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後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業拐點順勢翻盤?丨億歐讀財報

重組後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業拐點順勢翻盤?丨億歐讀財報

3月30日晚間,TCL科技公佈了正式更名後的第一份年度報告。數據顯示,TCL科技2019年實現營收749.3億元,淨利潤36.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TCL華星實現營收339.9億元,同比增長22.9%,但淨利潤同比下降58.5%。這組數據與往年相比,差距明顯,也讓一眾對TCL科技及全球面板市場並不熟悉的投資者,感到焦慮。

重组后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业拐点顺势翻盘?丨亿欧读财报

截至發稿,TCL科技的股價為4.37元,總市值為591.19億元,其股價較開盤價4.13元上升0.24元。如果從科技企業的角度來看它,價值或許被低估。

TCL科技董事長李東生在財報說明會上對億歐等機構與媒體表示:“作為一家科技主導型的公司,我們一直以來的價值都被嚴重低估,希望未來市場能夠對我們充滿信心。

自2018年12月起,李東生先後增持了公司1.75億股,並表示堅定地看好TCL科技長期價值成長。在剝離終端業務全力聚焦半導體顯示產業後,TCL科技未來發展是否值得期待?投資者又該用怎樣的視角來看待“老企業有新翅膀”的轉型?不妨先公司基本面和產業的兩個角度給出答案。

“A股板塊中的價值窪地”,TCL科技何以被低估?

一直以來,令李東生“耿耿於懷”莫過於TCL科技的股價。在2019年業績說明會上,他用“A股中的價值窪地”來形容如今二級市場對公司價值的低估。

但自TCL科技2018年底重組以來,2019年累計漲幅90%,大幅跑贏主要指數及同行友商,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場對重組的認可。進入2020年,TCL科技加速上漲,最高漲至7.37元,但是隨著受疫情影響,股價回到年初起點,市值僅為590億元。很顯然,這對於一家淨資產超600億元的科技企業而言,這個市值“名副其實”。

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是拿出真金白銀投票的,股票價格與真正價值之間是否存在倒掛,需要看TCL科技長期發展的。但著眼當下,2019年TCL科技財報反應出來的情況,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

2019年4月中旬,TCL科技全面完成重組方案,將旗下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以及相關配套業務剝離。

參照重組後的備考口徑,2019年TCL科技實現營收572.7億元,淨利潤35.6億元,而兩期數據按備考口徑計算,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72%,淨利潤同比增長0.53%,在全球面板價格觸底的客觀環境中,表現不俗。

重组后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业拐点顺势翻盘?丨亿欧读财报

重組之後,TCL科技的主營業務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過去的多元化經營,轉變為以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為核心、產業金融及創業投資為重要支撐的雙主線發展的經營策略。

重组后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业拐点顺势翻盘?丨亿欧读财报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產品技術的迭代更新使用是推動行業整體發展,並構建自身壁壘的重要因素。近年來,TCL科技不斷加大研發力度,不僅在經費上年年攀升,每年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根據備考口徑,TCL科技在2019年的研發投入達到49.8億元,報告期內PCT專利的申請數量達到2752件,在新型顯示技術和材料領域保持領先優勢。

重组后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业拐点顺势翻盘?丨亿欧读财报

在2019年財報說明會上,TCL華星高級副總裁、大尺寸事業群趙軍進一步解釋了公司能夠取得逆勢增長的原因:

首先,優化產品結構,堅持多元經營。

2018年,TCL華星TV面板業務在整體業務結構中的佔比是78%,出貨量為1748萬平米,2019年大尺寸面板的出貨量達到2082萬平米,同比增長19%,但在整體業務結構中的佔比降到了54%。

以LTPS為代表的小尺寸業務同樣得到很大的增長,從2018年的44萬平米增長至2019年的136萬平米,增幅達到212%,同時手機業務全面突破三星、華為、小米等品牌客戶,打入高端市場。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TCL科技在商顯CID業務實現突破,開拓了視源、鴻合等品牌客戶,在86吋交互白板市場份額提升至第二,並在32吋電競產品市場中佔據第三份額。

數據顯示,TCL華星業務架構已從2017年TV和LTPS佔比的87%、13%,通過業務結構優化,趨向更為合理,截至2019年,TCL華星的TV、LTPS、CID分別佔比54%、44%和2%。

未來,隨著OLED產線爬坡上量,商顯CID業務的持續增長,TCL華星產品結構優化的效果將更加凸顯,使得整個TCL華星的業務結構就更加的多元化、更加健康,抗風險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其次,進一步提質增效,優化運營效率。

據悉,TCL華星採用雙子星結構的建廠優勢,將大尺寸與小尺寸產線,分別規劃到同一個園區進行運行,使得動力設備、基建設備、廠房空間能夠共享,使得生產能夠相互支持,並且減少備件和庫存成本;與此同時,持續保持滿產滿銷,使得TCL華星產線的效率優勢進一步提升。

國產面板產能大釋放,價格拐點何時出現?

