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圣哲同学


这一章讲的是民众的生存问题和统治者的治理问题,中心思想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当然,这不仅仅是在“愚民”,也在“愚统治者”。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一章:一是这一章和前一章的关系,二是庄子对老子这一部分思想的解释。

一、七十五章的“贤于贵生”其实是对上一章“民不畏死”的解释

在第七十四章中,老子抛出了一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问题。统治者掌握生杀大权,但是老子认为“杀”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理。老子大概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杀一能达到儆百的效果,那么现在为什么还这么多人犯罪?如果杀一不能达到儆百的效果,那么要把全天下的人杀光喽?

第七十五章,其实就是对“民不畏死”问题的解释。民众为何不惧怕死亡、刑罚?因为大家被剥削得太厉害了,活着本来就觉得没多大意思了。民众为什么会被剥削?因为统治者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老子是想通过上层影响下层,统治者先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儿,用无为的方式治理民众。衣食无忧的民众们自然安居乐业,不会没事生事。因此,小新认为这不仅仅是在“愚民”,也在“愚统治者”。

二、庄子对老子治理思想的解释

为了验证是否曲解了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庄子对老子思想的解读。毕竟庄子是最理解老子的人,如果他也理解错了,那么我们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庄子》内篇中的《应帝王》,外篇中的《胠箧》、《马蹄》等都是对老子治理思想的解读。《胠箧》篇的言语最为直接,篇首开宗明义地指出: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一篇的中心思想是: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不难看出,核心还是在于“愚民”和“愚统治者”。

因为很多人认为外篇并不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我们就再看看内篇《应帝王》。

《应帝王》分为七部分,包含“啮缺问王倪”、“肩吾见狂接舆”、“天根问无名人”、“阳子居见老聃”、“列子咸季与壶子”、“混沌之帝”六个寓言故事,还包括少许议论: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通篇看来,《应帝王》主张绝圣弃智,反对一切制度,最好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嗯,这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文学之新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為者,是贤于贵生。

国君统治天下,如果开人生人杀之门,那么统治者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百姓之天,而灭真正的百姓之天。这样以来,他就会以暴力机器,通过让百姓畏惧死亡,来控制百姓。控制了百姓之后呢,则是百姓为自己的私产,想怎么掠夺就怎么掠夺。本章就是阐述如果以人之道治国,统治者以己为天,则天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认为,真正的圣王,必先有此天德,才可以成为天子,所以要得内圣才能外王。

而反过来,无德之人治天下,则是生而有之,为而恃之,长而宰之。百姓为什么会吃不饱呢,天下为什么会闹饥荒呢,因为国君要求的税赋太重。所以才会天下不足。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天下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把自己当成了天,代天生杀,代天施为。以人代天,就会以一己之断制天下,以一己之智谋天下。

而天下万物的生死变化,都是无穷无尽的。以人有限的智慧去应对这些无穷的变化和事物,就会捉襟见肘,根本无以应对。于是就会出现,越治越乱,越乱越忙,越忙越乱,这样的恶性循环。越是这样,统治者就需要越多的财力物力来支撑自己的统治。

而百姓的财力物力,都在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上,消耗殆尽。统治者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治理,百姓也就会跟着像无头苍蝇一样的混乱。所以,统治者以人道治国,越有为,天下就会越乱。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天下越来越乱,税赋劳役越来越重,百姓的财物越来越消耗殆尽,人们越来越贫穷。人们越来越穷,就会越来越不怕死。于是,国君以暴力机器来威慑百姓的统治手段,威慑力失去效力,国家机器,也就会摇摇欲坠。

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无所不为,不怕触犯刑法吗,当然怕了。但如果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反而觉得,横竖都活的艰难,不如铤而走险。

天下为什么会弄到这样的地步呢,因为统治者,迷信他很多治国之智,可以增益于天下。越折腾,劳民伤财就越严重,天下就会越贫穷不足。

求生之厚,不仅是指狭义的生活水平奢侈,更主要的是指,以人代天,以人助天,迷信人比天更善于造化天下。

统治者开人之天,百姓也跟着开人之天。以人之有为益生,实则害生。有为则益生,益生则轻死。无为则贵生,贵生则重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本章从物质生活,社会秩序,生死轻重,等三方面,阐述了国君以人代天,以智治国,会造成社会贫困,国家昏乱,人们轻死而重利,无所不为的后果。

这样的社会,就是乱世的样板。要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天下大乱的局面呢?

