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關寧鐵騎和白桿兵誰牛一點?

徐雪丹


關寧鐵騎和白桿兵都屬於特種作戰部隊,但是兩者的用途不同,關寧鐵騎主要是應對後金騎兵,而白桿兵主要是適應四川山地特種作戰,若論誰更厲害兩者是沒有可比性的,就像讓現代的陸軍和海軍比戰鬥力一樣。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他們的戰績上管中窺豹分析他們各自的戰力。

白桿兵是四川土司秦良玉訓練的一隻山地特種部隊。所持白杆槍是用白蠟杆做槍身,槍頭帶鉤有些類似鉤鐮槍,槍尾是鐵環(可擊打敵人),數十隻槍可鉤環相連可做攀爬。在平定四川叛亂中所向披靡。後來遼東告急,秦良玉及兄弟率數千白桿兵參加瀋陽之戰,殺的後金軍為之膽怯,從未見過如此兇悍的明軍,可惜後來在重慶與張獻忠作戰中全軍覆沒。

關寧鐵騎是袁崇煥督師遼東時,按照“遼人守遼土”的戰略思想,由祖大壽等遼將組成一直數千人的精銳騎兵部隊。關指山海關寧指寧遠,這隻精銳部隊是第一隻可以與後金軍正面抗衡的明軍。寧遠之戰初露鋒芒,北京之戰大放異彩。當時北京周邊被皇太極數萬精銳圍困。袁崇煥帶九千關寧鐵騎從山海關出發兩天兩夜急行軍趕到北京廣渠門外(實到五千人馬有四千人馬掉隊)。可以想象當時袁崇煥疲憊不堪的五千關寧鐵騎對陣皇太極的數萬大軍是何等的悲壯。就是這五千關寧鐵騎頂住了數萬大軍幾個時辰的輪番攻擊,最後掉隊的四千關寧鐵騎趕到從後金軍側翼發起攻擊,皇太極終於頂不住了,後金軍屍橫遍野大敗而歸。可惜後來關寧鐵騎在吳三桂降清後,成為對付明軍的先頭部隊,最終改編成漢軍八旗,這是後話。

不過單憑北京一戰我們也可以看出關寧鐵騎在戰力上更勝白桿兵一籌。你認為呢?




青崖之上


關寧鐵騎是馳騁在遼西的騎兵部隊,白桿兵是適合山地作戰,個人覺得沒有可比性。

平原作戰,騎兵因為衝殺力強上許多,山地作戰,恐怕步兵更厲害


文欣雕龍


首先,明末關寧鐵騎和白桿兵都是政府地方官員實行募兵制組成的特殊兵種且戰鬥力強的軍隊。其次,關寧鐵騎與白桿兵在應對平定國內叛亂中都立過赫赫戰功,且都是明未最驍勇善戰的特種軍隊(關寧鐵騎為明未最精銳的騎兵部隊,而白桿兵則為明未最精銳的山地作戰特戰部隊)。

關於關寧鐵騎與白桿兵誰更強,我認為兩者都各有千秋。首先,白桿兵是四川土司秦良玉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此兵種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鐵環,作戰時,鉤可拉可砍,環可作錘擊武器使用,必要時,數十杆白杆槍鉤環相接,可作攀爬工具,懸崖峭壁皆可攀爬非常適合山地作戰,在平定播州叛亂中白桿兵的這種作戰方式起到了重要地位,白桿兵參與了明朝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等戰役,都立有赫赫戰功。

萬曆二十六年,平播之戰中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率三千餘名白桿兵在攻打叛賊楊應龍的老巢-海龍屯之戰中,以白桿兵的特殊裝備及平日裡訓練的山地作戰的優勢,往往出其不意的出現在叛軍背後或面前給叛軍以沉重打擊,海龍屯之戰中白桿兵的優勢盡表其中(由於海龍屯是楊應龍建在懸崖峭壁上的城堡,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而白桿兵的作戰方式與裝備恰好是應對這種峭壁攀爬作戰產生的特殊兵種)。

