。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推波助瀾之趙高

“歷史倪說”認為,秦之亂與秦始皇苦民有關,但始皇之時,秦廷對民力的使用是有計劃的,且基本上以徵調特定群體為主。

1、抵禦匈奴,築長城

周王朝自初建便遭北方戎狄不時騷擾,至周平王即位便因“避戎寇”而東遷洛邑。由此可見,中原王朝自古以來備受戎狄之苦,哪個朝代均未有例外,秦為保邊疆安寧而集重兵、築壁壘,從而使用民力,尚可理解。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將軍蒙恬

據《史記·蒙恬列傳》、《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且“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蒙恬所“將三十萬眾”從何而來?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三年,秦廷徵召“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入伍當兵,其中一部分“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蒙恬北築之長城而今狀況

2、修直道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但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蒙恬以當年築長城的勞力修直道,除此之外,秦廷還以免賦稅徭役的形式徵調大量民戶駐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其中“皆復不事十歲”,意為“均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秦直道

3、南取百越之地

秦始皇不愧為雄才大略之君,並六國之後,又趁勢開疆拓土,南取百越之地。據《史記·南越列傳》、《史記·東越列傳》記載,“秦時已並天下”,不但“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而且“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雄才大略,繼續開疆拓土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資治通鑑卷第七·秦紀二》記載,始皇三十三年,秦廷徵召“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入伍當兵,其中一部分“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並將受貶謫的人五十萬“戍五嶺,與越雜處”。

秦廷為蒙恬和百越增加民力並未結束。據《資治通鑑卷第七·秦紀二》記載,“謫治獄吏不直及覆獄故、失者,築長城及處南越地”。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秦徵百越

4、作阿房宮,作驪山陵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據《資治通鑑卷第七·秦紀二》記載,“隱宮、徒刑者七十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

由此可見,秦廷為修建阿房宮與驪山陵徵發的七十萬人均為遭受宮刑和判處其他徒刑的囚犯。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停留在圖紙上的宮殿群

5、尋求“不死之藥”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求取“不死之藥”。在秦始皇看來,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之流均為諸侯終生未能取得“不死之藥”實屬正常,既然海上仙山存在,以秦帝國坐擁四海之力必定有所得。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不但假託仙人的意思向秦始皇索要為數眾多的童男童女、各類工匠,而且還索要五穀,《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還記載了,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


“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始皇便因此吃虧

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起航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並未將希望完全寄託在徐福身上,而是多點出擊,其中見諸於史書的即有始皇二十八年徐福出海之後,始皇三十二年不但“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而且“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秦始皇本紀》

2、《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3、《史記·封禪書》

4、《史記·南越列傳》

5、《史記·東越列傳》

6、《史記·蒙恬列傳》

7、《史記·匈奴列傳》

8、《資治通鑑卷第七·秦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