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小白自述:我的“血和淚”投資史

最早聽說比特幣是上大學的時候,當時看到一個新聞:美國的一個男子把一塊價值50萬美金的硬盤扔進了垃圾桶,這塊硬盤上放了幾萬個比特幣。這塊硬盤連同垃圾一塊兒被運輸到了垃圾回收站,男子去垃圾回收站翻了三天三夜也沒找回。

當時,還在上大學的我就當談資跟同學說:這一塊硬盤價值百萬啊。然後就呵呵一笑,就沒有然後了。我只看到這塊硬盤價值百萬,卻並沒有深入瞭解是什麼讓這塊硬盤價值百萬。

錯過

上班後手裡有了一些閒錢,開始接觸投資。當時對比特幣最粗淺的認知就是:這不過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絕對不能碰。

這個認知也不知道是怎麼形成的,大概是覺得價格漲的太離譜了吧。然後我就真的兩年沒去碰它,不去關注也沒有去研究。

它無法像股票一樣去分析這家上市公司的財報、基本面,也跟那些古董收藏品不一樣:它看不到,摸不著;跟現實中的投資標的也太不一樣了。這個東西居然會1000多美金一個,現在居然漲到了3000多美金(這是後話了)。

現在看來,當時對一些新事物的心態不夠開放也不敏感,固守自己的認知,沒有深入思考事物背後的本質和價值。

認識

18年3月,才開始真正關注數字貨幣投資這一塊兒,當時戰戰兢兢買入了一個比特幣,買入價格大概7000RMB/個。那時對比特幣、區塊鏈、數字資產這樣的概念還很模糊。

數字貨幣,維基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數字貨幣(英語:Digital currency,又譯為數碼貨幣)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數字貨幣也不一定要有基準貨幣和中央銀行。它不同於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貨幣,因為它能被用於真實的商品和服務交易,而不侷限在網絡遊戲中。 早期的數字貨幣(數字黃金貨幣)是一種以黃金重量命名的電子貨幣形式。現在的數字貨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和PPCoin是依靠校驗和密碼技術來創建、發行和流通的電子貨幣。其特點是運用P2P對等網絡技術來發行、管理和流通貨幣,理論上避免了官僚機構的審批,讓每個人都有權發行貨幣。

維基百科上對數字貨幣解釋的這三段話,簡單可以這樣理解:數字貨幣不一定要由中央銀行發行。 數字貨幣跟遊戲幣等虛擬貨幣不是一回事,它可以用於真實世界中的交易。 數字貨幣用了一定的技術來創建發行,不需要強大的第三方來背書(比如:政府),而且每個人都有權發行貨幣。坦白說,我也是最近才知道什麼是數字貨幣,它跟微信支付寶的錢有什麼不同。微信支付寶裡的錢只能算作電子貨幣,而不是數字貨幣。那裡面的錢是需要像阿里和騰訊這樣的大企業作為背書,大家才接受你支付寶的100元和現實中100的毛爺爺等值,否則,憑什麼呢?!

這裡又要區分一個概念,就是電子貨幣。諸如支付寶微信,或者手機網銀的錢都可以稱之為電子貨幣。都需要強大的第三方作信用背書,可以是阿里騰訊這樣的大企業,或者銀行,甚至是政府。但是數字貨幣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機構的背書。

震驚

曾經有一個10倍的投資機會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後來我眼睜睜看著這個品種漲到了10倍。後來分析,這樣暴漲10倍的機會本就不屬於我,即使當時買了看不懂還是拿不住。能想象我一個15年開始接觸投資理財的小白,手裡拿了兩年的股票盈利了50%多,我都歡喜不已;手裡拿了幾個月的美股盈利了40%多,都覺得好高的投資回報率啊。

對一個十幾天就暴漲10倍,只能用難以置信。如此瘋狂的投資回報率著實把我嚇傻了。後來我看到一些ICO有幾十倍的收益,更誇張的有2000倍的收益。看到這些幾千倍的投資回報率,我是徹底凌亂了。

生存之道

在比特幣1.0時代早期,人們主要是通過採礦或直接從持有者手中購買比特幣來獲得比特幣。隨著比特幣價格的快速增長,比特幣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但隨著比特幣價格暴跌,隨後市場進入熊市,比特幣收入持續放緩,而在熊市之下,比特幣的高價買入也持續萎縮。持有貨幣的高風險仍在增加,這使得許多人在恐慌中直接購買貨幣。雖然所有這些都沒有改變,但市場在不斷變化。此時,比特幣挖掘2.0時代已經悄然到來,而這個時代創新的領頭羊是“雲計算力量”雲挖掘。

幣圈小白自述:我的“血和淚”投資史

省力省錢省心。無論是和朋友躺在家裡,還是和親朋好友外出,平臺背後的20多萬臺採礦機每天都能保證8.64萬秒的實時開採,踐行“讓世界不難挖掘比特幣”的理念,實現每個人對比特幣的憧憬。


幣圈小白自述:我的“血和淚”投資史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何以暴富,唯有挖礦。點擊瞭解更多,暴富從屯幣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