萬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兩年後,薩爾薩之戰中明軍精銳被後金八旗軍所擊敗,明軍精銳幾近全軍覆沒。隨後明朝徵全國精兵馳援遼東,秦良玉奉調令與自己的哥哥與弟弟率數千餘名白桿兵馳援遼東,在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先率領白桿兵渡過渾河,主動與八旗軍交戰,此戰殺死殺傷八旗軍數千,但最終因寡不敵眾白桿兵被擊敗,秦良玉兄長秦邦屏戰死,弟弟秦民屏血戰突圍而出,二千餘白桿兵戰死。但就是這場“渾河血戰”使後金軍聞白桿兵而膽寒。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陷遵化,進逼北京城外,秦良玉奉命率白桿兵日夜兼程馳援京師,在京師外圍與清軍遭遇大敗清軍解除京師之危,遂後收復了灤城、永平、遷安、遵化四城。崇禎十七年,在土地嶺一戰中,三萬白桿兵被張獻忠義子李定國所敗全軍覆沒。白桿兵退出歷史舞臺。

而關寧鐵騎則是明未組建的人數不多,且戰鬥力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未最精銳的部隊。最初的關寧鐵騎統帥為遼東將領-袁崇換。

明天啟七年五月,寧遠城下關寧鐵騎迎來了首次與清軍交戰的時機,皇太極領導的八旗軍精銳進攻寧遠城,在寧遠城下被明朝新組建的關寧鐵騎所敗,八旗軍損失慘重寧遠城下八旗軍屍體鋪滿曠野。

崇禎二年秋,皇太極率八旗軍進逼北京城下,袁崇煥率九千關寧鐵騎馳援京師,在敵眾我寡且九千關寧鐵騎是疲憊之師的狀況下對清軍主動發動攻擊,擊退八旗軍以九千人打敗了數萬八旗軍,解除了京師之圍。

後來關寧鐵騎在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帶領下,參與平定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叛亂,重創李自成農民軍,隨後又重創張獻忠反叛勢力,同時關寧鐵騎也給清軍造成了約50萬人傷亡的戰果。

綜上所述,如果非要評價誰更強,我認為後起之秀-關寧鐵騎會強一點。但是按照總體全局戰略意義來說,我還是認為關寧鐵騎與白桿兵各有千秋,不存在誰比誰強的說法,畢竟兩者所處的時代背累還是不一樣的。





指點知史


從作戰規模與戰績參考,關寧鐵騎更勝一籌,當然白桿兵也是相當曉勇,在明末當是為數不多的兵種之一。我們就從兵種特性與作戰規模來具體分析一下。此文篇幅較長,讀起卻令人蕩氣迴腸,強烈建議各位看官耐心看完,不足之處,還望各位看官多多賜教。


白桿兵,為明末四川總兵秦良玉為丈夫馬千乘所創立的一支部隊,單純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白桿兵的武器是以白蠟杆做成的白杆槍,再加槍頭配以帶刃鉤,下手持處配堅硬鐵環,既能鉤掛砍拉,環又可為錘基武器,可以杆成掛狀攀巖,所以非常適用於山地作戰,因武器而得名,譬如現在的特種部隊,人雖少,戰鬥力卻相當強。


由於白桿兵起勢於四川,戰鬥曉勇,平叛作戰屢屢勝利,使得四川一帶常年太平。此時京師在金國攻擊下,連連失敗,尤其是薩爾滸一戰,更令明軍聞金即逃,於是明朝開始全國挑選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訊後令其兄弟二人率數千白桿兵支援北上,過渾河,血戰八旗兵,八旗兵從未遇到如此彪悍的部隊和如此奇異的兵器,此一戰令八旗兵聞風喪膽,但由於敵眾我寡,其兄秦邦屏戰死,其弟秦民屏突圍而出,這一通廝殺,白桿兵名揚天下,威震四宇。



崇禎三年,即公元1630年,皇太極率軍繞長城,攻遵化,直接進逼京城,危難時刻,京師詔令天下,令各駐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立即自籌軍餉,率領白桿兵,星夜趕馳,於京師外圍直接正面遇上圍京清軍,已年近五十的秦良玉將軍,披掛上陣,手持白杆槍,浴血廝殺,所有白桿兵子弟,威猛如虎,以一當十,殺的清軍落荒而逃,秦將軍乘勝追擊,連克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終解京師之圍,崇禎帝感慨萬千,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甚多,並親自賦詩四首以表彰其功。



崇禎十七年,秦良玉率三萬白桿兵支援重慶,四川代巡撫邵捷春調度指揮有誤,先後分批抽調白桿兵,秦良玉雖已看出不足,無奈官令不可違,最終使得三萬白桿兵全軍覆沒,張獻忠攻克諸多領地,僅秦良玉一人單騎返重慶,此戰為生平僅有一敗,令人磋嘆!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看出,這秦良玉是一位女性將軍,此女子為明末著名武將,戰功顯赫,精於軍事,被崇禎帝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南明追封為“忠貞侯”,並記入列女傳中,秦良玉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且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的巾幗英雄。

