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風範:多一點自信、少一點優越感


自信猶如三尺長劍,立於時代的廢墟上,斬斷往日的羈絆,劃開前方的朝陽;優越感宛若臥枝薔薇,蔓延在深深庭院中,枝葉葳蕤、嬌豔欲滴,或以刺正名。


近日,南京一家媒體刊文報道且稱讚外籍人士隔離服務:一天幫送20多趟快遞、幫買口罩快遞迴外國老家;“有的老外一次只買4片面包,確保每天吃新鮮的,我們就每天送上門”;一名外籍人士兒子過生日,街道工作人員“立即帶著生日蛋糕上門”……不出所料,新聞一刊發就上了熱搜。

因為輿情一再發酵,目前該報已經屏蔽了這則新聞,該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處於疫情隔離期間的中國居民會享受相應的服務。


這樣的強行解釋一波,我們就姑且相信吧?不過,我剛剛問了從湖北迴南京,且正好在該街道隔離的同事,她說:“買過一次菜,還是拜託的物業,社區就第一天見到一次”。

大國風範:多一點自信、少一點優越感

當然,我無意糾結事實真相,也並非追責,只想呼籲:

外交無小事,絕不是“外國人無小事”。那些千方百計討好、煞費苦心優待洋麵孔的人,不僅曲解了“外交無小事”的本意,體現出的更是內心深處的毫無自信。

大國風範:多一點自信、少一點優越感


一、多一點自信,傲慢一些也無妨

自信,顧名思義就是“相信自己”,這是由內而外,通過自我學習和歷練,在業務、素養或知識儲備方面獲得超越別人的能力,從而散發出由內而外的氣場;大的層面來說,是相信國家,相信國家各個層面都有不輸於國外的魄力與能力,從而顯示出大國擔當。


優越感,簡而言之就是“相信環境”,這是由外及內,通過外在優越環境產生的對另一個群體的心理暗示,包含多層含義,是傲慢與偏見,也是蔑視與自負。如少部分留學生受自由思潮影響,認為國外科技、經濟相對發達,開始否定國內的方方面面;部分沿海省市居民,對內陸省市或農村,有著地域上的偏見;我們大多數工作的白領,會對工地上忙碌的民工、街上衣不裹體的乞丐,產生職業上的優越感等等。


綜上所述,優越感多是靠貶低別人,以獲得自我滿足,比如說“國內怎麼可能生產出這樣的產品”“你們××地方都是××”“國外的月亮就是圓”等等。而自信則是通過提升自己或國家能力而獲得認同,比方說“我是黨員我先上”、“這件事我可以做好”、“中國有著大國擔當”等等。我們的社區工作者在對待國際友人時,可以多一點自信,特殊時期,即使傲慢一些也無妨

大國風範:多一點自信、少一點優越感


二、少一些傲慢,閱盡人間也能善良

自信是成功的重要保證,可以讓一個人跨越種族、家境、環境等鴻溝,實現人生的升級轉變。只是,“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有些人的自信在跨越某一個極限,或是身份發生轉變之後,可能會產生變本加厲的優越感。如一些暴發戶,原來是窮人,但一夜暴富之後就開始蔑視窮人;一些留學生,原來在國內可能考不上好的大學,但國外名牌大學鍍金後就開始蔑視國內教育;有些華人,原來在國內平平無奇,在國外獲得一些成就後就開始蔑視中國的體制以及人權。


優越感,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只是程度不同、表現方式也不同而已,或許,這本身也是一種自我批判。畢竟,樸素的優越感才是自信的源頭,就像唯物主義,只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基礎,才能昇華為辯證唯物主義。一個人有主觀好惡、尊重貶低都是正常的,其實也正是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罪惡的唾棄,這才構成了基本的人性基礎,散發出人性的光芒。


優越感源自人心,是人的情感基礎,如果一個人有優越的家境、良好的教育、處事謙遜、待人真誠,那麼,由這樣的優越感轉化而來的自信,少了一些傲慢,就會讓人如沐春風、心悅誠服,閱盡人間醜惡也能心存善良

大國風範:多一點自信、少一點優越感


三、自信如長劍,劃天開、出世才

當然,我們在徹底瞭解一個人、一件事之前,往往會基於經驗主義或常識作出判斷,未看到人或事的價值以及閃光點,就蓋棺定論,這樣的優越感是浮於表面的東西,也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網絡暴力。


難怪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我們很多人連自己都認不清,又何談深入瞭解事情的因果?若問我喜歡歷史上哪一個年代,當然首推魏晉,倘若把那個爭權奪利、戰火燎原的亂世,比作一片被摧毀的廢墟,那麼竹林七賢便是這片廢墟中的長劍,“欲將長劍劃天開,出個夷艱濟世才。自古英雄千百輩,幾人留像在雲臺”。


期望在不遠的未來,自信可以化作國人的三尺長劍,斬盡魑魅魍魎,肩負起大國擔當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