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與《曾胡治兵語錄》


沿著嶽麓書院拾階而上,不久便來到麓山寺,這所寺院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湖南最早的遺蹟。

蔡鍔與《曾胡治兵語錄》


大雄寶殿之後的山坡上,一塊平地,落葉鋪滿隨風颯颯,有一位僧人正在練習拳法,四周綠蔭如蓋生意盎然,一塊方尖碑卓然聳立,上書“蔡公松坡之墓”。

1917年,蔡鍔國葬於此,這是當時中華民國的最高禮遇。

蔡鍔與《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1882年出生在湖南邵陽,邵陽是湘軍重要的兵源地和餉源地之一。1853年,湘軍先驅江忠源帶領著楚勇轉戰江西、安徽,兵敗死之,諡忠烈。1859年,太平軍石達開部進逼湖南,圍困邵陽數月之久,並掘江忠源祖塋以洩憤。後來,湖南地方武裝在宗棠的主持下,擊退了這次進攻。

蔡鍔自幼耳濡目染湘軍故事,形成尚武人格。15歲時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譚嗣同、梁啟超,1899年蔡鍔赴日本,先後畢業於陸軍成城學校和陸軍士官學校。1911年初應雲貴總督李經羲之召,任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相當於旅長。

蔡鍔與《曾胡治兵語錄》


武昌起義爆後,蔡鍔與革命黨人秘密響應,10月30日在昆明組織武裝起義,蔡鍔被推為雲南都督府都督。1913年,蔡鍔被袁世凱調入北京任參政院參政等職,授將軍府昭威將軍。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雲南將軍唐繼堯等人在12月1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6月,護國戰爭勝利結束,蔡鍔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同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年34歲。

蔡鍔與《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出生在曾國藩去世的十年後,先賢不遠足供心摹手追,1911年夏天,蔡鍔為良心和血性所驅使,編纂《曾胡治兵語錄》一書,”自謂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屬,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

蔡鍔對曾國藩、胡林翼的治軍思想非常敬重和推崇,認為其多洞中竅要,深切時弊,因而大加讚賞。《曾胡治兵語錄》全書分為將才、用人、尚志、誠實、勇毅、嚴明、公明、仁愛、勤勞、和輯、兵機、戰守、治心等十三個章節,並逐章加以按語。蔡鍔以受過現代軍事教育的眼界,審視先賢治軍的精義,振刷國民之精神,因而這本書在其逝後一年出版時,洛陽紙貴,成為近代流傳頗廣的語錄體兵書。

蔡鍔與《曾胡治兵語錄》


書中《戰守》一章,蔡鍔就現代軍事理論的發展,結合曾胡用兵主、客之論與戰守之法,提出了自己的認識“今日吾國軍隊能否說到精煉二字,此稍知軍事者自能辯之。他日與強鄰一相角逐,能否效一割之用,似又難作僥倖萬一之想。至於軍資、交通兩端,更瞠乎人後。如此而曰吾將取戰略戰術上最有利益之攻勢,烏可得耶?鄙意我國數年之內,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為孤注一擲之舉,不如採用波亞戰術,據險以守,節節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殲之。”要知道,以上這段話寫於1911年。

到了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總體抗戰策略是“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並在8.13發起淞滬抗戰,把日軍戰略企圖從華北而南下,變為沿長江溯江而西上,利用中國的地形條件,步步為營節節抵抗,最終贏得了勝利。這一抗戰策略與曾胡用兵主客之說,以及蔡鍔的軍事理論一脈相承 。

蔣介石是曾、胡的擁躉,他將曾氏之書與胡左之集,悉心探究,認為,曾氏標榜道德,力體躬行,以為一世倡,其結果竟能變易風俗,挽回頹靡,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之道,蓋已足為吾人之師資矣。1924年,蔣介石另擇曾、胡治心之語中切要者,另列一目,兼採左宗棠之言,成《增補曾胡治兵語錄》,並作為黃埔軍校教材。“願本校同志,人各一編,則將來治軍治國,均有所本。”蔣介石認為,曾胡的勝利,非戰之功,而在於變易風俗,此論頗精。在抗戰最困難的時刻應該給了他很大的鼓勵。他一生七次到長沙,兩次登上嶽麓山。“眺望湘江,極一時之勝,而感今昔之情,不禁悵惘系之。”

蔡鍔與《曾胡治兵語錄》

湘水東去便是大江奔流 ,從嶽麓山頂可見湘江傍城而過,亙古未變。梁啟超說“自古聖賢豪傑,初未嘗求見事功於當世也,惟其精神積於中,著於外,世人見之,以為事功而。閱世以後,事功或已磨滅,而精神不敝,傳之後世,遭此際會,此精神復現為事功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