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源自于文学知识,还是形成于书法技巧,你如何理解?

黑白文章泽渊诗


习茶,读书,写文,这里是先生见茶。于山水中见真我,于性情中见风骨。欢迎关注。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的文化圈层。《管子·小匡》有言:“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意思就是,士农工商,是一个国家的砥柱。士农工商分别指读书人、从农的人、百工和经商的人。

而读书人的士,最后都走向了仕。这很好理解,读书的目的就是求取功名。而书法家大都来自这样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当然也有僧人书法家)。古时候读书人的书写工具就是毛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文人就是书法家,书法家就是文人,二者的身份是合一的。

无论我们熟悉的王羲之,还是颜真卿,还是苏东坡,黄庭坚,不仅书法一流,诗文也是一流。

而随着书写工具的变革,现代人已经很少使用毛笔书写了,书法成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技能。这时候我们看到,文人和书法家的身份已经分离,文人不懂书法,书法家不写文。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都成了两个分离的机制。

书法越来越专业化,或者可以说越来越专门化。专门化的意思就是,太多所谓的书法家只不过沉醉于书法的技能练习,文化层面的审美趣味却是不及格的。

在书法上,我们看到太多王羲之,看到太多欧阳询,看到太多颜真卿,大家都写的神似,但就没有写出他真实的自己。现代的书法家都在一味追摹古人书法,研究学习古人线条,但很少有自我个性的突破。

近代的无论弘一法师,于右任,还是启功,无一不是在继承古人书法的同时,发扬自我个性,写出正真属于自己的书法的。而发扬的艰难之处就在于,书法家的文化层面有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制约一个书法家成为大家的,不是技法,而是文化观念。

当然,在技法与文化观念二者中,不排斥技法是第一位的。技法就是基础,没有基础光有观念那不叫书法,只是天马行空。

我们也看到太多所谓的只是分子,有文化水平,但没有书法技能,写的字一样的一塌糊涂。所以技法和文化观念,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偏颇任何一面,都难有大的作为。

谢谢。


先生见茶


覌历代书家的大作,可以领悟到,一個人的书法造诣,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技法,二是文化素质。二者互为条件,谁也离不开谁,缺少那个都成不了书家,而技法却是书法之基石。





一叶小舟82704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到”文人书法“,书法家之所以称为”书法家“最重要的原因,书法家的字写得比大多数人好。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识字的人都能写。但是书法应该是有最低标准的,字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书法。术业有专攻,不是所有的”文人“的字都能叫书法,也不是所有的”名人“的字都能叫书法。

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多”文人墨客“字写得好?真正的原因可能很残忍,古时候读书识字是相对奢侈的,尤其是明清之前,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和金钱读书写字。

比如我们书圣王羲之,他历史上著名的”琅玡王氏“。也就是有一句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谢的王指得就是王羲之所在的家族。

王羲之有没有文学方面的才能,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文字内容,也是非常的优秀。

要说《兰亭集序》的文字内容,当然不能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滕王阁序》这两篇惊世之作相比,但是千古美文还是能算上的。

王羲之当然是个文人墨客,当然也是书法家。可是王羲之很多人也称为王右军,王羲之肯定是做过官的。

如果说书法家大部分是文人,同样绝大部分书法家都当过官。这说明成为书法家不是仅仅靠文学,最基本的要求是能不能有时间和金钱写字练字。古时候能够称文人,或者做官的生活水平超出平民百姓很多。

一人有感

书法家文采好在古代很正常,其他老百姓做不了,读书和写字是同一批人。

关联到我们当代书法家们,什么是”有文化“,什么是”文化人“。我们当代科技发展,文化人的定义和古代不一样。

已经有机器可以写成上面的字,很多人觉得要以人的意识写字才是书法,要有文学气息,要有人性,要有等等。

书法家要这要那,能够成为书法家是因为字比大多数人好,而不是其他方面比大多数人好。

比如田英章,目前最受争议的书法家。他的文人气质就不强,或者可以说不足。

中国文学史和历代文学名家名篇,我可以说我比田英章了解的要多。我也有练过国画,围棋水平不好,古琴没有入门只会弹几首基础的短曲子。那我是不是比田英章更有资格做书法家?

书法家之所以称为”书法家“最重要的原因,书法家的字写得比大多数人好。

书法说到底是写字,当代各种诱惑,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能把字写得比大多数人好,非常的不容易。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1月13日沪。


一人笔记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高低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字内功夫;一个是字外功夫,两个功夫缺一不可。而且,记得有位前辈说过一句话,书法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记住是“文化”,而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杜牧《张好好诗》

题主说的很好,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数是文人墨客,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仅是字好,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唐代诗人杜牧留下的唯一墨迹《张好好诗》,除了诗的价值外,本身也是一件难得的唐代行书佳作,是学习晋唐笔法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还有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孝经》也被很多书家推荐为学习小草书法的精品之作。

贺知章《孝经》

宋代的苏轼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多方面都很有建树,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更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书法、绘画、诗词、文赋、经济、鉴藏、篆刻、音乐等等方面都有研究。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是多才多艺,在绘画、古典字画的鉴藏、古文字学、古典文学、红学、诗词甚至八股文都有研究,他经常戏言自己不是个书法家,就是个老师,书法是一个文人应当具备的技能,不值得炫耀。

