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學精還是學博

事情是這樣的,知名書法博主天逸出品以“魯大東歷代書法名碑、名帖創作十二品”為題發佈了中國美術學院博士、教師魯大東先生以12種不同的書風格創作的12幅書法作品,這12幅書法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每一幅作品對應了一幅古代的書法經典字帖,說白了就是12幅不同經典風格的仿作。其中包括《蘭亭序》、《祭侄文稿》、《黃州寒食帖》、《喪亂帖》《自敘帖》等等書法史塔尖上的經典。

這種寫法大概意思就像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張無忌,靠著強大的九陽神功內力,靈活應對崆峒、武當、少林、崑崙、峨眉等各大門派,並分別用不同門派的七傷拳、太極拳、龍爪手、等功夫打敗了各大門派的一眾大佬,從此一戰成名,張無忌模仿各家各派武功的架勢,和書法裡的風格仿作倒有幾分的相似之處。

不同的是魯大東先生在書法界已經很有名氣,並沒有“一戰成名”,反而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這12幅書法作品發佈以後,有一位網友的回覆引來了大家的圍觀,他評論道:看了魯大東很多作品,除了仿創就是仿創,你都多大歲數了,難道還不應該確定一種特定的風格取向嗎?很奇怪為什麼國美的學生都那麼崇拜你。

同時這位網友還發出了一系列的疑問|:“沒看出來哪好,哪個都會寫,沒看出一個精的來,很奇怪學那麼些有什麼用,書體的區別除了空間、塊面還有線條上的變化,歸根到底難道不是一樣的嗎?你這麼寫是想證明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這12幅書法作品:

第一品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創作:李清照詞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二品孫過庭《書譜》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秦觀詞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三品王羲之《聖教序》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 張若虛詞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四品顏真卿《裴將軍》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五品王羲之《喪亂帖》


創作:辛棄疾詩詞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六品:王珣《伯遠帖》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柳永《玉蝴蝶》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七品懷素《自敘帖》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李白《將進酒》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八品蘇軾《寒食帖》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柳永《雨霖鈴》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九品顏真卿《祭侄文稿》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陶淵明《歸園田居》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十品 《蘭亭序》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納蘭容若 《送蓀友》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十一品 黃庭堅《松風閣》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蘇軾詞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第十二品 蘇軾《歸去來兮》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創作蘇軾《蝶戀花》

國美書法博士創作了12幅作品,引爭議

看了這12幅書法作品,不知道你是什麼感受?至少我覺得是很讓人佩服的,雖然個別作品也存著這位網友所說的一些問題,不過能夠做到同時可以用12種不同的書法風格來創作表達,這體現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種書法風格,而是體現出作者掌握了書法書寫的底層邏輯,這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這恰恰證明了一個國美博士、一位書法老師的基本素質。他寫了12種風格,是基於他強大的書法理解和表達能力基礎上的,這個表達和理解的基礎就是魯大東的內功,就是他的九陽神功,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他可以去模仿創作任何一種書體,不僅僅限於這12種,這是一種能力,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作為一個書法老師來講,你不僅要精通一種書體,每一種書體你都要進行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夠更好去指導學生,而掌握一種書法風格,最好的檢驗方式無疑就是用這種書法風格進行創作,如果這種創作叫仿作,那麼凡是以某古代書法家風格為學習對象的創作都成了仿作了,那對於書法創作的定義就要升級了,應該叫創新才對。

對於這種臨摹式創作的表達方式,我也是理解的,因為高校書法專業往往都是分字帖臨摹進行教學的,比如這段時間學習行書,就是選幾個代表作品,如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老師也要進行深入的備課,不僅要對這種風格深入的臨摹學習,還要能夠用它去創作,這樣一年下來,肯定能積累了各種書體、風格的臨摹和創作作品,這是因為工作關係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化,是值得肯定的。

那臨摹的古人作品多,就能證明沒有自己的東西嗎?沒有自己的專精嗎?恰恰相反,臨摹的越多,模仿的越多,反而筆下的表現會越來越豐富,形成自己固定的風格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對於一個書法家來說,這個“固定的風格”來的越晚越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過早的取向一種固定風格,看似能夠學精,但是沒有學博的基礎,這種單一的“精”是難以支撐太久的,也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

這就牽扯到書法學習的一個問題,臨摹古人的書法字帖,到底是學精還是學博,是單一還是廣泛,這個是要分階段看的,魯大東肯定是過了學習某種單一字帖入門的階段,他現在是一個博取的階段,只是相對於很多書法家,他把這個博取的階段拉的有點長,

但這並不是壞事,米芾40歲之前不也是一直在“集古字”嗎?也是在模仿,也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米芾尚且如此,我們今人更應該把模仿學習的時間拉長,而不是過早的去品嚐那顆創作的蘋果。何況今天書法家平均壽命遠遠長於古人,以魯大東的年齡,還在仿作很正常。

個人的風格是遲早要形成的,創作是每一個書法家都會的技能,但問題的關鍵是你創作出來作品格調的高低,理論上,臨摹了1年和臨摹了30年都可以進行書法創作,但其水平和格調肯定會相差甚遠,想要提高作品的格調,把模仿學習的時間延長無疑是一個好方法,在長時間的學習和模仿的過程中,不斷地尋找和調整自己,好酒是需要時間醞釀的。

不知道你對這種臨摹方式怎麼看?是九陽神功的外露,還是創新難以為繼的妥協?臨摹書法字帖,到底是學精還是學博?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