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臨《書譜》其中一張,希望得到書家點評,不知可否?

松風水波


書寫很流暢,同時帶出了些許流滑,其原因就是沒有掌握好書寫節奏,帶動節奏的方法就是“留”,留的目的是調鋒,調鋒的目的是聚鋒,聚鋒的目的是發力。[贊]


煮雲吹月


怎麼看怎麼像《聖教序》沒看出孫過庭

其實在現實中見過很多人連書譜全文都沒有通讀,每一句話的意思都還沒弄明白,就開始照著單字開始臨習,個人感覺這無異於捨本逐末,一本正經的在西瓜地裡撿芝麻。就像去聽一場演講,絲毫不在意演講的內容,而專注於模仿別人講話的語調神態。

話術我當時學書之前就被逼著背書譜,當時不解其意,讀著望天書,後來也沒有以書法為業,中斷多年之後,機緣巧合再度拿起毛筆,胡寫亂畫聊以解悶,書譜的句子不斷的在腦子裡閃現,醍醐灌頂一般,不停的感嘆,說的太好了。小編文筆疏漏,見識淺薄,對書法而言也就是個業餘愛好者。自然比不得拿它當飯碗的先生們,有寒氈坐透,鐵硯磨穿的功底。權當東施效顰以博一笑吧。



梵高藝術


從書法的筆法上看,筆墨漂浮,著實筆墨少,應在九陽六陰上為妙筆橫生。悟透後,再寫,效果是不一樣的!


李行子


俺趁機也來貼幾張。






歐門蓮前


也評評俺的:






清楓007


簡單回答:

有一定的臨帖基礎,書寫性不錯。也努力用功了。但個人認為在以下幾點應該加以注意:

一,字型把握還不夠準確,行距偏疏:

二,字體右傾居多:

三,章法過平,要注意輕重塊面:

四,牽絲纏繞過多。

多精準臨帖,共勉!!





藍溪鈺


看來你平時沒少下功夫。其實,行草書學習中,《書譜》是必須要用心研究的,一是可以給我們提供最紮實的基本技術訓練,豐富,斷、連、方、圓、輕、重、曲、直、鋪豪、聚豪等等;二是墨跡本,這一點,如果與各種版本的《十七帖》對照,會感覺到墨跡的重要,刀刻的東西會在用筆細節上損失極多;三是最接近王羲之,拿《書譜》與那些王羲之的摹本相比,會有這樣的感受。草書雖然講究變化,但一切奇姿異態都離不開平正勻稱字形的映襯,奇與正必須共存一體,才能相得益彰。

當然,奇不能怪,正也不能板,要把握好一個度。以下範字,都屬於平正均勻型,結字上並不刻意追求大變,顯得妥帖平和,而一些細微的變化又使字形避免了板滯之感。如“琴、龜、置、鸞、老、翰、妙、謂”等字。疏朗瀟散型 《書譜》極善處理字型的疏密關係,多用簡易相互斷開的筆畫合理的分割字內空間,儘可能留出空白,從而形成了疏朗恬淡瀟散簡遠的藝術效果。如“器、其、莊、既、倫、舉、取”等字。誇張對比型 《書譜》中很多字往往通過用筆的粗細變化,偏旁部首的誇張書寫來強化草書結字的不同趣味,造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如“矜、競、於、猶、鍾等字。錯位生奇型草書結構忌平板,可以通過錯位移位或欹側取勢的方法求變化,《書譜》中很多字形的處理為我們樹立了典範意義。如“聲、魏、矩、對、務、逸、勉、背、 精、殊等字。

由於草書的隨意性較大,對草書字體結構的變化需要反覆體會、琢磨,既要體現法度,按規範草書的草法書寫,又要體現性情,在法度之內求變化,用蘇軾的話,“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希望慢慢沉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一紙一墨一乾坤


確實是行家,也見功夫。現在行(草)書習練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同用一條粗細變化的線,組成一個字。這樣是代代相承,沒毛病。只是我想改變它。


靜觀客


[玫瑰][玫瑰]臨帖有幾個要素 要循序漸進 腳踏實地 才會最終有收穫

[玫瑰][玫瑰]簡單說一下大致的過程 第一 用筆要對頭 用什麼樣的紙 用什麼樣的筆 臨多大的字 寫一個筆畫如何起筆行筆收收筆 這都有講究 孫過庭的書譜是墨跡本 也是唐朝留下來的最接近魏晉筆法的經典法帖 裡面需要有大量的捻管 才會寫出古質的線條

[玫瑰][玫瑰]第二 筆法等問題解決了 就需要開始臨字了 不要多 每次三五行 要精臨 寫像 當然 每一步的提高都需要付出辛苦努力 時間久了 自然會速度提高 漸入佳境

[玫瑰][玫瑰]第三 體會書譜的行氣章法墨法 學會規律性的技術 最終達到背臨 集字創作

[玫瑰][玫瑰]最後說說你臨的字 用筆不得要領 筆畫扁平薄弱 字形也嚴重不準 無論章法墨法了 還遠未入書法之門 這種學習方式不行 進步慢 浪費時間

[玫瑰][玫瑰] 如真喜歡書法了 可以擇良師 交益友 多看展 善於學習 開闊眼界 方向正確 方法對頭 看似慢 實則快

[玫瑰][玫瑰]囉裡囉嗦說了這麼多 僅供參考 最後祝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遨遊在書法藝術的海洋






王守東


第一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