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這句話被視為“殘暴”的鐵證,然而這卻是個徹底的誤會

“一個人的死是個悲劇,一百萬人的死只是個統計數字。”

說起蘇聯,我們總會想起其壓抑而嚴肅的政治氛圍。究其原因,作為蘇聯歷史上偉大的領袖,以手腕強硬、性格堅毅而著稱的斯大林難辭其咎。對於一位政治家來說,能夠達到目的的途徑有很多,但在種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斯大林選擇了最艱險的一條,他也因此被不少人詬為“暴君”。上述這句話在歷史上頗為有名,它被視為斯大林“殘酷”的鐵證。實際上,這句話原本的模樣與多數人所知的恰恰相反。

斯大林這句話被視為“殘暴”的鐵證,然而這卻是個徹底的誤會

史家有這樣一種非常著名的說法:雖然波蘭戰役是蘇德兩國實打實的“蜜月期”,但兩國之間卻彼此心懷鬼胎。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巴巴羅薩”計劃外,蘇聯也一早制定了武裝入侵德國的作戰計劃,即“大雷雨計劃”。從賬面上來看,蘇軍似乎是塊難啃的骨頭,但嚴重的內耗令蘇軍戰鬥力大打折扣,不但主動延緩了入侵計劃,還在蘇德戰爭初期陷入了兵敗如山倒的窘境。

早在列寧時代,蘇聯高層就希望能夠攻佔處於歐洲地緣中心的德國,將無產階級革命輸送到整個歐洲,蘇波戰爭就是這一戰略理念的產物。很顯然,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人仍未放棄這個努力。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數百架飛機對駐紮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一帶的蘇軍機場發動轟炸,26個機場盡數被毀,738架蘇軍戰機失去作戰能力,僅第一天,蘇軍便失去了空軍,將制空權拱手送人。隨後,在馮·博克元帥的指揮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對西方面軍發起鉗形攻勢,靈活的德軍裝甲部隊深入迂迴,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對規模龐大的西方面軍形成合圍之勢。

斯大林這句話被視為“殘暴”的鐵證,然而這卻是個徹底的誤會

用咱們的俗話說,狗急了還跳牆呢,更何況擁有數十萬人、裝備精良的蘇軍王牌。然而,當時蘇聯軍隊實在是太虛了,事情走到這一步,明斯克一役的勝負就已經基本分明。後來,朱可夫奉命去尋找巴甫洛夫時,這位曾風光無兩的方面軍司令,竟然躲在某集團軍司令部中瑟瑟發抖。不知此時的巴甫洛夫心中在想什麼,但我們不難猜到,他心中一定充滿懊悔,因為眼前發生的一切並不陌生。

原來,早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一批卓越的蘇聯軍事家就預見到坦克在未來戰爭中即將扮演的重要角色。為此,他們不惜與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理念保守的元老展開鬥爭,最終獲批並組建了兩個坦克團。經過深思熟慮,這兩個寶貝團最終被交到了兩名前途光明的年輕將領手中,其中一位是後來成為人類歷史上戰績最為輝煌的將領的朱可夫,另一位便是德米特里·格利戈裡耶維奇·巴甫洛夫。

斯大林這句話被視為“殘暴”的鐵證,然而這卻是個徹底的誤會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常被稱為“老好人”的巴甫洛夫就怎麼都與朱可夫合不來。朱可夫深知裝甲部隊的重要性,而從西班牙內戰鍍金歸來後,巴甫洛夫偏偏大放厥詞,稱坦克根本不堪重用,頂多充當一些支援性的角色而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更受高層青睞的巴甫洛夫顯然力壓朱可夫一頭,直到1940年的一次沙盤推演中,朱可夫抓住了對方預備兵力不足、部隊部署存在極大漏洞的致命失誤,令巴甫洛夫輸得狼狽不堪。

這次沙盤推演令雙方徹底撕破了臉皮:巴甫洛夫指責朱可夫擅自改變既定戰術,實屬“作弊行為”,應當重罰;後者則冷冷地說,這也就是一場演練,要換成那些跟狐狸一樣狡猾的德軍名將,巴甫洛夫恐怕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呢!兩人因此事鬧得非常僵,雖然這件事硬是被高層壓了下來,但巴甫洛夫顯然沒有從中吸取任何一點教訓。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朱可夫發現了巴甫洛夫的毛病,一向不喜歡惹麻煩的梅列茨科夫也曾指出這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巴甫洛夫後來被盛怒的斯大林以“叛國”的罪名被槍決似乎有些冤枉,實際上他完全是咎由自取。

斯大林這句話被視為“殘暴”的鐵證,然而這卻是個徹底的誤會

1941年7月9日,明斯克蘇軍便幾乎放棄了抵抗。從開始到結束不過兩個多星期,強大的西方面軍就被德軍摧成齏粉。此役,德軍俘獲蘇軍32.4萬人,繳獲坦克3332輛、火炮約1800門,被高傲的法國人尊為“世界軍事最強國”的蘇聯第一仗就打得如此難堪,消息傳到莫斯科,斯大林自然是覺得面子掛不住。據資料顯示,連一向穩重沉著的他都有些驚慌失措,他語無倫次地說:“到底發生了什麼?明斯克遭受直接威脅,他(巴甫洛夫)竟然與各司令部都沒聯繫?難道還需要找人不斷提醒他要保持經常性的戰備嗎?他自己不知道這點?難道我還得經常提醒自己的心臟,告訴它不要忘了跳動嗎?”

值得一提的是,巴甫洛夫並不是完全的糊塗,也沒有被潰敗徹底嚇傻;當他在地圖上後知後覺地發現了德軍的戰略意圖後,當即將明斯克附近的兵力撤出。雖然這對佔據幾乎沒有影響,但此舉令許多蘇軍將士活了下來。在審判時,包括鐵木辛哥元帥在內的數不清的將領為他求情,巴甫洛夫也為自己辯解:即便是蘇沃洛夫來了也無濟於事。有人對斯大林說:西方面軍的失敗是德軍精心策劃的結果,恐怕換了任何人都難以擋住這輪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要是再將巴甫洛夫處決,那這就是個徹徹底底的悲劇了。

斯大林這句話被視為“殘暴”的鐵證,然而這卻是個徹底的誤會

然而,斯大林仍然無動於衷,他如是回應:“一個人的死固然是個悲劇,但是因為他的錯誤而犧牲的百萬紅軍戰士難道就只是一個統計數字?”領袖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將領的命運,1941年7月1日,巴甫洛夫被槍決。

巴甫洛夫死後一年,蘇軍仍然尚未從初期的潰敗中恢復過來。為了振奮士氣,蘇軍頒佈了一道“一步也不能後退”的軍令,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第227號命令”。不少蘇軍士兵在敵人的戰俘營中英勇不屈,卻被祖國視為“叛徒”,連家眷都慘遭羈押,不少蘇軍將士一怒之下調轉槍口對準祖國。蘇軍對“叛徒”的處罰固然嚴酷,但對英雄的獎勵也十分豐厚。根據蘇軍規定,各種各樣的獎勵都被“明碼標價”;甚至連許多被判死刑的囚犯都得到了自我救贖的機會, 他們戴罪立功,後來不但免去牢獄之災,還成了受人敬仰的國家英雄。

斯大林這句話被視為“殘暴”的鐵證,然而這卻是個徹底的誤會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一句話被重新解讀,就否認斯大林在許多政治決策上的嚴苛與一刀切的草率;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這些缺點而否認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很顯然,蘇聯軍民並沒有因為這些“暴政”而瓦解,相反,他們變得更團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