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項羽一直聽從范增的話,項羽會不會統一天下?為什麼?

寂照虛空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自從秦朝被推翻以後,項羽憑藉自身的強大實力,對天下進行了分封。所謂的分封,完全是參考范增的建議,然後項羽一個人說了算。這就引起了一些矛盾,那就是許多人對分封的結果不滿。其中以劉邦為典型代表,他心儀的封地至少是關中平原,而不是遙遠的巴蜀地區。等到項羽率領軍隊東歸以後,各路諸侯開始爆發戰爭,力求獲得更大的利益。由於劉邦在韓信的幫助下,實力快速增長,最後演變成了劉邦與項羽之間的雙雄對決。隨著項羽的落敗,劉邦統一了天下,成了最終的王者。

西楚霸王項羽失敗的原因很多,有性格上的缺陷,也有缺乏長遠的眼光。當然不聽從亞父范增的勸告,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因素。這裡有人就有疑問了,如果當年項羽一直聽從范增的話,會不會統一天下。對於這個假設,得從時間上以及項羽本身的想法來做分析。另外從項羽分封諸侯,就可以發現他壓根就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項羽想要的只是西楚霸王,而不是君臨天下的皇帝。

至於項羽聽從范增所言,有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對此稍微聊一下。

一: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聽從於范增所言,則可以統一天下。

就像曹操說劉備一樣,當今天下的英雄,就屬於我們二人。當時秦朝末年,最有英雄氣概的兩個人,只有項羽和劉邦。對於這一點范增特別清楚,只有除掉了劉邦,項羽不管是當皇帝,還是當西楚霸王,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因此在鴻門宴上,范增一直處心積慮地謀劃,試圖除掉劉邦。只要項羽按照范增的計劃執行,劉邦應該會死在鴻門宴上。這樣一來,事情就簡單了,從此項羽再也沒有合格的對手,只要願意,統一天下如同探囊取物。

二:如果項羽在鴻門宴結束以後,韓信沒有為劉邦所用之前,也可以統一天下。

即使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日後憑藉自身的軍事力量,再加上范增的謀略,打敗劉邦非常容易。這從劉邦反叛項羽後,與項羽的幾次戰鬥中,可以看出。當時若不是韓信積極相救,他應該早就被項羽幹掉了。可以這樣說,沒有韓信,光憑劉邦的那一幫手下,別想打敗項羽。還有隻要韓信願意,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也極有可能。因此項羽在韓信沒有被起用前,打敗劉邦簡直易如反掌。

三:如果項羽在劉邦任用韓信以後,才聽從范增的建議,那麼很難統一天下,頂多與劉邦實現長久的對峙。

有了韓信以後,毫不誇張地說,劉邦就有了打敗項羽的力量。雖然范增很聰明,能夠看清局勢變化,但他畢竟是謀臣,在兩軍對戰上,應該比韓信稍遜一籌。這樣一來,項羽與韓信對戰時,並不佔上風,相反有很大的可能被韓信擊敗。既然軍事行動上,項羽還稍弱於劉邦,那麼統一天下就不可能實現。不過范增的智謀,再加上項羽本人的勇武,劉邦若想徹底打敗他,也未必容易。因此極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項羽與劉邦誰也無法消滅對方,只能變成長期對峙。

總之,項羽若肯聽從於范增的良苦用心,不會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至於能不能統一天下,那麼就要按不同的時間段來論。說得直白一點,只要項羽在劉邦任用韓信之前,就願意聽范增的話,那麼統一天下不成問題。若是在劉邦任用韓信之後,項羽的最好結果是互相長期對峙。統一天下就不要想了,有韓信在,項羽很難打敗劉邦。


子正尋道


項籍殺了劉邦,劉邦手下退守漢中,分封無法進行,楚懷王趁機擺脫項籍的控制,宣佈項籍叛國,關中秦人反項,項籍退出關中據守河南,齊燕趙韓為了驅逐權臣發兵圍攻項籍,權臣為了立功裂土封王斬殺項籍於河南,後戰國時代來臨,只是沒有楚霸王。


長島男爵


如果假設成立的話,項羽必定是可以一統天下的,但他絕對不會是一個好的國君,他的帝國絕對會跟秦國一樣,二世而亡,我們分析一下:

范增是西楚霸王項羽的謀士,其智謀可以說不在張良之下,但是奈何項羽因為個人性格的原因所以屢次不聽范增的話,從而多次錯失良機,最終導致西楚滅亡,那麼假設項羽真的聽從范增的話,是不是就可以一統天下?我的答案是可以,請看分析

