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戰新冠

望聞問切戰新冠

圖為小湯山醫院的醫生在準備中藥。 小湯山醫院供圖

確診後,李華(化名)吃的第一口藥,是湯藥。

“之前在國外不瞭解中醫,沒想到中藥效果這麼神奇!”才一兩天,症狀明顯好轉的李華,忍不住向醫護人員發出感嘆。

從境外來京後,經篩查診斷,李華住進了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B2病區。

為做好境外輸入人員疫情防控工作,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開始接收從境外來京返京人員。其中,確診病例統一集中在B區進行救治,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突出中醫藥特點。

“中醫藥的優勢在武漢已經得到充分論證,小湯山的定位是輕症和普通型患者,這與武漢中醫方艙醫院患者類似,療效是不言而喻的。”給李華把脈開方的病區負責人、北京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原慶對患者的後續治療很有信心。

每次問診,原慶和團隊的開場白都是“您瞭解中醫嗎”

“中醫講‘三因’,因時、因人、因地,小湯山接診的是境外人員,中醫作用的發揮是否與武漢一致,需要實踐來論證。”原慶說,他和團隊首先要考慮的,是境外人員對中醫的接受度問題。

每次問診,原慶和團隊的開場白都是“您瞭解中醫嗎”。得到的回答中,差不多一半以上患者“完全不瞭解”。

“我說要把把脈時,他反問我把脈是幹什麼。”面對這些懂中文、會漢語,從小一直成長在國外,對中醫完全陌生的華裔患者,原慶在望、聞、問、切之後,都會建議他們先上網看看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情況,然後才是處方開藥,開的也都是湯藥。

“大家瞭解之後,都非常願意接受中醫治療。”更讓原慶團隊自信的是,包括首例確診病例在內的不少患者,發出了“沒想到中藥效果這麼好”的感嘆。

“中醫是世界的。”一直致力於中醫國際化的原慶團隊,已經做好了用西方人的思維解釋中醫的準備,注重客觀、羅列數據,用事實說話。

“中藥先行,這是小湯山藥品保障的一大特色”

臨床的信心,離不開藥品的保障。

“中草藥是第一個配齊的。”被抽調擔任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藥學部負責人的北京兒童醫院藥學部副主任魏京海已經常駐小湯山兩個月了。他每天最關心的事情是,臨床需要什麼藥,庫裡有沒有?藥品配送是不是合理?人員調配夠不夠充分?

魏京海帶領的團隊,一共有19個人,由小湯山醫院藥學部主任李永林和他的18名成員構成。大家分工明確、工作有條不紊。5名中藥師、15個煎藥鍋,從抓藥、裝袋、浸泡、熬煮到分發,早晚都不停息。13名西藥師,收方、審方、發藥、送藥,隨時響應,極力滿足臨床所需。門診中藥房、西藥房,病區藥房、庫房藥房,各司其職,供應充分。不僅為病區提供保障,也為在小湯山工作的醫務人員、行政後勤人員等提供保障。

“目前,病區的患者都非常願意接受中藥。”原慶說,中藥的療效也正往期待的方向發展。

同時,藥學部還承擔院區內工作人員預防湯劑的煎煮工作,每日一服、一服兩袋、分次服用,按照北京市中醫局新冠肺炎中藥預防方熬製的代茶飲每天都會送達小湯山工作人員手中,受到大家的普遍歡迎。

“中藥先行,這是小湯山藥品保障的一大特色。從現在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的使用看,藥品保障沒有問題。”為此,魏京海和團隊倍感欣慰。

未來的治療計劃是,能喝中藥的都喝中藥,湯藥為主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強大的組織保障,哪家醫院能做到10天配齊近500個品規的藥品?”回憶前期備藥的全過程,魏京海和李永林感慨良多。

“接到命令時,我們被告知,只有10天的準備時間。”擺在藥學團隊眼前的第一大難題就是,迅速制定藥品儲備目錄、完成藥品採購。

有著多年藥學管理經驗的魏京海,一邊帶領團隊梳理目錄,一邊向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提議,儘快請中心疫情防控藥學專家組現場指導,發揮各醫院多專業優勢,快速尋找最優方案。提議立即被採納,僅一日,專家組便來到小湯山並召開第一次討論會;次日,目錄整理完成;5天后,採購訂單發出!10天全部配齊!

“從目前的使用監測情況看,目錄品種基本滿足了臨床日常所需。”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成立的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專門派人參與了從現場論證到儲備使用的全環節,對接下來疫情發展的藥品保障能力同樣充滿信心:有超強專家團持續有力的支持,除中心專家團一直參與指導論證外,外援專家團協助制定的處方集還為合理用藥穿上了“防護服”。

制度保障、應急預案更是不可或缺,周密制定的專家組制度、藥事會制度、藥品儲備和管理等系列規範,以及藥品管理A計劃、B計劃、C計劃等多套預案,始終確保小湯山藥品保障走在防控疫情任務變化的前頭。

經過一段時期的接觸,原慶團隊對境外人員接受中醫很有信心,未來的治療計劃是,能喝中藥的都喝中藥,湯藥為主,適當輔助耳豆、穴貼、拔罐、經絡、八段錦等中醫治療和康復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