老子认为,统治者,不代天有,不代天宰,不代天杀,不代天生,任百姓凭天运而自然的生活作息,他们就会自足自富,百姓人人都富裕了,整个国家也就富裕了。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自然就会安宁。

人们的生活,都过的很幸福安康,他们自然就会贵生重死,不妄为作乱。所谓贵生,贵天生,所谓重死,重天杀。生死在天,而不在人;富贵由己,而不由人。

求生者以人敝天,贵生者通天达生。敝于天者,天刑之。贵生者,天宝之。天刑之民,不得其生,亦不得其死。天宝之民,穷理尽性,达于天命。






周易建筑环境策划


回答,《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一章是写给上层统治者的,老子认为,老百姓的贫困,不勤劳,不是天灾,而是統治者横征暴敛追成的。所谓老百姓难治,是統治者违反自然、违背道德的乱为、妄为造成的,生和死对老百姓都一样了,甚至生不如死,他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统治者如果不从老百姓的生活考虑,便没有资格让老百姓为你的生活考虑,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就是統治者必须遵守的“德”。

在这一章里,老子深刻揭示了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实质。也贯穿了他的“无为”思想,


徐光59


《道德经》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从几个维度来观察社会矛盾冲突:统治者(上)与民众(民)。

一是“民饥”与“官税”。二是“强权”(即:有为)与民治。三是“民死”与“官生”。讲出了血淋淋的不可调和的利益对立。

二为“原因”,一为“手段”,三为“结果”。

商鞅《商君书》之《弱民》:"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也就是说,民与国,两者是“零和游戏”。不可能民与国都强。要么你强我弱,要么你弱我强。当然有一层没说,民愤起而国完蛋。

刘邦得天下及后面的“文景之治”,都是以“道家思想”治国,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使国力迅速增强。

*

纵观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民众与权力的斗争史。人类文明的共同敌人,是不受制约的权力。

以下省略一万字。



urna风之度0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原文释义】老百姓普遍出现了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是由于统治阶级对百姓索取压榨的太厉害,负担过重,导致难以维持生计了。百姓不服从管理,是由于统治阶级喜欢因个人欲望,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推行不合时宜的政策,故而老百姓才不服从管理。老百姓对生活以及生命都失去信心,是由于被压迫到了极限,丧失了生的勇气,故而感到生不如死。因此,先付出的统治阶级比那些没有付出就想得到的统治阶级要高明的多。

第75章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子”用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讲出了一个治理百姓的“大道”,对待百姓,要给活路,要给希望,有了希望,百姓就会服从管理,遵纪守法,做个好公民,否则,只能以死相拼,祸乱不断。

这个道理给我们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启示是:先舍后得,先有付出而后才有收获。

很多时候,人都喜欢有利于自己的事,遇到不利于自己的事时,从不想想自己付出过没有,五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懂得先付出,后收获的人,才是能干成大事的人。

朋友之间同样如此,先付出后才能收获友谊。夫妻之间同样,彼此只有不求回报的付出,才能获得对方无私的关爱。

总之,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先舍后得,才能成就事业。


北行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讲: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释如下:

百姓衣食无保,民不聊生,是因为统治者税收太多,君主背道失德,纵欲享乐,民无以生,故闹饥荒。

百姓之为什么难治理,是因为君主行有为而治,政令太多,太繁乱了,人民无所适从,上贪欲私心,下则民心伪诈,所以民难治理。

有的人冒死去触犯法律,是为了追求过份生活享受,因贪利而轻死。

所以,唯独那些追求自然无为养生的人,财禄不干于意,名利不害于身,君主不得臣之,候王不得使之,超然物外,不为世累,强于那些养尊处优求生之厚的贵生之人。

老子在这章中讲治身,治国都应该以自然无为为上。

税收多而民饥,则失民。百姓不足,君何以足?百姓不能生存,必然反抗,对君王不利,上有为,本以求治,事生扰民,民反而难治。

因求生之厚而轻死,则反害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不刻意保养生命的人就是那些自然无为的养生之人。