范增智謀不在他人之下

其實范增跟項羽一族是非親非故的,但是為何剛出場的范增就得到了項梁的認同呢?我們且看范增前半生的經歷。

關於范增的身世在史書上並無詳細記載,想必不會是什麼富貴人家,但是卻曾在黃歇門下做門客,黃歇是何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荀子也曾經是春申君門下門客,可見其門客的質量之高,而范增同為春申君門下門客證明自身確實異於常人。

從戰國到秦朝,范增就相當於是一塊“活化石”,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范增的種種經歷造就了他的不平凡,也正因為如此,初次見面就受到了項梁的禮待,並且在項梁死後讓他做項羽的亞父,沒有一定的真才實學能落得這樣的待遇嗎?所以說在計策上范增是並不弱於張良等人的。

鴻門宴後天下定

鴻門宴是范增力舉項羽殺掉劉邦而布的一個局,鴻門宴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陽謀,就算劉邦明知自己過去可能會死但卻又不得不去,不然就給了項羽攻打自己的把柄,而項羽因為念及舊情,再加上項伯從中干擾,最終此事不了了之,經過此次之後項羽再沒有如此好的機會。

而鴻門宴如果項羽聽范增的話,不管誰阻攔都要殺劉邦,那麼天下就是項羽的了,因為劉邦一死,漢軍定會群龍無首,並且沒有了劉邦從中協調,漢軍高層必先內亂,而雖然當時還有其他諸侯勢力,但是在風頭正盛的楚軍面前,還是如螳臂當車一般,而最終的結果就是項羽統一天下,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就如前面我所說,項羽如果真的統一了天下,那麼他這天下定會如秦國一般,不久就會滅亡,接著看:

制度是最大的難題

秦國滅亡的絕大部分原因是制度問題,因為秦國所採用的是郡縣制,引起了百姓的不滿,而項羽所採用的制度是分封制,何為分封制?就是將土地分給有功的大臣,讓他們管理,沒錯,周朝就是因為分封制而導致諸侯雄起,天下大亂。

為何確定項羽肯定實行分封制?因為項羽在佔領彭城自稱西楚霸王的時候就已經將全國劃分為十二個小國,然後一眾分給有功之臣和之前的諸侯,雖然目前來看項羽一家獨大,那麼之後呢?

而劉邦統一天下之後所採用的郡國並行制是肯定不會被項羽所採用的,為何?因為劉邦善於妥協,郡國並行其實就是帝王對諸侯和百姓的妥協,而項羽何等傲氣,就算一直聽范增的話,但是妥協是肯定不會的,天下是我一個人打下來的,憑什麼要向他們妥協?不妥協的後果可想而知。

范增歲數已高

范增確實智謀過人,但是別忘了范增可是經歷了從戰國到秦國滅亡的一個人,在遇見項梁的時候歲數就已經七十了,最後幫助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還有多少時日?沒有了范增協助的項羽,還能撐多久?

結語

當然,上面的都是假設,歷史沒有偶然只有必然,不過假設也是歷史最有趣的地方,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推算出不同的結局,讓學習歷史變得更加的有趣,這也是我喜歡歷史的原因之一。


文青聊史


秦朝末年至楚漢爭霸時期,有一個特別容易被忽視,但其又至關重要的人物。這個人就是項羽麾下的首席謀士范增。范增可以說是一個秦漢時期版的老年人就業典範。歷史上關於范增的記載實際上並不怎麼完整,范增在陳勝吳廣起義後,范增的一顆不安分的心也隨之開始躁動。要知道當時的范增已經是七十高齡的老人了。在秦漢時期,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少之又少。但在七十歲時期還有能力想要推翻秦朝,並且為之奮鬥的人,除了范增還真沒有其他人了。

范增最先投靠的就是楚國舊貴族項梁的起義軍。因為范增知道,雖然陳勝是第一個掀起反秦大旗,並且成為起義軍的領袖。但事實上陳勝的勢力沒有根基,完全就是浮萍野草一般。范增可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他十分清楚,一群草根和平民是不可能推翻秦朝。所以范增選擇了投奔項梁,果然在范增投靠項梁後,陳勝就已經被殺害了。

范增到了薛地和項梁匯合後,正好趕上項梁等人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發展,陷入困境當中的時期。此時的范增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對項梁等人分析道,六國滅亡,楚國是最冤的,而且我們需要借鑑陳勝失敗的經驗,不能只依靠百姓,更多的要利用六國舊貴族的影響力和勢力,從而擊敗秦朝。項梁也就是因為接受了范增的建議,所以項梁才從民間找到了楚國王室後裔熊心,並且擁立熊心為起義軍之主。果然之後,天下義軍皆尊項梁勢力為首,一時間項梁起義軍聲勢無兩。

