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下江蘇繪製“任務書”:到2035年力爭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長三角一體化下江蘇繪製“任務書”:到2035年力爭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超 見習記者 王穎 無錫報道

去年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四個月後,江蘇省政府印發了《江蘇實施方案》(下稱《江蘇實施方案》),就如何推進與滬浙皖兩省一市的深化合作,明確了總體要求、分階段目標以及具體路徑。

記者從4月1日江蘇省政府舉行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新聞發佈會上獲悉,《江蘇實施方案》共分為總體要求、區域聯動、重點任務、組織保障四個部分,明確了江蘇需要落地落實的重點任務、重要事項、重大政策共60條,是江蘇貫徹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任務書”和“線路圖”。

其中,到2035年,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是區域一體化明確的發展目標,通過聚焦“一體化”和“高質量”,主攻區域協調發展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以期實現目標。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江蘇實施方案》突破了傳統的‘以產業政策為主’的模式,在注重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基礎上,還格外強調綠色生態保護與民生髮展建設,意味著長三角不僅要在產業上處於引領地位,而且要在環保、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方面做出貢獻;而開放共贏、民生共享則有望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各地區生產要素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增進不同城市間的信息資源共享,降低政務服務的行政區劃壁壘,並且讓不同地區的居民都能分享長三角一體化成果。”

明確分階段目標和具體路徑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主任李侃楨在發佈會上表示,總的來看,《江蘇實施方案》具有三個特點,即明確了貫徹實施國家戰略的總體要求、貫徹實施國家戰略的分階段目標、貫徹實施國家戰略的具體路徑。其中,《江蘇實施方案》對照《規劃綱要》結合省內實際,明確了分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指標。

到2025年,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產業創新、生態環保、市場開放、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徵程中走在前列。

到2035年,區域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成為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城鄉區域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務水平優質化並趨於均衡,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全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走在全國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前列。同時,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發投入強度、5G網絡覆蓋率、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單位GDP能耗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具體指標進行了量化。

目標明晰後,在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上,則從區域協調發展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兩個層面入手,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

其中,在聚焦“一體化”合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方面,提出主動服務、積極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充分集成江蘇優勢,加強與浙皖戰略協同,深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在長三角一體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體化發展,並從強化區域聯動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3個方面,明確了9條重點任務。

而在聚力“高質量”協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方面,圍繞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和合力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等7個方面,明確了51條重點任務事項。

聚焦“一體化”和“高質量”

長三角一體化的堅實基礎,在於長三角各省市均形成了各具優勢的產業體系。

具體而言,國際大都市上海是全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創中心,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江蘇擁有發達的製造業和豐富的科教資源,開放程度極高,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浙江的優勢為互聯網和數字經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並且民營經濟頗為發達,生態環境優美;至於安徽,特色在於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

這就為落實《江蘇實施方案》,全面推進“六個一體化”提供了產業基礎。

《江蘇實施方案》提出,在推進產業創新一體化方面,重點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系和產業科技創新高地,推動與上海科創中心、金融中心緊密對接、互相支撐、共同發展;在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互聯互通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更好適應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需要;在推進區城市場一體化方面,著眼打破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建設統一的區域市場體系;在推進綠色發展一體化方面,以長江、太湖、淮河等流域為重點,協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修復;在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聚焦標準化、便利化,積極推動社保、就醫、養老、教育、文旅等領域共建共享;在推進省內全域一體化方面,堅持蘇南熱點、跨江重點、蘇北難點“三點”並進、區域聯動,以蘇錫常、寧鎮揚及錫常泰、蘇通跨江融合等局部一體化先行,助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不過,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付一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主要在於地方行政色彩有待於進一步弱化,不少地方的經濟發展仍舊是行政色彩佔據主導,這不僅容易讓長三角一體化偏離最佳路徑,還會因各地尚未達成一致的利益協調機制,在非合作博弈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傷整體發展效率。”

“另外,長三角地區合理的城市層級和分工體系尚未形成,各城市的功能和管理體系偏於各自為政,利益共享和產業協同機制不夠明確。例如,各省市間科學數據庫、專家庫等創新要素資源仍未開放共享,各地的研發投入也具有排他性,不願意分享技術帶來的外溢效應等。城市間協調聯動性不足,難以發揮城市群效應,影響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進程。”付一夫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