那些刻意养生的人就是那些贵生之人。

用无为治身者,抱道守德,守一不二。

用有为治身者,养尊处优,刻意爱惜生命,大吃补品,反而减寿。


逍遥谷逍遥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它对当时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这里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他总结了三点:

第一,民为什么会饥?

老子讲认为,是税赋太重,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农耕时代,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粮食的产量非常有限,同时,所有的财产性收入都是靠卖一点粮食,如果税赋重了,基本上没有生存空间。所以孔子当年曾经感叹,“苛政猛于虎”。

第二,民为什么难治?

老子认为,百姓的苦处和无奈太多了,使民无时,驭民无度,朝令夕改,百姓苦于奔命,这是道家一贯所反对的“有为”。即“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三,民为什么不重视生死?

老子认为,就是大家活得太难了,人生不能重来,如果有一线生机,没有人愿意选择这条道路,只有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才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所以老子讲:“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句话老子已经不只讲过一次了。

老子最后讲“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无以生为”,即一种非常淡定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自然地来,自然地去,生得不纠结,死得不愤懑,实际上是指一个社会的生存状态,达到这种状态的社会就是一种大治,每一个人都生活的都很宁静。

“贵生”,即以生为贵,这说明活着一件很困难的事,能生存下来的人才为贵,有句话讲得好,“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认为,何谓好社会?就是人只要正常工作,就能够过上衣食无忧而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就不容易走极端,整个自然能够真正做到长治久安。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我是清泉,欢迎您的点赞、关注、评论,期待与您一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李清泉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想解读《道德经》75章,得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是多国混战的时代。

长年的战事不断,除了征兵,征粮,田园荒芜,社会民心凋敝。人民无心种田,可人还得吃饭。百姓怨声载道的。

说百姓难治理,社会难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管理混乱,政令烦苛,强作妄为造成的。

百姓都没有饭吃,管理者还要穿好的,吃好的,用好的,不体恤民意,百姓苦不堪言,真是没法活了才轻易犯死。

只有不以求生为物,不以奢侈为物的人,才是老子所希望的统治者。

#萌新作者进阶计划#!!!



天山雪莲开满山


《道德经》通行本第七十五章的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无为以养生,长生。二是无为以治国,国兴。

本章的重点,是讲养生之道。帛书本与通行本,字不同。先问,人为什么会饥饿?指所有人,饥饿的原因,是体内营路不通所致。不是税多了,而是(足兑)多了。胖人,最易饥饿,就是上达大脑的营路阻塞住了。是大脑饥饿,不是胃肠饥饿。因此,善于养生的人,不是讲究吃得多么好,住得多么好,穿得多么好,而是注重打通通向大脑的营气通路。这样做,就是最善于养生的人。有的人,为什么轻易就死掉了呢?是因为养生太厚重了。越是注重养生,吃得好,喝得好,死得越快。


兰州易道王


通行本《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在帛书《老子》版本是编排为第七十七章。

这一章的经文是: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这一章是从政治民生的角度来揭示天地自然的大道理的。

这一章可以分为两段,前面排比句为一段,后面“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这一句为一段。

前面一段分析了社会不安定,人民生活困难,甚至是民不聊生的原因。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严整,优雅而不失气势,文采斐然。大意可以翻译为:

老百姓之所以粮食不充足、受到饥饿,是因为(君主)对他们征收的赋税数量太多了,那样就造成(他们)会遭受饥饿;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他们的君主有实行一些政治措施(错误的、不利民生的),那样就造成(他们)不能够安居乐业;老百姓之所以把丢掉性命看作等闲之事,是因为他们为了生活各方面都得到优待,那样就会连丢掉性命都看作等闲之事。

