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傳記——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也曾被司馬遷詳細記載在他的史記當中,這其中包括刺殺的前因後果,刺殺前的準備,及其他牽涉進來的人物,甚至荊軻與秦王之間的搏鬥過程也被完整的記錄在冊。今天我會給大家講講關於荊軻刺秦,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刺客傳記——荊軻刺秦王

我們就先來講講荊軻這個人吧,荊軻雖然名列五大刺客之一,但他的劍術並不是很好(至少不是最好),史記中提到他和劍神蓋聶論劍,從劍神對他怒目而視中就可以看出,他定是對劍的理解還不夠精確,劍神才會這麼對他。但是,荊軻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他對劍術的那份熱愛和執著,而是在於他的聰穎過人、博覽群書,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思考的人。在那樣一個大環境中,他超前的思想與獨到的見解並不能夠被常人理解。因此,荊軻才不喜與人爭辯。所幸,荊軻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從他後來到了燕國,常常在友人高漸離的擊築聲下,在市集上旁若無人的放聲高歌,唱到掩面哭泣,這一點可以看出來。以上這些造就了荊軻沉默倔強的性格。

刺客傳記——荊軻刺秦王

司馬遷在寫刺秦之前,先寫了兩個與刺殺任務完全沒有關聯的小故事。一則是之前提到的荊軻與劍神論劍,荊軻侃侃而談,劍神卻一語不發,聽了荊軻的言論後,他怒瞪荊軻,荊軻默然逃去。一則是荊軻流浪到邯鄲這個地方時,與當地一位叫做魯勾踐的人發生口角爭執,荊軻又是默然逃去。很多讀者看到這裡,都會以為荊軻是個膽怯之人。蓋聶和魯勾踐當時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們覺得荊軻逃走是因為害怕,孰不知這其實是荊軻的性格使然罷了。試想一個膽怯軟弱的人能夠做到不畏皇威,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直面秦王,執行刺殺嗎?肯定是不能的。這也是司馬遷寫這兩則故事的用意,他想說識人不可只識面,切莫像蓋聶、魯勾踐一樣,自以為是地判斷一個人。

刺客傳記——荊軻刺秦王

話說回來,這場暗殺的主謀者之一是燕太子丹,據傳,他童年在趙國當質子時,和嬴政是很好的玩伴。長大後好不容易回到燕國,卻又被他父王送去秦國當質子。那時,嬴政已經是秦國的王了。天真的姬丹以為秦王看在他們小時候那麼要好的份上,可以放他回燕國,甚至會下令不去攻打燕國的領土。但嬴政是個冷血的人,他冷淡的對待姬丹,並使他的期望落空了。姬丹覺得自己受到莫大的侮辱,他憤恨地逃回燕國,發誓要殺了嬴政。剛巧那時樊於期將軍為了躲避秦王的追殺,路過燕國,姬丹便懷有私心地收留了他。

關於樊於期,他也是個有故事的人。人們都在猜測,他到底和秦王有著什麼樣的過節,令秦王追殺他不說,還把他留在秦國的父親母親也殘忍的殺害了。史記當中沒有提到,但有人推測說,樊於期很可能是參加了秦王的弟弟長安君成蟜發動的顛覆嬴政統治的政變,後來政變失敗,他逃走了。也有人說他是跟呂不韋、嫪毐牽涉過密,引得秦王追殺。總之此事還尚無定論。

刺客傳記——荊軻刺秦王

迴歸原話,田光是姬丹找來的第一位刺客,姬丹誠心誠意地懇求他幫助自己,但田光已老邁無力,他向姬丹推薦了他的好友荊軻。姬丹又用更謙卑的態度去求荊軻,就在荊軻猶猶豫豫地答應姬丹幫他復仇時,田光自殺了,為了向姬丹證明他不會把關於暗殺秦王的消息洩漏出去,也為了堵死荊軻的退路(這樣一來,像荊軻這樣重情重義的人,他肯定會去刺殺秦王了)。

這裡提一下,我認為荊軻當時答應姬丹,也有他自己的理由,荊軻曾親眼目睹過秦國的苛政,也許他認為,如果就這樣放任不管,讓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話,不僅對燕國,對各國百姓都不見得是什麼好事。(這段純屬個人腦補)

刺客傳記——荊軻刺秦王

為了製造更充足的條件,讓秦王接見荊軻,太子丹貢獻出了督亢地圖,樊將軍則獻出了他自己的人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荊軻卻遲遲沒有動身,他想等一個好的幫手,可他等的了,燕太子等不了啊,火急火燎地給他找了一個名叫秦舞陽的搭檔。據說,秦舞陽十三歲的時候就殺過人,且殺了人還神色自若,聽著像是個勇武之人。荊軻對此人卻甚不滿意,還想再等等。姬丹報仇心切,故意刺激荊軻:“你再拖來拖去,我就讓秦舞陽先走了。”這下荊軻性子縱使再沉穩,也不免有些火大。於是就這樣帶著秦舞陽上路了。

後話也不用多說,荊軻、秦舞陽本應該合作殺秦王,誰想秦舞陽與那些村野之人爭狠鬥勇還可以,見到咸陽宮這麼大排場,就被皇威所震懾,頓時嚇得面白如紙,直哆嗦了。可以說刺秦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秦舞陽,首先在大殿上,他表現的如此惶恐不安,令人生疑;在荊軻與秦王纏鬥之時,他也一點忙也沒幫上。後來,荊軻被殺,秦舞陽的下場,史記裡沒說,想來也不會好到哪去。

此事之後,荊軻的英雄之舉,享譽天下,流傳千古。但很少人知道他的朋友高漸離在天下統一後被始皇捉進宮裡,燻瞎了雙眼,為他擊築(傳說,秦始皇喜愛聽擊築,高漸離則是擊築高手)。在一次演奏過程中高漸離把注了鉛的築擲向始皇,但他雙眼看不見,力道沒使足,被始皇躲開,於是他被嬴政處死了。

看完故事,我認為當時是一個俠士輩出的時代:田光為了姬丹,以死勸荊軻;樊於期為報收留之恩,二話不說,獻上自己項上人頭;荊軻為報知遇之恩,一去秦國不復返;高漸離為了友人荊軻(當然也是為他自己報仇),奮不顧身擲出了手中的築,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說了這麼多,其實司馬遷通過整部刺客列傳想表達的只是這一句:士為知己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