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提到非洲,你會想到什麼?

茂密的森林?遼闊的沙漠?野生動物大遷徙?抑或是湛藍的天?似火的驕陽?紅色的土地以及黑色的皮膚?

當然,非洲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遠遠不止這些。

據說非洲是最早的生命的發源地,亞洲人其實不太樂意接受這個觀點,在他們心中,非洲是荒涼的、狂野的,也是落後與閉塞的代名詞。

非洲以它絕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魅力,被人們稱為“原生態的天堂”,這個遙不可及的地方,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非洲不同於其它地方,可以說走就走。我們瞭解非洲的途徑除了播了三十多年的經典紀錄片《動物世界》,還可以去北京自然博物館一飽眼福。

電視上、網絡上看到的非洲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或者是這個樣子的: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北京自然博物館裡面的非洲是這個樣子的: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北京自然博物館《神奇的非洲》位於展廳的二層,是人最多的展廳之一。尤其週末及節假日,孩子眾多。

以前幾乎每年都會來一兩次,最近才發現,自然博物館裡多了一些講解員,不定時地給大家義務講解。那次是我們待得最短的一次,但卻是最受益匪淺的一次,聽了講解之後才感覺以前那麼多次都白來了。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犀牛

非洲有兩種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其實這兩種稱呼都是誤會。

我們所指的白犀牛其實是寬吻犀牛,“寬”的英文單詞是“wide”,由於英國人的發音問題,後來被傳成了“white”,所以大家索性叫它“白犀牛”。

白犀牛生活在草原上,它的嘴巴又寬又大,主要以食草為主。而黑犀牛生活在叢林中,嘴巴又尖又窄,方便取食嫩枝嫩葉。

因為“白犀牛”稱呼的誤傳,乾脆錯上加錯,把嘴巴又尖又窄的傢伙稱為“黑犀牛”了。

由此可見,白犀牛和黑犀牛不是以外表顏色來區分的,因為它們都屬於深灰色。

據說在中國唐代以前,中國境內是有野生犀牛的,但自唐代開始,人們把犀牛看作是一種神獸,大量獵殺,所以犀牛瀕臨滅絕。“心有靈犀”說的就是犀牛的靈性。

中國境內最後一隻犀牛被獵殺於70年代,目前國內的犀牛隻存在於動物園中吧。

展廳內的光線很暗,人又多,所以拍不到羚羊後面的犀牛。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這是從網上找的兩張照片,白犀牛和黑犀牛。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白犀牛不白,黑犀牛也不黑嘛!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長頸鹿

由於長頸鹿的脖子太長,所以它很少喝水。因為要喝水必須彎下腰,這對於它來說太難了!彎腰的時候前腿要半脆著,後腿跟劈叉似的,一旦做出這個動作,要想起身也是有難度的,所以事先還得觀察一下週圍敵情。

當然,長頸鹿不輕易喝水也跟它的生長環境有關,它一天可以攝入大量的嫩枝嫩葉,這些嫩枝嫩葉充分滿足了它對水分的需要。

長頸鹿是有聲帶的,只不過它的聲帶很特殊,不太好發出聲音。聲帶振動要靠肺部、胸腔的力量,由於它脖子太長,聲帶離這些器官太遠,所以發出聲音太費勁,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聽到長頸鹿的叫聲。文學作品中習慣用“沉默是金”來形容它。

但是,在極端情況下,比如恐懼,長頸鹿也會發出一點哼哼聲。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鱷魚

鱷魚只有尖牙,所以沒有咀嚼功能,吃小東西時可以一口吞下,吃體積大的東西時只能撕咬。

鱷魚咬住獵物後會把它拖到水裡,然後快速翻滾。所以,很多獵物不是被鱷魚咬死的,而是淹死的。鱷魚咬住獵物後就地打滾,這被稱為”死亡翻滾“,又叫”魔鬼翻滾“。

跟絕大多數卵生動物不同,鱷魚蛋是不分雌雄的,鱷魚可以根據孵化溫度,自己決定生男生女!不對,是孵男還是孵女!

溫度在32度左右,孵出的就是男孩,而低於這個溫度時,孵出的就是女孩。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駝鳥

駝鳥雖然稱為”鳥“,也有翅膀,但只能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不會飛。

但是,老天爺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又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駝鳥的翅膀退化了,喪失了在天空飛翔的能力,但卻獲得了在地面上極速奔跑的能力。據說駝鳥奔跑的速度能達到一小時70公里。

駝鳥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鳥,那麼駝鳥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蛋,一個在4斤左右。

根據羽毛顏色區分雌雄,黑色羽毛是爸爸,媽媽的顏色和沙土一樣是褐色。

駝鳥孵蛋實行輪班制,白天媽媽孵蛋,因為褐色的羽毛不容易被發現。

駝鳥的羽毛是唯一不起靜電的羽毛,很適合製作舞裙。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獵豹

獵豹屬於貓科,體型纖細,奔跑速度一流,時速可達110公里,飛人博爾特的百米世界紀錄是9秒,獵豹只需要3秒,其捕獵成功率遠遠高於百獸之王老虎。

但是,獵豹的耐力極差,連續奔跑不超過千米。據說獵豹沒有汗毛孔,熱氣排不出來,長時間奔跑會熱死。所以,獵豹追到獵物後要停下來,喘口氣再吃。

獵豹和金錢豹有兩個明顯的區別,獵豹眼睛下面有兩條黑色的淚線,一直延伸到嘴角,金錢豹則沒有。獵豹身上的花紋是實心的黑點,金錢豹則是空心的花瓣形狀。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獵豹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金錢豹