而作為明軍的另一隊北方勁旅,關寧鐵騎同樣叱吒戰場,戰鬥力相當強悍,作為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滿清兵正面交鋒。關寧鐵騎雛形為明將祖大壽以三千蒙古兵為核心,至袁崇煥時期達到鼎盛。袁崇煥遵循“以遼人守遼土”的模式,得以部隊作戰彪悍、守土戍疆。不過在北京之戰後,袁崇煥被崇禎打入大牢以後,城外的關寧鐵騎被祖大壽接過擔子,並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為自己帶領,一部為吳三桂指揮,剩餘這部調往內地,鎮壓李自成。


關寧鐵騎初戰,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皇太極率後金軍繞過錦州,包圍寧遠城,明軍分別出東西兩門,聚於戰壕內,皇太極與其弟率萬餘八旗兵直衝城下,而明軍則以各種火器發射,包括城牆上袁崇煥指揮的紅夷大炮,後金軍雖損失慘重,但終得要衝到明軍戰壕時,大批明軍騎兵從戰車後殺出,與後金軍展開了短兵相接的混戰,而明火力抬高,猛烈攻擊後金軍的中軍和後軍位置,皇太極以為只要突破陣前明軍火力,必能跟著潰退回城的明軍衝進寧遠城,可是後金軍再如何廝殺,也衝不破這一波死戰不退的明軍,他們就是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


激戰有早晨到中午,雙方廝殺慘烈,卻不分勝負,最後後金軍在錦州那邊失利,皇太極無奈撤兵,此一戰,關寧鐵騎名聲大噪,明軍開始敢於正面和後金軍打仗。以至於後來有千里奔襲解京都之圍,關寧鐵騎取得歷史性的大捷。

袁崇煥被治後,關寧鐵騎一分為三,有兩隊皆已埋沒黃沙,為國捐軀。只餘得吳三桂一支,被吳三桂反動,助清佔北京,又有擊敗農民軍,直至最後隨吳三桂反清,幾近推翻清王朝,令康熙舍兵五十萬。最後終在“三藩之亂”平息後,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也歸於塵埃。

至於白桿兵與關寧鐵騎的比較,個人更看重後者,實在是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無論左右,在積重難返的明末,這兩者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如南宋崖山海戰一般。


蘭陵不算黑


我個人覺得白桿兵更牛些。

白桿兵,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此兵種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當年秦良玉就率領這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勳。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都督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朝在全國範圍內徵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大戰中殺八旗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朝大震。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臺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


唐明國亮


個人以為白桿兵稍牛一點。

正常情況下,白桿兵屬於步兵而關寧鐵騎屬於騎兵。應該是騎兵佔優勢的。

但是白桿兵又不同於普通的步兵。他們由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和她的丈夫馬千乘訓練而成。他們的武器用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

熟悉白蠟杆的應該知道,這是一種韌性極強的木頭,用來做槍桿非常理想。古代冷兵器的高手曾有口訣:棍怕點頭,槍怕搖頭。而這樣的杆更便於使出如此絕技。

白桿兵來自於山區,因此極其擅長山地戰爭。如果要是地形複雜,則對關寧鐵騎極為不利。


另外,白桿兵所用的白杆槍與普通的槍不同,有點和鉤鐮槍相似。宋朝的時候,岳飛曾用鉤鐮槍大破柺子馬。這是此種武器剋制並戰勝重騎兵的先例。


並且,白桿兵確實在瀋陽大戰中創造過斬殺八旗兵數千的戰績。女真騎兵的戰鬥力應該比關寧鐵騎不差,甚至更強。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白桿兵更牛一點。


任十三讀史


關寧鐵騎和白桿兵都是明末重要的軍事力量。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關寧鐵騎?

什麼是白桿兵?


