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吼孩子吼上癮了?用“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一個酗酒者真的喜歡酒嗎?不是的,他只是喜歡用借酒消愁來獲得一時的歡愉罷了。大家都知道喝酒不僅不能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還會傷腎傷情傷人。

同樣的,家長真的喜歡用吼叫來震懾孩子,讓孩子更加聽話嗎?答案依然是否定。對孩子大吼大叫常常都是因為要教育頑皮固執的孩子,但是看見孩子傷心落淚,家長有會覺得自己做得太過。

家長吼孩子吼上癮了?用“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這樣的矛盾不停地在"吼叫式育兒"中上演,我們一方面覺得熊孩子真的難以饒恕,真的很想狠狠地吼他,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幼小的心靈經不起粗暴的指責。但是,許多家長依舊選擇了"吼叫式育兒",因為我們對吼叫上了癮,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漸漸變遠。

明知道大吼大叫實際上解決不了問題,但是"吼叫式育兒"常常都贏過了家長們內心的柔軟,陷入一個死循環,傷害孩子又傷害自己。

"吼叫式育兒"是一種惡性循環,越吼越上癮

我在勸一名常用吼叫教育孩子的家長時,聽到了他的疑問:"如果孩子本來就聽話懂事,用得著吼叫嗎?"

孩子都不會一生下來就能明事理、守規矩,而且孩子天性愛玩,喜歡玩具、討厭束縛,嚮往自由自在。

孩子的聽話懂事,本來就是要通過後天的訓練和教育得來的。現在很多家長卻把自己教育孩子的任務推卸的一乾二淨,用"孩子應該聽話"來為粗暴的"吼叫式育兒"狡辯。

首先,我們應該端正觀念:孩子不聽話不是"吼叫式育兒"的藉口,錯誤的歸因會矇蔽自己的雙眼,使自己在泥潭裡越陷越深,直至上癮。

其實,孩子屢教不改的源頭很可能就是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情緒出現問題都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的過失。孩子是一面鏡子,能照出家長的價值觀念、行為舉止還有性格特徵。

家長吼孩子吼上癮了?用“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孩子不聽話常搗亂,家長一時就控制不了情緒,吼了孩子一聲。孩子被嚇到感覺很害怕,就馬上端正了起來。

吼叫在初期會迅速見效,因為孩子害怕不得不看父母的眼色。但是,吼叫的效果也很短暫,孩子一旦摸清了父母的脾氣和套路,很容易就會變本加厲地繼續搗亂。要想用吼叫來訓誡孩子,家長只能吼得一次比一次兇。

用聲嘶力竭來教育孩子,只會讓教育陷入惡性循環,到最後孩子繼續頑皮,肆無忌憚,家長竭盡心力,無可奈何。

而且,"吼叫式育兒"是一種變相的語言暴力,不僅會傷害孩子的感情,使孩子在吼叫下變得更加乖張叛逆,還會破壞家長控制情緒、消化情緒的能力,情緒和脾氣越來越糟糕。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孩子實在是頑皮得不得了,甚至還很叛逆。家長試過了耐心說教,結果孩子還是左耳進右耳出。看見孩子屢教不聽,家長便失去了耐心,轉為用最粗暴簡單的吼叫來換回一時的寧靜。

明知"吼叫式育兒"有很多負面影響,也心安理得地認為這是無可奈何之舉。

家長吼孩子吼上癮了?用“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一位朋友打電話與我訴苦,說自己上班很辛苦,回家後還要面對孩子哭鬧,實在是心累。有時候自己拿孩子沒有辦法,忍不住就大吼大叫。雖然吼完之後感到很後悔,但是心中的怒火都會噴湧而出,最後都是以嘶啞的吼叫和孩子的哭聲結尾。

我們為不再對孩子吼叫立下誓言,但是湧起的糟糕情緒都會壓制住應有的鎮定,一次又一次地撕開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口。

不少家長驚呼:"我吼孩子吼上癮了!",這絕不是一句誇張的話,是明擺著的事實。

簡單來說,"吼孩子吼上癮"是習慣的養成,人都是習慣性的動物,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有習慣性的行為。一旦家長習慣了吼孩子,之後只會越吼越大聲、越吼越理直氣壯。

4C法則幫助你平緩情緒,與孩子順利地溝通

聰明的家長是會學習的家長,我們要學著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而4C法則就是一個讓家長和孩子順利溝通的不二法門。

1. 溝通communication

與孩子溝通時,語言最好言簡意賅,不要過分渲染、誇張,也不要只針對孩子的錯誤,而是把重點放在鼓勵上面

孩子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家長與其吼:"把玩具都給我放好!"不如試著鼓勵孩子:"我們來幫助玩具回家,看看寶寶能不能成功幫助他們。"

家長是孩子的老師,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與孩子溝通時不必常用咄咄逼人的語氣。儘管孩子小,愛鬧愛玩,家長也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語氣言辭,給孩子以後說話表達做一個好的示範。

家長吼孩子吼上癮了?用“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2. 選擇(choices)

不要認為孩子小,家長就可以包攬孩子的一切,最重要的是不要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在合適的情況下,家長大可放手讓孩子去做選擇,讓孩子有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

小到穿什麼衣服,大到選什麼職業,孩子都是他自己人生主宰者,家長要做的是提供幫助和鼓勵。把選擇權交回孩子手裡,家長自身的負擔也能少一點,還可以減少意見不同的爭執,從而減少怒吼。

3. 結果(consequence)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總是提醒著我們在行動之前想想接下來的後果,這在教育孩子中也適用。在選擇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前,家長最好想想孩子將會有什麼感受和表現,以此在警醒自我。

此外,"結果"這一法則也意味著讓孩子獨自承受後果。

很多孩子在家無法無天的原因是家長並沒有給到合理的處罰,很可能只是任由孩子撒潑耍賴。這會導致孩子不清楚不守規則、恣意妄為的後果,所以也不能聽進家長的說教還有吼叫。

要孩子明白規則的重要性,就要讓他獨立承受不良行為後帶來的後果,多跌倒幾次,才能從中得到教育,吸取經驗。

家長吼孩子吼上癮了?用“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4. 連接(connect)

陪伴的質量不以時間長短為標準,但是時間積累是陪伴的基礎。沒有陪伴,哪來的理解,沒有理解,家長與孩子之間就無法好好相處。

教育並不是只是理性的說教,更多的還是愛的教育。就算工作很忙碌,我們仍需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在陪伴中讓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連接,感受到被兩顆心彼此靠近。

家長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努力去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以學習者的形象現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進行自我學習。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傾聽孩子的想法不是多餘之舉,也不要等著孩子自己去告訴你,而是要首先敞開心扉,接納孩子。

家長吼孩子吼上癮了?用“4C法則”,讓你遠離“吼叫式育兒”

教育應如春風化雨般沁入孩子內心,而"吼叫式育兒"會打破孩子內心的平靜。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而且每個孩子都會希望自己被溫柔地對待,渴望父母能夠關注和關愛自己。

從"吼叫式育兒"到4C法則的改變會給孩子一個少爭吵、不吼叫、更加美好的童年。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