这一段的文意是在谈论政治民生问题,分析社会、君主、老百姓之间的联系。君主所施行的政治措施对社会状况和老百姓的生活、心态的影响。这一段的文义没有多大障碍,后人的解读基本上没有分歧。

然而从解读《道德经》的角度必须始终明确,老子写下《道德经》是要把天地自然的大道理解说出来、传承下去。所有谈到的人和事,社会、政治、民生、军事等等现象,都必须置身于天地自然之中来考虑的。就是说《道德经》是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分析万事万物的,里面所有对现象、存在和事件的分析,都是服务于解说清楚天地自然的大道理这个主旨的。所以这一章对政治民生这个事件的分析中,也蕴涵着天地自然的大道理,也一样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

《道德经》既然是在解说天地自然的大道理,是阐明宇宙万物的普遍性规律的。那么他谈政治民生,就不是存心写给老百姓看或者写给统治者看的。既然这样的事件也蕴涵着天地自然的大道理,那么就是什么人看什么人受益的。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得到启迪,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能够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就是最大的受益。

这一章蕴涵的道理、给人的启迪就在后面一句,也就是第二段总结、点明出来了。

这一句经文大意是说:

只是不能拿生命(作为代价)去做(那些想要达到什么诉求的事),所以(作为一个人,应该)崇尚于把生命看得最为宝贵。

这里点明了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仙道贵生。

“生”是生生不息之“气”,是太极阴阳的运转,是化生、养育天地万物的自然源动力。在这里只是指人身、性命。

生命是一个过程,是轮回中的一段轨迹。人能够平静地生活着就是最难得的幸运。生命的存在是修悟大道的前提。生命不能安稳地存在就是因为没有顺应天地自然的道理,就是“失道”。所以这一句是揭示出第一段所陈述的政治民生事例应该得到的启迪。

因为这个事件中还蕴涵着另外一个道理,就是“盗化不能失宜,索取不可过度”。

《黄帝阴符经》里面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这几句话意思是说,天道的运转生发出了万物,然而也会使万物消亡。这是天地2019/12/172019/12/17自然的规律。天、地、人和万物之间是互相消耗、索取的,这现象称为“三盗”。三盗要适度,天地人三才能够相安无事,万物才能够平衡。

所以在这一章所讨论的政治民生事件中,所显示的就是“三盗”失度的现象。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失去平衡,不能够维持相安无事的平衡状态。那样发展下去就是出现威胁到生命的事情,那么就会违背仙道贵生的理念。所以后面就总结了一句,强调生命的宝贵,提示怎样做才符合仙道贵生的理念。

所以这一章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就会得到启示,不能向老百姓索取过度,否则就会造成社会不安定,人民动乱,统治不巩固。但是不一定是提示统治者对老百姓施行“仁政”。

老子道家学说是探究天地自然的规律的,是把人和社会当作大自然系统的要素看待的。他的观点认为:人的作为、社会的发展是必须以顺应自然为前提的。就是上面经文的“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不可能弄到“不宜”和“不安”,那样会使天地自然的运转失去平衡。所以老子道家学说“仁政”的概念和孔子儒家学说的“仁政”还有差异。道家是以顺应自然为主要涵义的。能够“天人相应,顺其自然”就是仁政,能够做到“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就是仁政。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就会明白无论做什么事,为了什么诉求,都要以人身、性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了什么目的都不能不顾生命危险。虽然是提示人们安分守己,但是能够悟懂“仙道贵生”是最好的。

所以说《道德经》阐述的是天地自然的大道理,什么人看了、悟了都会受到启迪,都会有所得益。

有些道理看起来简单,好像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好像人人都懂得。其实看起来没什么,做起来有时是很难做到的,这才是“道”的玄妙难明之处。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是从政治民生事件为例阐述天地自然的道理。启迪人们在天地人和万物之间的消耗、索取都须要适度,不能失去平衡。还启迪人们无论是做什么事、抱着什么目的行为都要避免生命出现危险。时刻都要保持有一个“生命最宝贵”的理念。才不会违背天人相应的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