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在做題時沒想到那個點,但一看到答案就會恍然大悟?

王起藥


我這裡以數學學科為例:

數學學習最重要的是熟練雙向推導思維的訓練,即正向推導思維和逆向推導思維雙管齊下。

鑑於數學題目總是有題乾和問題兩個部分組成,前者給出條件,後者提出要求,而考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題乾和要求之間用已知的數學結論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所以不同於純粹地走迷宮,有數不盡的岔路,數學解題並不是一個單向推導的過程,它更像是一個橄欖形狀,頭(題幹)尾(問題)已經決定了,中間的路徑雖然膨脹了但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如果再以迷宮作比喻的話,相當於迷宮的入口已經明確給定,而出口即使沒有像證明題那樣給定但是也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雙向推導的意思就是在做題的過程中既從題幹入手,也從問題入手。

個人更喜歡逆向也就是從問題入手,這樣目標更明確。具體說來:

步驟一:把題幹細分成條件1、條件2、條件3.......作用定義定理定律等可推出第一層推論1(從條件1、條件2推得)、第一層推論2(從條件1、條件3推得).........然後依次類推從第一層推論到第二次推論1、第二次推論2......值得注意的是,當你獲知一個推論後,它和其他的條件和推論一起都變成了已知條件,沒有層級和先後順序之分,舉個例子來說第三層推論可能是有條件2和第一層推論1而獲得的,這就增加了思考的容量和難度。

步驟二:從問題反向推導,也就是說問問自己,如果得出哪些結論(倒數第一層推論1、倒數第一層推論2、倒數第一層推論3......)就能回答出這個問題?依次類推,從倒數第一層推論到倒數第二層推論1、倒數第二層推論2、倒數第二層推論3........

步驟三:將步驟一和步驟二中的推論進行配對,如果能在半路上成功相遇,也就是說當第m層推論=倒數第n層推論時,這個做題的邏輯鏈條就完整了!刨去表述上的問題,原則上你就會做了這個題目。[呲牙][呲牙][呲牙]

前兩個步驟是發散性思維,力求全面思考不留死角,這種訓練做得越多一道題目複習到的知識點也越多。



學數學的大雄


很多同學都有同樣的疑惑:為什麼我在做題時沒想到那個點,但一看到答案就會恍然大悟?

作為一名老師,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學而不思。

學習而不思考,這是很多同學會犯的毛病。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只是盲目的學習,死記硬背,卻不思考知識的內涵,往往會導致對知識的一知半解。

第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很多學生學習知識的時候浮於表面,往往認為聽懂了就是學會了,其實這還遠遠不夠。我經常跟學生說:你聽懂了不等於你學會了,你記下筆記了也不等於你學會了,學習一定要深挖運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第三,尚未形成知識體系。

很多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零散的,不繫統的,知識的脈絡沒有梳理清楚,知識之間的聯繫沒有融會貫通,這就會導致新課課堂練習時做題正確率較高,而一旦進入複習階段參加考試時做題的正確率急劇下降的現象。

第四,不能及時鞏固新知。

很多學生學習沒有複習的習慣,老是認為當天我學會了,考試時就能十拿九穩,其實這是極其錯誤的。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所以,我們必須在學習新的知識後,及時進行復習,而且要反覆進行復習,鞏固新知。

第五,不能學以致用。

要想考試的時候能夠思慮全面,必須在平時加大練習,刷題是不可少的,所謂見多識廣,見的題多了,也就知道了出題人的套路,做題的正確率自然也就上來了。

綜上所述,建議你在學習時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習完單元課程之後,記得梳理知識脈絡,構建思維導圖,形成知識體系,同時加強複習,多多練習。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學習進步!

我是竹畔青蕪,高中一線教師,熱愛教育,十分樂意和您分享教育教學理念,歡迎評論、轉發並關注我的頭條號。


竹畔青蕪


我是藤籌勁草,感謝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點擊關注。

很多同學做題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做時出錯,一看答案馬上恍然大悟,自己當時怎麼沒想到。其實這就是對於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只是知道,而不會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多數情況下還是做題太少,俗話說熟能生巧,如果在複習過程中,看得多下手少,只是思考而不是提升動手能力,那知識就等於一知半解,不能融匯貫通。

學習是需要積累的,尤其是對於錯題的積累,題主現在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把所有錯題彙總起來,然後自己逐一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還能找到解題點,這就是對於知識的運用能力,這是需要慢慢培養的,也是在解題中必須有的,總結就是讓自己有題感,進而融匯為解題技巧。所以對待錯題不僅是恍然大悟,更重要的是融會貫通。


藤籌勁草


做題時沒想到這點,而看答案後“恍然大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對知識一知半解。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問題的實質並不理解,所以只會機械的運用,不會靈活的使用。對此要弄清知識的實質,加強新知識與生活經驗、舊知識的聯繫。

2、知識運用熟練度不夠。沒有哪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天才,愛迪生髮明電燈,就對1600多種材料做過嘗試,在練習中尋找規律、尋找方法。

3、思維不夠靈活。“頓悟”是學霸具有的能力,要加強自己發散思維的訓練,嘗試從問題的不同角度來尋找契機。

要改善這種情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弄清知識的實質、強化熟練度、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敢於嘗試、勇於思考、勤於練習,相信你會做到“頓悟”的。





王老師培優課堂


就數學題來說,一個公式,對應的題型確實可以千變萬化,這就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概念,瞭解推理過程,然後就是多做練習,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眼高手低的問題了。


聞雞破曉電梯人


這其實是你的一種錯覺,是自欺欺人的結果。就像你對面有個人,用一張薄紙隔著,不捅破是永遠看不清對方的。

這說明你還未擺脫對答案的依賴。它會造成你思考不專心,意志缺少定力,久之你的惰性就滋生出來。

建議你少看或不看答案,靠獨立思考去完成題,你自己努力得到的答案會讓你過目不忘,記憶深刻,靠答案代替思維,你轉身就忘了,因為你的大腦中未刻上思索的印痕。


旋律2020


為什麼我請假時候沒有感覺,工資到賬時發現少了幾百塊錢。


花開無諾的季節


這是典型的生疏導致的必然結果。我們總說熟能生巧,熟能生巧,道理就在這裡。就像學語文,強調語感。什麼是語感?語言的敏感。這敏感怎麼來?多讀多寫,到一定程度你不想他來,他都來。這時候的敏感已經能催生靈感了。你說重要不重要。


你傷害了我卻一笑而過


證明你對於知識還沒有理解透徹,即使基本知識點知道了,但對於知識點的運用不熟悉,以至於需要看到答案提示才恍然大悟,有種原來這樣的感覺。突然覺得很簡單,建議多總結,對知識點多發散思維思考🤔


研夢空間


這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說白了就是思維閾限,人們常用直覺來破解,俗稱第三隻眼睛。你看了答案,也是頓悟,說明不笨。破解的方法即是功夫,又是細活。只要挎越這道門坎,你就成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