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精神分析是常识中的常识?


曾奇峰 | 为什么说精神分析是常识中的常识?

橙全心理


曾奇峰 | 为什么说精神分析是常识中的常识?


01


“干什么都觉得麻烦,又容易累,也不喜欢和人交往。”可以说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我们容易累?这份累背后隐藏的又是什么呢?


一位妻子向我抱怨,她的丈夫每个周末都以累为名拒绝任何外出活动,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话都懒得说。


这使家庭的周末气氛十分沉闷无趣。


她接着问我该怎么办?


我当着她丈夫的面回答说:你丈夫在用这种方式向你表示,他需要照顾。


以后他躺在沙发上时,你就给他固定做3件事,帮他调好他想看的电视频道、给他盖上被子和端上一杯绿茶。


这位妻子听了一脸怀疑,她的丈夫脸上挤出一丝苦笑,不失礼貌地反击了一句:你们搞心理学的,想法的确跟别人不一样。


这句话我很熟悉,是骂人是疯子的“客气版本”。


两个月后,这位妻子打电话给我,笑说她丈夫的巨大改变。


原来她真的按照我的建议,在丈夫“疲劳”的时候,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几个星期下来,她丈夫就慢慢开始主动做一些家务;再后来,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主动提出带家人出去逛街或者登山。


仅仅是闲聊时的几句话,可以产生这么大的改变?


“渴望被照顾”,是这位老公潜意识的愿望,当这个愿望被看到,然后被满足……最后竟然可以产生如此强大的改变的力量。


通常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都是由自己控制的。


但精神分析却坚持说:我们所想、所感觉、所为,很多时候是被我们不知道、不理解的潜意识操控的。


人性的秘密,大多都藏在潜意识里。


不思考潜意识,就会有太多的现象无法解释。


潜意识的巨大魅力,催生了这个课程。


02


我尝试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潜意识是什么。


我们的意识相当于一个大脑,这个大脑的活动,比如思考、情绪、有意识的行为等,都是我们能够自我觉察到和被观察到的。


而潜意识相当于另外一个大脑,它的活动,不太容易被觉察到,但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精神分析学派,跟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相比,它的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潜意识工作


这也是精神分析最好玩的地方,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太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好。


解释之一是:


在潜意识层面,父母并不希望孩子成绩好,因为孩子成绩好了,父母就显得无事可做了,会产生当下被孩子抛弃的感觉;


当然,成绩好的孩子未来远走高飞,更会使父母产生被抛弃感。


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孤岛,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群淹没的一员。


一旦父母看到潜意识的这个部分,就能够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重要的不是去催促甚至逼迫孩子学习,而是要处理好自己害怕被抛弃的感觉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渴望暴富,但其实内心对钱充满了恐惧,或者认为钱是俗气、肮脏的,那在赚钱动力上,就弱了很多。


这样的“事与愿违”,在意识层面是没办法理解的,但在潜意识层面,则清清楚楚。


03


如果你问我,精神分析除了好玩,还有什么用?


我会说:精神分析可以算是常识中的常识。说什么东西是常识,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它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最基本的东西。


二是它在所有知识中处于最高位置,你必须知道它,就像你必须知道没有氧气人就不能活下去一样。


活着实际上是一门专业,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活着的专家。


学习心理学,实际上是学习怎么样好好的活着,怎么样好好的去爱,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对自己所爱的人的伤害。


精神分析是一门发掘潜力的学问。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但是这些潜力,经常被不那么健全的人格所束缚,精神分析可以解除这些束缚。


精神分析是一门育儿学。


它的很多结论,都是从婴儿观察中得出的,所以可以反过来用于指导父母跟孩子的关系。


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而一个人的人格,事关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曾奇峰 | 为什么说精神分析是常识中的常识?


精神分析也是一门人格鉴赏学。


它让我们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病理学角度,来鉴赏各种症状和人格的风景。


精神分析也是一门关系学。


它认为,人活着的最基本动力,就是要建立和维持跟他人的关系;人对关系的需要,就像人对空气和水的需要一样,不可或缺。


我们在关系中间被滋养,也会在关系中受伤害,精神分析会告诉我们,如何相互滋养的关系。


精神分析,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


人生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充分地成为自己,拥有健康和强大的人格。


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放被压抑和扭曲的人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04


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坎德尔博士说,精神分析仍然是理解人类心智的最好模型。


精神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而且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工具。


20多年来,我一直在反复锤炼、完善我对精神分析的表达。


怎么能在中国的语境下,让更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在普通人使用的语言中,展现精神分析的魅力与价值。


这让我从一年100多天,持续近十年的讲课培训中,最终形成了一套我自己的语言体系,江湖中都将之称为“曾氏精分”。


有人评价我的“曾氏精分”特点是:没什么复杂的专业术语,谈笑风生之间,已如唐门暗器点中你潜意识的穴位


2012年我录制过50集精神分析视频课程,是针对精神分析或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


这次的音频课程,则是面向普通人群,感觉难度要更大一些。


专业知识的通俗化,需要对这些知识的透彻理解,以及人格上的圆融通达,显然我离这个境界还很远。


曾奇峰 | 为什么说精神分析是常识中的常识?


这个差距只能靠努力的态度来弥补。所以我放弃了同事准备好的文稿,全部重新写。


加上放弃休假(其实是无处可去haha~)、大战三伏(其实有空调haha~)之类苦肉计式的“悲壮感”,可以聊以缓解一点点不完美带来的内疚。


希望这个课程能为公众精神分析态度的启蒙做一点贡献,这个态度就是把目光投向潜意识:


  • 你了解你自己吗?
  • 你能看清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吗?
  • 你能精准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吗?
  • 你能在关系中既守住自己,又不攻击他人吗?
  • 你能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保持自我不动摇吗?


在这门课中,我将围绕防御机制、关系、情绪、育儿以及心理咨询五个方面,与你一起领略精神分析极致的美和智慧。


我希望和你一起,把心理学学得好玩一点,把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变得好玩一点。


潜意识很大,来日方长,期待在探索的路上互相温暖和照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