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有點歷史知識的人對曾國藩這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他是晚清重臣,他以文人身份創立了湘軍併成為湘軍統帥,他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曾國藩

然而曾國藩並不是什麼天才,甚至在他的家鄉湖南湘鄉還流傳著一個這樣一個笑話:

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文反覆背了N遍也沒背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後再行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說:“你這種笨腦袋,還讀什麼書?”

連小偷都嫌笨的曾國藩,能從一個資質平平的湖南鄉下小子逆襲到晚清重臣,他有什麼讀書學習的獨門秘籍嗎?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在曾國藩留下的那些揮灑自如、於平常事蘊含真知良言的家書中就有這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難怪著名的通俗歷史作家張宏傑說:“閱讀他越深,對他敬意越重。”

用書來完善自我

“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這是曾國藩寫給自己的二兒子曾紀鴻的家書,他說,不希望兒子們做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由此看來,他為兒子們打造的人設是做一個君子。

什麼是君子?在他看來,“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的人,此為君子也。

君子是通過讀書能明瞭事理,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找到內心的寧靜和真正快樂的人,這些寧靜和快樂與財富、地位、權力無關。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曾國藩認為,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取功名,也不是為了獲得財富和權力,而是為了完善自我,找到心靈的歸宿,為自己構築“精神家園”,打造“精神避難所”。

所以,當曾國藩的大兒子曾紀澤在鄉試中落榜、決意放棄科考時,曾國藩反而鼓勵他,不妨效法王羲之、陶淵明那樣“襟韻瀟灑”,終老田園,盡情享受讀書的樂趣。

像曾國藩這樣開明、不功利的家長,即使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

看、讀、寫、作,一個都不能少

“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在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曾國藩介紹了一種“看、讀、寫、作”的學習方法,並對這種學習方法進行了詳細解讀。

他把閱讀分為兩類:一是看書,二是讀書。

“看書”就是一種快速吸收新知識的閱讀方法,

“讀書”就相當於細品、精讀、反覆研讀。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如果用持家致富作比喻,“看書”就好像在外面做生意,而“讀書”就像在家中守住家業;如果用兵家戰爭來打比方,“看書”就好像攻城略地,開疆拓土,“讀書”就好比深挖溝壕高築堅壘,堅守陣地。

“寫”,就是寫字、練字。“作”就是作詩、寫文章。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曾國藩認為這四樣,每天都不能少。“看”是輸入新知;“讀”是鞏固舊知;“寫”是修身養性,是門面;“作”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是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積少成多、博聞強記、靈活運用。

而曾紀澤正是在父親的指導下,找到了一種以頁數加遍數的獨特的閱讀、學習方法,即每天學幾頁新課,再複習幾遍舊課,循環反覆,最終他自學英語,成了學貫中西的外交家。

閱讀要“專”“精”,學會抓主脈

“ 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並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

這是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家書。在信中,他提到要“專”要“精”,“專”“精”就是要集中精力,鉚足了勁在一點上、一種書上鑽研下去。

莊子曾說吾生有涯,而知無涯。面對浩瀚的學海,個體的生命何其短暫。再好學的人,如果不加選擇地去學習,就算窮盡一生也將沒什麼建樹。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莊子

所以,在曾國藩看來,不論是讀書還是做學問,在看、讀、寫、作的基礎上,還應該做到“專精”,只有這樣,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才能得到昇華,自己對某個問題的體悟才能深刻有見地。

他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計劃,漫無目的、不成系統地看書,他將不會有深刻的心得體會,也無法形成真知灼見。這就好比一個人挖井,東挖一下,西挖一下,到頭來還是沒水喝,要怪只能怪自己不能堅持到底,對著一點深入挖掘下去。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曾紀澤

有段時間,曾紀澤面對浩如煙海的古詩文,感到學習起來很茫然。於是就寫信向父親求教,曾國藩為此回信,建議他系統閱讀,抓主脈。“試取《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歸園田居》五首、《詠貧士》七首等篇反覆地讀,如能窺見陶淵明廣闊的胸襟、深遠的寄託,就只到此公不愧為聖賢豪傑,造詣極深。”

多做筆記多寫心得

“ 爾讀書記性平常,此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恆。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若實看明白了,久之必有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略記得矣。”

曾國藩從一個湖南鄉下小子走到晚清重臣,他一直認為自己資質平平,不是什麼天才,他知道自己的蛻變是他一步步日積月累的成果,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地自律、自省的結果。所以,他在家書中教導弟弟、子侄們讀書寫作並沒有什麼高超奇妙的方法。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比如,他告誡長子曾紀澤讀書的這篇家書,他深知曾紀澤記憶力不是太好,做父親的開導兒子,記憶力不好沒什麼值得憂慮的,怕就怕一沒恆心,二看書就像走馬觀花,不留下一點蛛絲馬跡。

為此曾國藩說可以在讀書的時候做做筆記、多寫心得體會,這樣不但可以加深記憶,有助於增強理解書中內容,還為自己以後寫文章、做學問創造了先決條件。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其實,翻閱曾國藩的家書,不難發現,他經常抱怨自己寫字太遲緩、抄錄的札記太少了。

這種摘抄、做筆記、寫心得的讀書方法,其實在任何時候都不過時,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在曾國藩家書裡還有很多關於讀書和寫作方面的真知灼見,這些真知灼見背後是一位博古通今的讀書人、是一個諄諄教誨的老師,更是一位含情脈脈的老父親。

名家談 | 曾國藩的家書裡,有著第一笨人的逆襲讀書法

-END-

作者 | 黃妙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