自2017年以來,全球面板行業進入下行週期,全球主要面板廠都面臨著巨大的利潤壓力,而本輪下行週期也加速了行業的重組整合。日韓廠商在LCD TV市場的戰略性退出,讓市場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國產面板看似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而問題的關鍵在於,現階段面板價格已經跌至成本價,縱使日韓企業退出液晶TV面板轉戰高端市場,國產面板就一定有機會嗎?

答案是肯定的。隨著大陸廠商產能的不斷釋放,以及終端需求的放緩,液晶面板價格的大幅下跌,全球主要面板廠商面臨著巨大考驗。

不妨看看主流面板廠商2019年的財務數據:群創光電2019年淨虧損28.2億元,友達淨虧損達45.4億元,LGD Display全年虧損約80億元,三星電子發佈的業績預告中提示2019年淨利潤將下滑53%(所有貨幣單位都已換算成人民幣,或存在一定匯率差額)。

大幅虧損或利潤下降的背後,是國內面板產能的不斷釋放。根據IHS Markit 最新《產能投資追蹤報告》顯示,隨著面板產能投資在中國大陸的持續熱潮,自2017年中國大陸(包含海外面板廠在大陸投資產能)第一次成為全球高世代線產能最大的地區以來,到今年已經達到全球產能的53%,預計在2024年將佔據全球高世代線產能的68%。

重组后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业拐点顺势翻盘?丨亿欧读财报

不難看出,在未來的時間裡,LCD TV面板供應將會成為中國廠商的江湖,但一直以來終端需求的疲軟和利潤空間的壓縮,讓眾多投資者對行業未來走勢充滿憂慮,但行業未來發展前景是否真的難達預期?李東生並不這麼認為。

在財報交流會上,李東生表示:“全球顯示產業需求格局尚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且產業長期發展的前景向好,市場空間還很大。”

拋開本身所處立場,更多行業數據也能給出相應佐證。

首先,面板需求向大尺寸發展成為產業新動能。

新時代證券指出,雖然近幾年全球TV的銷售數量並沒有大幅增長的趨勢,維持在2.2-2.3億臺,但平均尺寸在以每年1英寸左右的規格持續提升,且未來趨勢仍將持續,大尺寸化將是TV面板需求增長的主動力。

重组后的TCL科技,能否抓住行业拐点顺势翻盘?丨亿欧读财报

從上圖IHS預測的數據中,不難發現中型尺寸面板的出貨量在整體佔比中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55/65英寸面板出貨比例持續提升。

其次,韓國廠商陸續退出LCD產線,給國內廠商帶來機會。

目前,LGD和三星正在推動產品線從LCD向OLED轉變。近日三星公司旗下SDI更是宣佈今年內將徹底關閉位於中國、韓國的LCD面板廠,LGD也在今年更早的時候宣佈今年底將會停止在韓國生產LCD電視面板。LGD和三星作為全球前五的面板廠商,在LCD TV市場佔全球份額合計接近30%,如果按計劃退出,對LCD TV市場供給的影響是巨大的。行業的供需將迎來長週期的改善,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

大尺寸面板的持續需求以及韓系廠商的產能出清,使得LCD面板的價格進一步回暖。IHS統計數據已經顯示,2020年3月,大尺寸TV面板價格環比2020年2月普遍上漲,也表明行業機會已經到來。

極致效率賦能成本優勢,TCL科技未來能否持續維持行業領先?

作為一個高投入、重資產的行業,面板生產不僅需要捨得投入更新技術、迭代產品,也需要不斷提升運營效率,節省成本。面對行業週期低谷且產業格局的轉變,大部分面板廠商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而TCL華星受到的影響是業內最小的,其效率和效益領先優勢再次體現。

自2016年開始,TCL華星在EBITDA率上一直維持在行業首位,公開資料也顯示,TCL華星是唯一一家自投產以來每年都盈利的企業,其淨利潤率和EBITDA%連續29個季度全球行業領先。

通過同區域建廠的策略,TCL華星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聚合效應,在投資和運營成本上顯著節流,而智能製造與數字化的技術手段,也讓工廠降本增效的能力進一步凸顯。

2017年,華星開始佈局工廠AP(接入點)的建設,目前已有上萬個數量採集點,並逐步建立產品虛擬量測、設備健康度監控等AI應用,以期發揮出海量數據更大的價值。在之後的時間裡,TCL華星也與格創東智聯手自研物聯網技術,並將共同打造自主IP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從種種分析中不難看出,TCL科技作為國內市場份額第二的面板企業,完全有能力繼續擴大市場份額,實現全年營收較大幅度增長的目標,並保持行業領先的盈利能力。

技術優勢、產業規模和極致效率,TCL科技的三重優勢想必能讓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進一步增強競爭實力,提升市場份額,走出一條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