項梁被章邯擊殺後,起義軍聲勢頓挫,范增也隨即繼續效忠了項氏一族的項羽為主。並且輔助項羽徹底傀儡了楚懷王熊心,掌控了大部分軍權,成為了勢力最強的義軍。並且擊敗了章邯這個秦朝最後的名將和有生力量。可以說秦朝就是項羽一手擊敗的。而在項羽擊敗秦朝過程中,范增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初步擊潰秦朝後,范增就建議項羽殺死劉邦,並且認為劉邦是一個梟雄,不殺的話日後必成大患。但當時項羽狂傲自大,根本看不起劉邦,所以並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而在鴻門宴上,項羽對項伯破壞范增刺殺劉邦的新活動也不加以制止。這就導致項羽喪失了除掉劉邦的最佳時機。

楚漢爭霸開始後,雖然項羽一度處於劣勢,但很快項羽就扳回了劣勢,並且開始採取了主動措施。在滎陽之戰中,本身項羽和范增如何君臣之間緊密配合。那麼劉邦在滎陽也難逃一死。但劉邦知道項羽為人自大多疑。所以劉邦採取了謀士陳平的離間計,使得項羽和范增之間出現了隔閡,項羽也不問青紅皂白直接剝奪了范增的軍權。范增無故被懷疑後,一氣之下告老還鄉,結果半道上因病而亡。范增一死也就意味著項羽的滅亡已經不遠了。畢竟論鬥智方面,項羽實在是不堪一擊。如果項羽能完全信任范增,君臣之間默契配合,劉邦早就被擊敗了,而項羽還真就有可能登上皇位,建立自己的國家。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我的觀點是不會。原因有三:

1.智囊團對比;范增固然很厲害,但是項羽身邊的謀士也就範增一人,而劉邦身邊有張良、酈食其、陳平、隨何等等,所以劉邦能出謀劃策的智囊團比項羽多很多,這一方面劉邦勝。

2.軍事人才對比;不管怎麼樣,你不得不承認,項羽跟能打,但項羽手下能打的卻沒有幾個,龍且、季布、鍾離昧,英布。英布最後還跟了劉邦。而劉邦手下,首當其衝韓信,其次樊噲、盧綰、周勃、灌嬰,彭越等。特別這個彭越,游擊戰的始祖。所以軍事人才方面,劉邦勝。

3.性格對比;這個很簡單,劉邦可以賞罰分明,而項羽卻賞罰不公,劉邦知人善任,項羽卻不能。

天下人可以唯我所用,這是項羽萬萬不及劉邦的。

但是誰也不能抹殺項羽的能力!真的能打!誰也不服就是幹!


白菜歷史小屋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楚霸王項羽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空有一身軍事才能卻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鴻門宴上項羽本可以對劉邦斬草除根,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項羽並沒有殺掉劉邦,從而給了劉邦翻盤的機會。很多人都會想,如果項羽一直聽從范增之言,項羽能不能一統天下?



我認為答案是不能,為什麼呢?項羽是千古難遇的軍事奇才,但卻不是帝王之才。就算項羽有范增的幫助,就算他對項羽言聽計從,也難以挽回敗局。因為他的性格、他的格局、以及人心向背,都決定了他不可挽回的敗局。

一、性格決定命運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楚霸王的性格就對他的命運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 首先,項羽猜忌心重


鍾離眛是項羽身邊最能打的將領,是項王五大戰將之一,鍾離眛給劉邦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由於劉邦非常忌憚鍾離眛,所以劉邦命陳平買通項羽身邊的人,讓他每天說鍾離眛壞話。開始的時候,項羽只是有一點懷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越發感覺鍾離眛有反叛之嫌。但鍾離眛對項羽忠心耿耿,誓死不願意離開項羽,但是項羽卻認為鍾離眛居心叵測。項羽越發地疏遠鍾離眛,使得他最能打的將領得不到重用。

  • 其二,項羽極度自負

項羽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他小的時候,他的叔父項梁讓他讀書,他不願意讀,讓他學劍他也不願意學。他說:“學讀書只能記住幾個人的名字,學劍只能和一個人作戰,要學就學萬人敵。”於是叔父項梁教他兵法,起初他還挺樂意,但是沒過多久他又不學了。因此,一個自負而又不願意腳踏實地的人。項梁都不能讓他好好學習,那麼范增又能讓他做什麼呢?

