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本文共計6454字,別讓副業變成了“負業”。

這是智遠的第082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副業

做副業本質也是一種“自我的管理”。

早起,打開手機,公眾號的粉絲朋友M女士給我發來信息,內容是這樣說的:

本來在乙方公司也就就不好做,好不容易維護了一個客戶,還被領導撬走了,“心情好糟糕”,好想跳槽,想聽聽你的建議。

他說,看你每天寫文章,做社群都非常不錯,我也想去做。

我當時猶豫了一下,心中有兩個答案,但是我這樣回覆他的,其一大概意思是:今年整體環境不太好,建議你不要隨意的更換,如果已經找到了另一家公司,談的還不錯,可以去試試”。

其二:“如果你決定,那就去跳,前提先看看自己腰包裡面有沒有足夠的現金支撐自己3個月,乃至於半年的生活,社交,等各方面的開銷。

他說,現在是短視頻,直播風口,看別人做的熱火朝天,我也想試試,我是這麼回覆他的:你只是看到了別人賺錢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別人吃苦的一面。

如果你決定了,可以去試試,但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李佳琪”,“薇婭”和散打哥。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01.關於“副業”和“復業”。

  • “復業”是體系化,“副業”是碎片化。

副業:顧名思義就是“除了工作以外能夠掙錢的業務”是通過時間換金錢的方式,比如“打零工”,“發傳單”“投稿代寫稿件等。

“復業”則不同,除了工作之外,利用很少的時間建立營收模式,就可以帶來最大利潤的業務。

比如古典老師擅長教學,平時寫作文章很多,結合他的技能,加上他的演講,職業生涯規劃,最後出書等一系列手段,綜合到一起產生的複利效應,叫做“復業”。

今年有兩個熱詞一直都是互聯網領域從業者用的比較多的,一個是“我太難了”,一個是“副業剛需”

兩者可謂是互為因果,因為個人生活“太難”,企業又受到衝擊,工資又太低,所以副業就成了剛需,其實“副業沒那麼好做”,也沒有那麼華麗,看不到的有他不同的一面。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你被開除了:

前段時間,L先生高高興興的去上班,到公司之後接到了一個來自於人力資源部的通知:“你因為在工作之外做副業,被開除了”。

他給我描繪的場景,當時氣的差點吵了起來,但是“並沒有這麼做”。他們是做TOB的企業,專門為甲方公司做創意營銷,品牌口碑等,他在市場部工作,也知道公司年後一直沒有任何的太大現金流收益,都是維護“老客戶”。

而這些老客戶,也都普遍的很難受,沒有太多的預算去做廣告,投放,甚至於品牌的口碑營銷。

35歲的他就平時沒事下班做點“副業”,跑跑外賣,幹個微商,朋友圈賣賣貨,做的事情也比較多。

而經過溝通我才得知,他經常下班之後去跑外賣等,然而白天上班“精神不佳”,萎靡不振,剛好感到年後業務稀少,公司優化員工,就趕到自己身上了。

最後因為

“副業沒有賺多少錢”,主業也沒有了,得不償失。

說實話,我特別羨慕能夠做“好”副業的人,也羨慕那些能做副業“月入上萬”的人,因為能做好副業必然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他們能把副業做好,主業也一定會很好,因為主業做不好的人,副業也好不到哪裡去。

為什麼?你可以想下,在公司,有人管,有時間限制工作都做不好,私下就能做好嗎?

但是,智遠經過研究發現,那些副業能夠月入過萬的人,他們和別人做“副業”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比起“副業”,我更喜歡“復”業:

兩者的本質不同,一個是用時間換取金錢,一個是用“時間”搭建渠道。

我有個朋友M先生,他的主業也是在“廣告公司”,也有著自己的“副業”,但是他這個副業不但公司不拒絕,而且還鼓勵他去做。

我和他交流學習,得知,他做的“副業”和別人的“副業”有所不一樣,他不做零散的兼職,做的是和自己業務相關的“副業”。

他的公司是做傳播的,身邊非常多的影視渠道,明星渠道,供應鏈等。

但是我們平時維護“渠道”,一般常規的操作就是加上微信好友,不定期的發個信息,慰問一下,這樣的情況,難免也會覺得沒有話題可聊,或者不好意思的時候。

  • 他做了一個什麼決策呢?