一、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與孫傳庭的秦兵、盧象升的天雄軍並稱明末三大軍。所謂關寧鐵騎,其實就是指祖大壽麾下,以3000蒙古騎兵為核心組建的騎兵部隊,其中“關”指山海關, “寧”指寧遠。這支軍隊最早追溯到孫承宗,成型於袁崇煥時期,人數雖然不多,但戰鬥力相當強悍,是明末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的絕對精銳,是寧錦防線重要的機動部隊。


關寧鐵騎配備火器,衝鋒時會先使用三眼銃進行射擊,接戰之後則將三眼銃作為狼牙棒進行掄砸。如此一來,敵人會因遠程打擊而難以維持陣型,進而被騎兵強大的衝擊力衝散。

關寧鐵騎的主要戰績則有以下兩次:

寧錦之戰: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剛剛繼位不久的皇太極率兵發動寧錦之戰,面對後金的進攻,關寧鐵騎利用城牆火炮壓制使用三眼銃與後金騎兵野戰,經過一天激戰,後金損失慘重潰敗

北京保衛戰:崇禎二年(1629年)秋,皇太極在明朝關寧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繞道蒙古突入內地,一路勢如破竹殺奔京城,袁崇煥得知後親率關寧鐵騎主力入關,保衛北京。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對北京城發動進攻,雙方在廣渠門外激戰四個時辰,八旗兵最終因支撐不住而退卻,皇太極再一次敗在了關寧鐵騎手中,關內四城盡復,史稱“遵永大捷”。

結局:

關寧鐵騎後來分成三部,一部跟隨祖大壽、一部跟隨吳三桂,均降清;還有人數最少的一部分跟隨猛將曹文詔入關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後被消滅殆盡。

二、白桿兵

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當年女將秦良玉就率領這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勳。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長槍)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杆長矛是明末忠貞侯、四川總兵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


主要戰績:

平播之戰: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平叛。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嶺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渾河血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都督努爾哈赤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明軍慘敗,東北告急,秦良玉率白桿兵精銳,出關援遼。瀋陽之戰中,"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為之膽寒,最終這一部白桿兵全軍盡歿。

收復四城之戰: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率十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朝大震。秦良玉奉旨勤王,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與後金軍隊在京師外圍相遇,馬上開始全面進攻。後金潰敗。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

全軍盡歿國之棟樑:崇禎十七年秦良玉率兵抵至夔州,與張獻忠賊軍激戰,李定國當陣射殺號稱"神弩將"的明軍老將張令,明軍一敗塗地,秦良玉手下三萬多白桿兵全軍覆沒,秦良玉單騎突圍,至此縱橫大明的白桿兵退出歷史舞臺。

孰強孰弱?

關寧鐵騎屬於野戰部隊,是明末的戰略性軍事力量,得到了國家的鼎力支持,軍費一度超過戶部年收入,是當時唯一可以對陣後金八旗騎兵並有勝記的騎兵部隊,為固守遼東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內僅曹文詔一部就將山西地區的闖王賊軍殺的血流成河,奈何這一部人數太少,大部關寧鐵騎都先後降清。

白桿兵屬於特種部隊,等於現在的特種山地師,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相當於救火隊,但僅僅屬於地方部隊沒有得到國家足夠的支持,據記載在幾次與後金大戰中,朝廷無餉可發,都靠秦良玉散盡家財勉強維持,但戰績實在彪悍,秦良玉年近60,卻手持白杆槍如若無人之境,且白杆將士每次遇敵都為死戰,從不乞降。

個人認為單兵作戰能力白桿兵更勝關寧鐵騎,但重要性不如關寧鐵騎,只是奇兵,因為是步兵為主,對於大規模野戰作用不如騎兵,但白桿兵在國家大義上要遠勝大部降清的關寧鐵騎,一代巾幗秦良玉更是讓人由衷敬佩。


桃花島主聲色犬馬


山地部隊和野戰部隊,誰更牛,看主場!

山地作戰,關寧鐵騎也搞不過白桿兵

平原作戰,白桿兵就是一盤涼菜



雷雷掌門


明未女英雄、也是歷史上唯一記載的女將軍秦良玉建立的白桿兵更適用於山地特種作戰、奇襲戰略,關寧鐵騎適用於大兵團正面作戰。兩大特種部隊相比白桿兵更厲害些。


小龍女5505


先分析一下這兩個兵種:

關寧鐵騎:騎兵,配有熱武器,人少但都是精英。

白桿兵:步兵,使用長矛,因利用地形建立起來的,適合山地作戰。

一個騎兵一個步兵,一個有熱武器,一個冷兵器。關寧鐵騎平原上會強於白桿兵,到了山地角色會轉變。不管怎樣他們都是守護國門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