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药学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人类在长期的养生、预防、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特色的医疗理论体系,她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具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医学专著《内经》,产生于两千多年前。这部书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防治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始终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充实和提高。

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伤寒和杂证进行诊治,并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的一整套诊病治病的原则,创立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药——中华民族的瑰宝

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期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医学家,他在外科应用麻沸散对人体进行全身麻醉、实施扩创、剖腹等外科手术方面,开创了人类医学界的先河。

中医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隋末时期,当时的医家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巢元方等人著的《诸病源候论》对许多疾病的病因、证候,都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其中对天花和麻疹的鉴别,以及麻风的病症具有传染性等,都作了明确的记载。

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创以脏腑病症分类,有理论,有方药,治疗多样化,把妇女、少儿、幼儿疾病列具首位。

在宋元时期,医学理论和临证各科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在当时的医学领域内出现了医学学术争鸣的活跃气氛,各个医学学派都有一些独创的见解,丰富了医学内容,推动医学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有“滋阴派”的朱震享;“补脾派”的李杲;“寒凉派”的刘宪素;“攻下派”的张从正等。

在各种医学专著逐渐增多的情况,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也相对的提高,中国的传统医学也逐渐细化,逐渐的向专科方面发展,具体分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妇产、正骨、眼科、口齿等十三种。在外科方面、辩证论治的法则体现在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关于麻醉药的使用,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在伤科史上有很突出的贡献。

在明朝时期,杰出的医家李时珍,以科学认真的态度,虚心学习、求教,加以刻苦钻研,严谨认真的总结了在他以前药物知识和用药经验,消耗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编纂了《本草纲目》。该书绘图一千多幅,载药1892种,收录方剂一万多个,且把药物做了科学的分类,为后世药物研究和临床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世界医学科学也有很大的贡献。

很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末清初时的两位医学“明家”,一位是叶天士,他对温热病的病因,传染、病变,及诊断治疗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确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的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两大内容。

中医药——中华民族的瑰宝

另一位则是王清任,在数百年前未曾有任何现代仪器的情况下,将胃所处的位置和形态描绘的与现代仪器所查验的完全相符。并描述道“……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精汁由胃岀津门,生精出血;水液由珑管,出水道,入膀胱为尿;……”详细地描绘了食物在人体内的化生吸取的过程,在此,为胃病、肝病、白血病患者成病的原因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际王清任前辈的医林改错之著实为中国的人体基因学说,早于西方的基因学)。

王老前辈另一伟大的贡献的把经脉的本质和作用做了详细的记载,他写道“气府存气,血府存血。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与脊柱骨相连,散布头面四肢,……有出有入……气管近筋骨生,内脏难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血管盛血,静而不动……”把经络是气的通道,而不是血管描述的清清楚楚。

西医前些年不承认人体经络学说,他们是以死人为解剖对象,人死了、气散了、当然找不到人的经络了。近年来,西方科学家在中医的配合下,用多普勒仪器在人体上找到了经络,始为承认。

中医药——中华民族的瑰宝

到了清代,中医的地位进展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乾隆七年(1742),乾隆下令由御医吴谦、刘裕铎等人编纂了《医宗金鉴》一书。该书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由政府编纂的教科书,医学丛书。

该书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著、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等14个部分。以歌诀的体裁写成,便于记忆和朗读。

中医针灸的方法早在石器时代就有萌芽,当时有砭石、石针之说。

晋代的皇甫谧在总结了前朝针灸学的成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针灸甲乙经》,该书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针灸专著,对后世针灸学的传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宋代王维按人体穴位经络铸造了铜人,供练习针灸所用,并著《铜人俞穴针穴图经》一书,供教学和考试之用,沿袭至今。

看完此文如觉得好,请点关注,并请提宝贵建议,鼓励作者发布更多的好文章。

你的手指动一动,可以救人,亦可为中华民族瑰宝发扬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