斑鬣狗

前面說過獵豹捕食後要喘口氣再吃,這一喘氣可是糟糕透了,因為最容易被斑鬣狗盯上。

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鬣狗只是鬣狗的一種,因為身上有黑色的斑點,所以稱為斑鬣狗。

斑鬣狗是誰?論“草原清潔工”的鼎鼎大名,它可是和禿鷲不相上下的。

不用自己捕獵,從別人嘴裡搶吃的,這兩點和禿鷲一樣一樣的。

斑鬣狗像個無賴,在非洲大草原上臭名昭著。出門的時候習慣追著禿鷲跑,禿鷲往哪裡飛,說明哪裡有它感興趣的東西。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疣豬

疣豬是野豬的一種,在整個豬家族中,它是戰鬥力最強的,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長在嘴巴兩邊的大獠牙。

疣豬喜歡待在洞裡,以此減少太陽的暴曬,以保存體內的水分不會流失。待在洞裡還有一個好處,可以躲避危險。但是對於兇狠的獅子或者鬣狗來說,這一招反而會要了自己命。

疣豬通常倒退著進洞,這樣可以時刻注意前面的危險。出洞的時候則卯足了勁像箭一樣衝出來,以躲避守在洞口的侵略者。想想那個畫面,真是既呆萌又愚蠢。如果洞口守著一頭獅子,除非你把它撞暈,否則這麼急斥白臉的衝出來有毛用啊!

疣豬還有一項特殊癖好,喜歡在泥漿中打滾,身上沾滿厚厚的泥漿,一是為了防曬,二是避免蚊蟲叮咬。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藪貓

藪貓雖然也叫貓,但體型修長,皮毛呈黃色,身上還有黑色的斑紋,遠看特別像一隻小型的獵豹。

藪貓有四隻大長腿,尤其後腿將近一米長,具有超強的彈跳能力,最高可以跳到1米多高、4米遠。

藪貓捕食獵物時不太喜歡追逐,最常用的手段是利用長腿優勢攀爬跳躍,抓住獵物後用前爪先把它拍暈。

藪貓只能捕捉小型動物為食,所以,那些兇猛的大型動物都是它的天敵。不過,藪貓最大的天敵卻是人類。因為藪貓有一身漂亮的看起來像豹紋的皮毛。

因為獨特的顏值,一些標新立異的人們把藪貓當寵物養,但是藪貓畢竟屬於野生動物,本性很難被馴化,養在家裡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畫面下方是藪貓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霍加皮

去了多次自然博物館,竟然都沒有發現這隻藏在黑暗角落裡的動物。

霍加皮,又稱非洲鹿,脖子像長頸鹿,屁股和腿上的條紋像斑馬,這種只有半截條紋的奇特動物其實是長頸鹿的近親,應該是食草動物向長頸鹿進化過程中的產物。

霍加皮聽覺敏銳,行動快捷,膽子又小,所以一直都未被人們發現,也是目前世界上被人類發現最晚的一種大型陸地性動物。二十世紀初才被人們在非洲熱帶雨林裡發現,被列為世界十大神秘動物之一。

霍加皮和長頸鹿一樣,有非常長的藍色的舌頭,它可以用舌頭清潔眼睛,甚至掏耳朵。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霍加皮腳跟部位長有能夠分泌瀝青物質的腺體,可以為同類起到指路的作用,這在自然界是極其罕見的。

霍加皮全球只有3萬隻,可謂價值連城,整個亞洲只有東京動物園裡有這種動物。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植物

大家走進《神奇的非洲》,最容易受到視覺衝擊的就是那些生活在非洲的野生動物了,看似熟悉、實則真正瞭解的並不多。如果沒有講解員,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我們永遠都不會學到這些有趣的知識。

而一些隱藏在角落裡植物,也最容易被人們忽略。

比如在樹幹上結果的可可樹,果實味如麵包的麵包樹,被看作非洲的標誌的金合歡樹。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樹幹結果的可可樹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麵包樹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金合歡樹

重點說一說金合歡樹。金合歡樹的嫩葉是食草動物的美食,也是鳥類的棲息之地。

金合歡樹本身就很高,葉子偏偏長在高高的樹頂,是長頸鹿的最愛。

金合歡樹的最特別之處是倒掛在枝頭的數目眾多的鳥窩。

大多數鳥類都是一樹一個鳥窩,但在非洲卻有一種鳥類,喜歡在同一棵樹上造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鳥窩,這就是織布鳥。

昏暗的光線下,周圍也沒有指示牌,如果不是講解員告訴我們,我還以為樹上掛滿的全是果實呢!

織布鳥鳥窩口朝下,因為熱帶草原分旱季和雨季,雨量很多,口朝下是為了防雨。這種鳥窩一般會留兩三個口,一旦有蛇進來,有利於快速逃跑。

在自然博物館,遇見另一個非洲

北京自然博物館《神奇的非洲》令人歎為觀止,而這僅僅只是非洲的一小部分。

看標本、聽講解肯定沒有親臨非洲大草原那麼震撼,但是,至少可以彌補我們有關非洲知識的空缺。

真實的非洲到底什麼樣?這片狂野地帶究竟還有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我想,只有親自奔赴一場非洲奇幻之旅,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吧!

多樣的自然環境孕育了非洲大地豐富多彩的生命,如果去不了非洲,不妨先來自然博物館做做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