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皇權與相權衝突,是從歷史縱向抽象化出來的制度現象,盲人摸象當然看不出來相權與皇權的內在矛盾了。相權代表貴族與官僚階層整體的利益,皇帝本身也是這個階層的一部分,所以整體來說相權就是皇權的一部分延伸,但皇帝及其家族是有其小集體利益的,與整個階層和國家機器必然會產生利益衝突。 皇帝本人的個人慾望與整個統治集團的利益訴求也會產生矛盾,甚至皇帝個人還會與其皇室家族衝突,這是君主專制無法避免的。

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無論是丞相還是大將軍,相國,內閣首輔還是大學士,歷史抽象的相權不是狹義上僅僅丞相的職權,而是整個帝國政府的總負責人,所有帝國貴族與官僚的利益總代理,哪怕朱元璋廢除了丞相一職,直掌六部,也無法阻止後世創建“內閣大學士”“軍機處”來代表相權。然而正是明清君主專制的登峰造極,皇權對相權的侵奪,反而導致皇權與相權重疊,皇帝個人意志更容易干擾帝國政府的正常運作。甚至皇帝中智以下或病弱,整個皇權連同國家機器都會旁落,皇帝本人成為“所謂皇權”名下的傀儡。

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西漢相權從武帝時候開始削弱,禁止丞相開府,並且把本來屬於丞相負責百官任免權的尚書府給了大司馬,從而造就了大司馬大將軍這樣的軍政一把抓的實際宰相。那丞相都閹割成了孤家寡人了,本來就是當擺設用的,當然廢材。同樣,明代的內閣首輔,清代的軍機處,雖然都是內務府,但是實際掌握丞相的權力,民間一直稱之為宰相。(內宰外丞)。最後關於皇權對抗相權的原因,推薦你看閻步克的波峰與波谷關於西漢的段落,皇權對抗相權,以及內朝的興起,並不是皇帝自身好惡,而是政府機器運行的必要導致。

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看過其他老師的一些課,倒喜歡從他講的那個角度去看問題!漢初劉邦建立的漢朝其實可以理解成一個合夥人公司,劉邦是最大的股東,但是並沒有完全掌握公司。所以他採用了封王的辦法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從漢初到漢武帝時代,漢朝走向大一統的道路就是大肆封王到消滅異性王再到弱化同姓王的過程!這個過程我認為丞相應該不存在皇權和相權的對立,而是皇帝對於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軍事貴族或者親信軍事貴族的聯合或者拉攏,皇權和相權是一體的!

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皇權完成了大一統進程,這是皇權也到了最鼎盛的時期!但是這時至少三個問題出現了,第一,國家對外作戰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第二,原來有共同利益的大軍事貴族這時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反而調轉矛頭對抗皇權。第三,皇權雖然形式上完成了大一統,但是管理技術上並沒有形成對地方的有效管理,雖然發展了儒生但是的並沒有形成氣候。這時候,相權反而成了官僚利益團體對抗皇權的工具!因此,削弱相權,和提拔和皇帝利益相關的集團來對抗豪強集團就成了皇帝只能這樣實行的對策。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三分相權,以及提拔外戚還有後來的宦官專權!

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漢武帝時期形成的豪族社會一直到唐宋時期才得以重新演化成為平民社會,而實現這一轉變的契機正是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技術的革新!而在漢朝,並不具備這些條件,所以皇帝再恨這些漢賊,卻只能任由他們把天下搞來搞去!後來的的王莽想用復周禮的那套來解決這個問題,卻被豪族聯合起來給撕了,建立東漢的劉秀更是豪族中的一隻,卻也無力解決豪族問題。後來的東漢更是豪族輪番登臺表演的舞臺,皇權雖然表面上完成了大一統,卻並沒有實際與之相匹配的權力。

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總結,所謂相權和皇權的對抗,實質是皇權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博弈,皇權利用相權來籠絡官僚來對抗地方利益集團,而這些官僚利用權力來擴大自己家族的影響力!不外如是!(才疏學淺,只是聽老師課想到的一些東西,不當之處還請指正)。公司這個比喻我從閻步克老師的書裡看到過。還有就是武帝朝開啟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的模式工具不屬於自己也是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