苏轼《寒食帖》

我们学习古人书法的时候,观摩碑帖、临摹经典,我们就会走入古人的世界中去,感悟他们的思想情怀,他就是你,你就是他,用心灵去书写,每写一次都是文化的体验,不能领悟这些,你就很难做到临摹的神似,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个书法经典,都记载了穿越历史长河的烟云往事——临写王羲之《兰亭序》,在你眼前而现的是曲水流觞的盛会娱情;临写《祭侄文稿》,你会再现颜真卿追忆哀思的伤心一幕、你去临写《寒食帖》,便会体味苏东坡的孤独寂寥。

我们经常会说某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有“书卷气”、“不俗”,而这些就是书法作品的“神韵”。观者可以通过这些笔墨线条去深入到书家的内心世界,领略到书家的脱俗之心、书卷之气,领略到书法笔墨线条上的“大雅”。

书法家的“书卷气”来自于书法之外的修养、学识,功利心、浮躁心都是文化底蕴不够所造成的。在中华灿烂的书法史上,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有卓越的文化底蕴和才气,书法只不过是其外化于行的自然流露,而透过其书法作品,又可以领略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

因此,有人说: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现代的书家不管文化,之谈书法的笔墨、线条、结构,不谈书法的文化,没有了文化,书法也就失去了灵魂。


翰墨今香


任何艺术形式最后比拼的都是个人修养。个人修养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学知识,如哲学、史学、文字学、美学、金石学、考古学、鉴赏学等等,都属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的个人修养。如沙孟海先生精书法、擅金石学,王蘧常先生擅章草、通哲学,蒋维崧先生精书法、擅文字学等等。


当然,书法的笔墨技巧和个人修养都是必不可缺少的。书法的笔墨技巧属于技法层面,说到底,它就是一门技术,但如果技术不过关,那肯定成不了书法家。个人修养也可称作“字外功”,是软实力,软实力不行,玩技术玩的再遛,也只是个写字匠,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

沙孟海先生教导他的学生要和古人争先后,就是要求他的学生除了技法层面的练习外,还要有一到两门学问做支撑的。



古风书法


在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通俗一点讲,人要先吃饱肚子,才去想老婆、孩子、车子、房子、票子,然后再如马云那样退休,去考虑实现自己的理想。

书法也是如此,各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技法是书法的基础。

在学习书法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应以技法学习为主。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书法的基础,不注重技法的学习,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


比如书法史上的宋代“尚意书风”,其产生之初,在于不要拘泥于技法,强调书写个人性情,这在早期确实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技法的重要性,到南宋末年,书法终因技法江河日下而一撅不振。

二、文化是书法的根本。

而书法的技法练习到一定程度,这时个人阅历的积淀与文化素养的积累就显出其重要性了,而后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技法。可以说,文化是书法的根本。


比如苏东坡,论技法,他是不如米芾的,甚至难说强于黄庭坚,但他却能领袖群雄,成为“尚意书风”的“带头大哥”,为何?就因为其兼融儒、道、法、佛诸家之长的丰富学养。

而反观历朝历代的经生、写手,终身以抄写经书、公文为生,只是将抄写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不注重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所以他们中间没能产生青史留名的书法家。

三、结语

所以说,学习书法,初期要侧重于技法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文化的积累与技法的提高并重,有时甚至应更加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书法、书韵、书境——书法的三大层面

文化知识和书法技巧在不同的层面起作用,单从作品审美来看,不仅有问题中说的两大方面,有三种层次是需要包括的,那就是书法、书韵、书境。

一、法,书之法。

技法是书法的物质基础!“书法书法”,书之法,无法何谈书?“法是基础”书法的笔法、结构、以及布局安排等技法是书法产生审美的基础,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说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谈的就是书法的物质层面—书之法。没有这些积累,书法就是空中楼阁,所以有些佛学大师,文坛巨匠,书法不能为大家接受,原因在哪里?他们又文化底蕴,但是欠缺法发度,这样的书法是不能成为艺术的。

其二,韵,书之韵。

韵味是书法通往艺术的阶梯,韵味的呈现就不单只靠“书之法”可以达到了,这个时候学识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的审美、创造力等众多因素,需要我们哲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修养。如果欠缺综合修养和创造力,我们很可能只能成为“书法匠人”,当今田英章等老师们,技法非常成熟,但是饱受争议,其中之一就是书法“匠气有余,韵味不足”,而古代“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字是他们写的,文章也是他们写的,没有学识很显然是不行的。

其三,境,书之境。

境界是书法由“作品”成为“精品”的关键,书法要有境界,不能只是学有大量的知识信息,还需要有大修为,境界是综合学识、人生阅历、精神信仰之大集。当今书家所难达者,最难在“境”也。

启功老师之所以倍受大家推崇,关键在于有法、有韵、有境!而当今丑书百出,何哉?“无法无天”也。






元生之哲


在于有高得文学素养和博采众长,经常书写,练笔。也就可以写出有高水平的字(书法)。


用户628680282845流氓


我也未看前仁怎么说即说:就书法来讲,技巧重要;就“气华”来论,知识重要。


大方书法工作室


一个人的书法造诣源自于文学知识,还是形成于书法技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书法技巧非常重要,这里探讨的是书法造诣,没有书法技巧,也就没有了讨论书法造诣的基础。但是,书法技巧,往往不是决定书法造诣高低的唯一标准。


2.文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和成就书法造诣的提高。“功夫在诗外”,较高的文学素养,可以提升对书法艺术的认识。日久天长,文学会涵养书法的书卷气息。

3.书法技巧和文学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古代书法大家,许多都是文学大家,比如,苏东坡。许多传世的书法作品,书写内容,本身也是文学精品,比如《兰亭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