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直被視為殘暴不堪,為什麼不使用活人作為殉葬品?

1974年3月,陝西西安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一名農民,在他打井時,發現了幾個一般大小的陶俑。而這就是今後震驚中外,並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與長城並駕齊驅。

秦始皇一直被視為殘暴不堪,為什麼不使用活人作為殉葬品?

兵馬俑遺址

考古人員發現,秦始皇兵馬俑分別埋葬在三個大坑之中。其中最大的1號坑,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有8000多個兵馬俑。2號坑稍小,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8000平方米,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是一支由騎兵、戰車、弩兵、步兵組成。3號坑最小,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此處應該就是整個地下兵馬俑的指揮所。

秦始皇的兵馬俑到底有什麼作用呢?當前,史學界的看法是,兵馬俑是秦始皇的殉葬品,代替活人殉葬。在中國殷商時期就流行活人殉葬制度,然而對於殘暴不堪的秦始皇為撒不選擇大規模活葬,而是用陶俑替代呢?

秦始皇一直被視為殘暴不堪,為什麼不使用活人作為殉葬品?

陶俑

大約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國出現了活人殉葬制度。到了殷商時期,活人殉葬制度到了鼎盛階段。考古人員發現,殷商貴族的墓葬裡面,都有活人殉葬的痕跡,且規模很大。少則幾十幾百人,多則上千人。1928年至1937年發掘的河南安陽武官村商代大墓中,所發現的殉葬者有5000多人。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活人殉葬的現象儘管還存在,但規模逐漸變少。公元前384年,秦國君主秦獻公做了別人都沒做的事:宣佈“止從死”,廢除了在秦國已經實施了300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之後秦始皇統一六國,繼續實行秦獻公的做法,沒有施行活人殉葬制度。

秦始皇被很多人稱為“暴君”,那麼秦始皇為什麼不跟隨殷商時期的奴隸貴族一樣,採用活人殉葬制度?按照秦始皇的手中的權力,採用活人殉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秦始皇沒有這樣做,主要是出於當時秦朝的考慮。

秦始皇一直被視為殘暴不堪,為什麼不使用活人作為殉葬品?

秦始皇

殷商時期的活人殉葬,對象主要是青壯年男女、未成年的兒童。大量活人的殉葬,必定造成人口遞減,導致投入到社會建設、軍事戰爭中的人力大幅度減少,這是一件損失國家的事情,怎樣算都不划算。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人口不足帶來的巨大影響,於是積極發展人口,充分利用土地和人口資源,通過都江堰和鄭國渠的修建,使得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成為秦國的糧倉。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發動統一六國戰爭的時候,秦國土地和人口已經相當於六國之和。

遺憾的是,儘管秦始皇在生前通過製造兵馬俑的方式,來代替活人殉葬,但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下令,讓後宮未生育的嬪妃宮女約1萬多人為秦始皇殉葬,“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秦始皇一直被視為殘暴不堪,為什麼不使用活人作為殉葬品?

嬪妃、宮女被活葬

除此之外,有1萬多人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也成為秦始皇的犧牲品。據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既洩,大事閉,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循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