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海軍的戰鬥機浮動基地計劃是什麼情況?

嘯鷹評


蘇聯海軍“戰鬥機浮動基地”(PBIA)其實就是基於導彈防禦艦和防空艦的一種護航航母

“戰鬥機浮動基地”計劃(PBIA)是在1959-1960年期間,由蘇聯第45中央研究所(NII-45)和第17中央設計局(TsKB-17)聯合開發的一個造艦項目。該項目實際就相當於由導彈防禦艦和防空艦組合而成的一個護航航母。

為什麼不直接稱航空母艦,而要命名為“戰鬥機浮動基地”?

這是因為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對導彈火箭相當痴迷,並大力發展導彈火箭項目,極力推崇建造導彈巡洋艦,導彈防禦艦和防空艦。早在1951年,時任海軍部長(即海軍總司令)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就制定了一項新的造艦計劃。計劃要求建造至少9艘大型航母,並且開始著手設計排水量為6萬噸的新重型航空母艦。

但該計劃並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持,特別是赫魯曉夫上臺後。1955年,根據赫魯曉夫的指示,將該計劃中建造9艘大型航母減為只建造2艘。赫魯曉夫認為,大型軍艦就如同一具“浮動的棺材”。赫魯曉夫發表這番定論後,甚至連“航空母艦”四個字都屬於禁忌詞語,誰也不敢再提,更別說有人出來支持新型航母建造計劃。

我們知道,如果沒有航空母艦,海軍航空兵機隊將如同虛設。無奈之下,才改名稱為“戰鬥機浮動基地”,以免因涉及“航空母艦”而犯“政治錯誤”。

“戰鬥機浮動基地”計劃發展結果

最初,“戰鬥機浮動基地”的研發是由第45中央研究院(NII-45)負責。後經過蘇聯國家造船委員會的審議,將設計大綱委託給第17中央設計局(TsKB-17)具體負責。

“戰鬥機浮動基地”設計的排水量約為30000噸,搭載30架戰鬥機,4架雷達巡邏機和2架直升機;武器裝備有8門57毫米雙炮,2套M-1短程防空系統。

1956年1月,謝爾蓋·戈爾什科夫接替庫茲涅佐夫出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唯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位置(他擔任海軍總司令長達30年)。不幸的是,“戰鬥機浮動基地”的建造計劃最終還是被蘇聯海軍司令部否決!

蘇聯海軍造船總局(GUK)根據謝爾蓋·戈爾什科夫的立場作出結論:“艦載戰鬥機不是海軍艦艇編隊防空作戰的有效手段。因此,花費大量資源來建造艦載戰鬥機平臺極不合理。”而在戈爾什科夫的一些演講和著作中,航空母艦甚至被稱為“侵略性武器”。

在赫魯曉夫的“努力”下,蘇聯海軍發展航空母艦的計劃被中斷。而美國海軍趁機大力發展航母艦隊,並且艦載戰鬥機在防空方面表現得極為出色。1962年1月,蘇聯批准開發直升機航母(代號“項目1123”),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擁有20艘新航母。

赫魯曉夫“被退休”後

1967年,蘇聯“1123項目”首艘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開始服役,但該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屬於反潛導彈巡洋艦。第二艘“列寧格勒”號於1968年底開始服役。

出於戰略需要,蘇聯海軍決定建造新一代可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代號“項目1143”),由涅夫斯基工程設計局負責航母設計,雅科夫列夫設計局負責設計艦載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結合小型甲板和導彈巡洋艦的設計,蘇聯開發了基輔級航母(西方稱航空母艦),蘇聯自己稱為“重型航空巡洋艦”(TAVKR)。

基輔級共建造了4艘,分別是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