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01

近日,多個省份相繼公佈開學時間。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消息一出,家長群,朋友圈終於坐不住了,都忍不住奔走相告,普天同慶。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但當我點開熱搜評論時,卻看見了相反又好笑的一幕:

看到沒有浙江我就放心了。

山東還沒來,突然鬆了一口氣。

一看到多地開學心裡一緊,後來發現沒有自己的學校嘴角再次上揚。

於是,有不少父母覺得恨鐵不成鋼,認為自己在家所做的努力,都付之東流。

比如,我看到其中一條點贊數很高的評論就這樣說道:

“你們這些孩子真是一點都不懂事,一點兒都不知道上心,到現在還不願開學,只知道玩手機,也不想想離高考還有幾天?這樣做對得起我們做父母的嗎?”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結果,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卻有這樣一句“毫不客氣”的回懟:

“我天天死在課本上一直學習,你們做父母的就滿意了?我就是不想裝而已,要是我在你們面前裝學習,你們壓根也看不出來!”

其實,這種在父母面前的“表演型學習”,或多或少,我們都有過。

02

許多父母在勸誡孩子要好好學習時,差不多都說過這麼一句話:

“你學習是為你自己學的,不是為我們學的,將來你上好了,是你自己享福。”

甚至格外喜歡反問,明明你什麼都不用做,只用學習就行了,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不珍惜?

但老實說,我讀書那會兒,是真沒有這麼高的覺悟。

學習這件事,還真就是為了父母學的。

而且,有時候也會在父母面前來個“表演型學習”。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比如漫無目的的翻看教材,但耳朵一聽到父母的動靜,就會立刻作埋頭苦讀狀,甚至還會在考試成績不好時,很“心機”地挑燈夜讀。

這一招,是當時一個同班同學“教”的,他雖然成績不是很突出,卻是我們班出了名的勤奮刻苦,老師經常讓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父母甚至都來學校打過招呼,說自己孩子學習太拼,讓老師勸著點。

“其實父母就是想看我們喜歡學習的樣子,你要是有時實在不想學,就裝裝樣子,這樣就算考不好,父母有時還會反過來安慰你,怕你把自己逼得太緊。”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但如此這般不走心的學習,再努力也不過是演給父母看罷了,成績又怎麼真能如人所願提高呢?

03

其實,表演型學習也算是歷史悠久,比如《紅樓夢》中襲人就曾規勸寶玉:

“你真喜讀書也罷,假喜也罷,只做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叫老爺少生氣。”

之所以如此,左不過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或者躲避來自父母的唸叨,再不然就是真的學不會。

微博話題#當代家長的幾大幻覺#引發了很多網友的討論。

其中,網友@我是小熊的留言讓很多人都感同身受。他說:

“父母總認為你認真讀書就一定能考到好大學;考出來的成績差,一定就是沒認真讀書;認真讀書一定就是在玩手機。”

是的,大多數父母心中都有一個樸素的觀念:如果成績不好,那就是因為你努力不夠。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但是學習,真的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穫。

單純的用不夠努力去定義孩子,最為傷人。

要知道,無論成績是好是壞,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擔憂。

成績好的孩子,會擔心考試發揮失常;

成績一般的孩子,會拼命想提升自己;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哪怕是看起來破罐子破摔的孩子,明面上看起來毫不在乎,背地裡也會擔憂未來,迷茫困惑。

04

既然父母都不希望孩子的學習是“表演型學習”,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 第一, 正向關注,信任孩子

孩子心理一般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孩子自己的力量,另一種是世界的各種力量,我們稱為異己的力量,這種異己的力量主要來源於父母,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異己的力量。

當父母一次次打擊孩子時,孩子的異己力量就很很弱,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變得不願意去嘗試和改變。

如果父母越是關注孩子的缺點,孩子就會越焦慮,做出更多讓家長惱火的行為。

因此,父母要學會正向關注,不要對孩子疑神疑鬼,當我們不以問題或缺陷的思維來看待孩子時,孩子不一定會立即發生積極的改變,但是家長的內心沒有那麼焦慮了,孩子的行為也會變得正向積極,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 第二,學會溝通,情感支持

如果你家裡有一個正面臨中考高考的孩子,這時候你看到了他控制不住玩手機的行為,你會怎麼辦?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對我表示,其實他也想變好,玩手機只是他逃避問題緩解焦慮的方式,但他有個焦慮的母親,每次都只會不停地說他,而當他想心平氣和跟母親交流,談論自己內心的想法時,母親又會顧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他就不再跟母親有所謂的“交流”了。

電影《小孩不笨》中有一段話:

“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而我們都是經常假裝在聽,然後耳朵一邊進,一邊出。我們到底聽沒聽進去,他們不管,只要他們講了,就算溝通了。”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是如此呢?

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個體去對待,必要時給孩子創造全方位多維度的支持系統,鼓勵孩子與親人、朋友、同伴、老師、同學保持良好的接觸和聯繫,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不同的角色,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 第三,落實行動,積極改變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會產生喜出望外的興奮感,從而增強自信心,這又使其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幸福強化效應”。

所以家長要接納現實,活在當下,保持樂觀心情、正常的生活規律和嚴格的作息時間,給孩子做榜樣,不能簡單限制、責怪、否定, 帶著焦慮採取更積極的行動,為孩子制定計劃,保持作息規律,保持情緒穩定,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形成良性循環。

陷入“表演型學習”的孩子:我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父母

真的,願每一位父母都能試著去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培養親子關係,建立真正的情感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