他註冊了一個公眾號,公眾號垂直輸出各大渠道商相關的內容,比如影視的最新動態,資訊類,或者一些行業的乾貨。

就這樣他通過社群的形式,將這些渠道朋友,都拉進一個群中進行維護,有任何的甲方單子需要做,自己做不了,就發到自己社群中給其他同行朋友做資源共享。

後來社群越做越大,然後開始做門檻制,付費,而他每天所做的就是“運營社群”,維護這些朋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公司需要做一個大的營銷事件,需要找“明星”錄製10S祝福視頻,而它通過自己社群的形式,只給公司花了極少部分的資金,就把這事辦妥了,並且找了幾十個明星做了聯動。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比起上面L先生的副業,智遠認為有複利思維,結合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去做“副業”,更是當下人應該思考的。

副業有助於自己揚長避短,假設M先生跳槽,在應聘的時候,就可以把自己的這段履歷寫進去,那就相當於一個品牌的“市場部外腦”,任何的資源隨時都可以調動。

而L先生則不同,如果把自己的“副業”履歷寫進去,不斷不會加分,而且可能還會給自己“減分”,做副業之前,先思考下,什麼才是自己可以長期投入的,而不要一位的追逐風口。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02.沒有“自律”,別做副業。

如果你也想做副業,那麼智遠有一些想法想分享給你,初期,想法不要太多,這永遠排在第一位,戒掉慾望,從小事做起。

我在寫“公眾號”之前也是,感覺以前工作所學的經驗,全都可以用上,但是幻想之後,到自己執行,發現“我太難了”。

做副業,可以說和創業基本是相似的,唯一不同的是,自己可能投入極少的成本,工作之外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情,創業是沒有人監督的,你開不開張,有沒有業務,都要發工資。

而副業則是自己先行動,自我驅動,自己給自己打工,去做了,可能會有薪水,自己不做,連屁都沒有,甚至有的時候行動了,都不一定有收穫。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20年的過年在家的時間,你完全可以審視下自己,如果2-3個月你都是每天10點起床,甚至於鬧鐘響了幾次,都起不來的那種,不建議你做副業。

隨意的放飛自我,生活沒有規律,學習沒有規律,更別說自我驅動了,你可能過不了一星期就放棄了。

你一定聽過,“自律給我自由”這句話吧,你不自律,那麼別人就會要求你自律,別人就是“你的公司”。

公司要求我們自律相對就很簡單呀,如果你到時間都還沒有到公司,那麼就要扣績效。

如果工作損失,就要扣績效,這就是“他律”。如果自己接受不了他律的行為,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不要靠計劃表去忽悠自己:

“自律”是一個人能否在副業上取得成功的關鍵,所以很多做副業的人,一開始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張非常“科學合理”的時間計劃表。

企圖通過這個計劃表來讓自己變得“自律”起來,但知道歸知道,可真執行起來的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

舉例:

我有個前同事,看了某篇文章之後,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張時間計劃表,說要通過這個表格讓自己變成彭于晏一般的“自律者”,他的目的是減肥。

然而他執行這張計劃表不到一星期,一會兒是有朋友要請他吃飯不好推脫,一會兒又是自己太餓有力氣鍛鍊等。

總之一句話,藉口總比計劃更有說服力,其實諸如此類的情況比比皆是,執行力才是做副業的核心,而非一張掛在牆上的計劃表。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懶惰需要自己克服:

我承認,吃著瓜子,看著肥皂劇,睡在床上的確很舒服,但是給自己帶不來收入,你需要擁有自律之外,還要克服“惰性”。

所謂“惰性”

,其實並非就是說自己不勤快,而是你對於副業過程中遇到阻礙時候心態的調整。

簡單來說,就是當自己做副業時期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收入,期望值沒有達到的時候,自己會不會因此而喪失了做副業的熱情。

舉例:

我在剛開始寫作,做社群的時候,不得不說,熱情度非常的高漲,每天下班都在想關於自己副業的構想,未來的發展,和可遇見的收益,文章的閱讀量等。

然而在幹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發現副業並沒有按照自己預期的方式進行,寫了6000字的文章被別人懷疑沒有人看,閱讀量低的可憐,做個付費社群被別人質疑“價值”。

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承受的,“每一次的打擊都可以讓自己的想法破滅,但是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不愛服輸的人,越是”做不到的“,就越要挑戰一下。

所以,你必須戰勝自己的惰性,2020年3月31日,一季度已經過完了,我翻了下自己的公眾號,90天我寫了55篇6000字+的文章。

我給自己定的KPI就是一年200篇,拆分到一個季度是55篇,時間擠擠總是有的,惰性會影響自己很多方面,現在回憶90天,我覺得那30天沒有寫作的日子就是對”青春“的浪費。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03.本職不夠“硬核”,別做副業。

我先問你兩個問題:“你是做什麼職業的”

,新媒體,運營,品牌,公關,律師,財務,還是策劃?你有沒有自己的“硬核能力”?

所謂硬核就是拿得出手,讓別人足以信服的技能,比如你是做運營的,如果自己目前連運營都沒有整明白,我建議你還是別做副業了。

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你沒有做的精力去投入

第二:即使做副業你也會做不好

你要知道,越是“副業”,對人的要求和能力就會越高,本質是因為你在挑戰別人的專業,靠別人的專業來謀取自己的“苟且紅利”,如果自己能力不強,懂的不多,別人憑什麼為你付費呢?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M先生的副業:

上面的M先生的副業付費社群,不難看出,是基於他個人的能力整合的資源,以及他個人的影響力。

表面看著其實很簡單,有人覺得,我也可以,但是往往做一個群沒有運營3天就被別人屏蔽了。

可能在看文章的讀者,我們雖沒有在一個行業,那麼試想一下,自己做一個這樣的社群,有沒有這麼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讓別人支持你呢?

這一切的一些都是有積累的,這些積累包含很多方面,比如輸出方面,公眾號的“寫作的能力”,運營方面“社群的運營能力”,資源方面,長期積累的客戶和供應商。

先不說資源方面,很多人在“前兩塊”就被打敗了。

比如寫作,你不靜下心,沒有功底,怎麼寫出不同維度的觀點。比如運營,如果心不夠細,怎麼去24小時候像寶媽一樣,服務那麼多人,還要找話題互動。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小心毀掉自己的職業生涯:

為什麼要本職工作做強了才能去做副業呢?

智遠認為有三個方面:

  • 其一:

每天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必須集中做最有價值的事。我有個前同事,他在公司是做軟件開發的,他周圍很多朋友也一起做,而很多人開發技術都還沒有搞精通,就開始做副業。

如果不是天才肯定無法兼顧,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他那些朋友的主業被耽誤了,副業也沒有賺多少錢,還被公司開除了。

其實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專注的,我以前在公司給新來的同事培訓的時候,就會經常給他們說:

一段時間做好一件事情你就可以贏過很多人了,所以你的理財計劃,減肥計劃,考證計劃,或者其他知識的學習計劃,可以先放一放,每天啥都做,最後啥都做不成,弄不好還讓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 其二:

本職工作有提升空間的時候,提升本質才是最高的性價比。我們普通人的本質工作從入行做精通很簡單,也能感覺到進步的很快,也很有成就感。

但是如果以滿分100分來看的話,自己做到90分左右的時候,要再網上提升就很不容易了,每一步都很難,很多人做熟容易,做精難。

自己之前幹入職工作時感覺成長飛快,但現在努力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也只有很少的成長,這個階段很多人就感覺自己的主業,也是本職沒勁,想搞副業了。

智遠理解中,其實這樣是錯誤的,雖然從90分每提高一分很難,但是實際上每提高的一分,都能得到一個新的境界,而且回報也會進入一個新的範圍,意義巨大,從90分到99分,值得自己拼盡全力。

這就是我們說的為什麼要堅持不懈提升本職工作的原因,因為它存在複利效應。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 其三:

本職工作和副業,搞清楚順序。

知名大V貓先生一篇文章中說過的一個效應叫做“燒水效應”,重點就是,當水燒開了以後,只要維持小火不斷,就能一直保持水的沸騰。

你看,M先生不就是嗎?他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燒開的狀態,資源儲備也夠多了,然後開始做付費服務,付費社群,那麼自己後續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時間精力,就可以維持這種狀態了。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03.沒想好“模式”,別做副業。

在做副業之前,建議你想好自己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不僅僅只是變現,要儘可能的讓他實現“複利”。

如果你只是為了“有趣”,“好玩”新鮮感,我建議你別做,浪費了時間,還沒有結果。

很多人看別人去做直播,或者短視頻了,自己也想幹,中國古話,“幹之前也要想明白”,如果想不明白,等於白乾。

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理解方式,從表層看,智遠認為和“發傳單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別急於否認,你可以琢磨下智遠說的對嗎?我理解的有兩個方面: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 直播是挺火,但不一定適合你

你看到別人通過直播掙錢了,靠別人打賞一小時就能掙幾萬,其實你不知道一個網紅背後都是有經紀公司支撐的。

你要知道他們的打賞都是“資本運作的形式”,相互捧,如果你只是看到別人直播,自己就想做,那是沒有意義的,你堅持不了3-5天就放棄了。

  • 拍短視頻挺好,也要摸清變現方式。

你可能看到很多的大V拍短視頻,播放量上萬,就能得到各大APP官方的扶持,流量的傾斜。

有了流量後自己就可以接廣告,當你試了以後發現,做了一星期都不行為什麼呢?

因為背後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比如剪輯,熱點,拍哪些,

其次就是個人IP變現的魚塘模式。

如何吸引用戶,如何讓用戶關注,如果建立關係,如果讓用戶付費等等,都是有一套完整的模型,而這些都是需要自己親自搭建。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你要懂得兼顧成長髮力:

我之前有個做產品的朋友,他很牛,我非常欣賞他的一點是,他做事情特別能分清主次和優先級。

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別人都在做兼職或者副業只顧存錢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找自己的模式了。

他現在已經出書了,在沒有出書之前,其實並不是很厲害,而他通過六日,下班的時候,把自己的產品筆記去寫出來,發到自己的公眾號上,通過個人公眾號去做個人品牌。

然後做付費圈子,別人買他的書,他還有不定期的培訓,甚至於線下課程,我和他聊天,他說我掙的錢一分錢沒存,現在都開發APP了。

是的,他通過一個公眾號的模型,內容的輸出,錄短視頻,個人品牌的建設,吸引垂直領域的用戶粉絲,到做成一個APP,現在APP的日活在幾十萬。

當然還在公司上班,離職的時候拿到了老闆的天使投資。

所以,有的時候別人的成功是有計劃的,而在上路前別人已經想好了模式,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才會有更強大的動力。

做副業前期目標很重要,如果你的KPI給自己定位是“賺錢”,那麼基本是賺不到錢的。

如果你的KPI給自己定位的是“學習成長”,在你打磨一個東西的時候,可能也就把錢賺了。

這個世界很公平,只要你一直在成長,早晚就會有回報,很多的副業,有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零工,並不是一個體系的規劃。

為了防止錯位,儘可能做一些和本職有關的副業,甚至於有鏈接關係的,這樣有利於打通底層,也能給工作賦能,那麼時間長了對我們個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

學習別人做“副業”,先搞清這4點

文筆最後:

在某個社群中看到了一個做了10年的資深PR,前些天去賣保險了,開了一個10萬的單子,高興的在群裡發紅包,這個場景映入眼簾,值得“深思”。

做副業不光是看“賺錢”,也要看價值,甚至於和“本職業的互補性”,要讓兩者賦能,而不是“負能”。

千萬別影響本職工作,你還年輕,想做的事情,勇敢的去嘗試,不要等到別無選擇的時候再去“選擇”,那到時候也只有“無能為力”了。

儘可能讓心中那個“我想”變成“去做”,不試試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呢?

副業能不能轉正,取決於自己有沒有清晰的規劃,讓他變成“復業”。

如果只是因為3分熱度好感,我勸你,別去做副業,不是每一個人都承受得了競爭,打擊,失敗,

甚至於“自律”,“堅持”,大量的付出背後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