  • 其三,項羽特立獨行


項羽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的身上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他這個人不願意被別人左右,做事情就要做出個與眾不同。鴻門宴上,范增一次次的暗示他,讓他抓住機會幹掉劉邦,但是他就是不聽,因為他不願意被范增左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身上有一種異於常人的叛逆,這種叛逆驅使著他一步步陷入深淵。

項羽這三個非常明顯的性格缺點,導致了他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如此性格的項羽,即使有范增的鼎力相助,又能有幾分勝算呢?

二、格局決定結局

格局決定結局,這一點在項羽身上就能體現。項羽胸中的格局,僅僅是一箇舊時代所留下的印痕,裂土封侯,雄霸一方才是他的夢想。

  • 首先,項羽的眼界只停留在裂土封侯的年代


秦漢時代,集權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潮流,但是項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項羽取得關中之後,首先做的就是裂土封侯,將秦始皇統一起來的國度重新倒回戰國時期。他的眼界只停留在裂土封侯的周天子時代,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 其二,項羽的志向只是西楚霸王

項羽從未想過做皇帝,火燒秦王宮,燒燬秦始皇陵,他將秦始皇創立的皇帝制度擊個粉碎。在取得關中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圓了他一個做楚王的夢想。他的志向只是做一個西楚霸王,然後裂土封侯,他也不曾想過一統天下,他之前一箇舊時代留下的刻痕而已。

  • 其三,戰無不勝,卻沒有大局意識


楚漢戰爭時期,項羽雖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卻是瞻前顧後,顧首不顧尾。劉邦被封漢中之後,他終日想的是還定三秦,而項羽想的卻是衣錦還鄉。劉邦趁項羽攻打齊地田榮叛亂的機會,一舉直搗項羽老巢。回過神來的項羽,只能回援彭城,從中就可以看出,項羽雖然戰無不勝,但是卻沒有大局意識。他只不過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寄主罷了。

三、得人心者得天下

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深得人心,即使屢敗屢戰,也能獲得萬民擁戴。劉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劉邦一舉滅秦,攻入咸陽,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深得百姓之心。那麼,項羽的不得人心呢?

  • 首先,項羽不得民心


這裡有一個農夫與項羽的故事,劉邦用韓信四面楚歌將項羽團團圍住。項羽在十面埋伏之中力戰,最後突破重圍。項羽本可以逃之夭夭,但是項羽的命運卻因為一個農夫而發生改變。項羽突破重圍之後,在一農田之中迷了路,項羽向一個農夫問路,農夫看了幾眼項羽便隨手一指。項羽按著農夫指的路前進,卻陷入一片沼澤地之中。最後,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另外,項羽屠城也是項羽失去民心的重要原因,無論是反秦還是平齊中,項羽所到之處經常會發生屠城的慘劇。

農夫為何將項羽引入絕地之中?那就是因為項羽不得人心,項羽一身楚軍鎧甲,想必農夫早已看破項羽的身份。因為這麼多年來,天下百姓飽受其害,所以農夫對項羽早已憎恨有加,於是故意將他引入歧途。

  • 其二,項羽不得軍心


楚霸王項羽在擊潰章邯軍團之後,20萬秦軍精銳之師何去何從呢?項羽把心一橫,無論老少,盡坑之!於是,20萬生龍活虎的秦國降軍便慘遭項羽屠戮,項羽所為與人屠白起有何不同呢?殺降之事,給項羽帳下士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項羽殘忍的手段逐漸失去軍心。

  • 其三,項羽不得臣子之心

韓信早年曾經投奔項羽,他在項羽門下只做了執戟郎中,韓信多次向項羽提出自己的意見,但是都不被採納。韓信在項羽門下逐漸心灰意冷,轉而投奔劉邦,最終韓信四面楚歌逼的項羽垓下自刎。除了韓信,劉邦的謀臣陳平早年也在項羽門下,項羽不得臣子之心,因此痛失人才,落得個身首異處。


項羽進入關中之後,裂土封侯,自封為西楚霸王。但是項羽的分封卻及其不公,比如功高至偉劉邦只被封為漢王,而秦朝幾名降將卻能獲封三秦之地。根據楚懷王的約定,先去關中者為關中王,但是劉邦破關之後卻只獲得了漢王,這種不公引起了劉邦的極大不滿。

項羽將秦朝降將章邯與董翳同時被封到了關中,而董翳是章邯的部下並沒有特別大的功勞,項羽此舉不僅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還間接導致了秦地的叛亂。因此,項羽不得臣子之心。

人心向背歷來都是戰爭勝敗的關鍵,人心齊泰山移,劉邦通過自身出色的領導力,將屠戶販夫之輩都能擰成一股繩,而項羽則是眾叛親離。就算項羽對亞父范增言聽計從,也是孤木難支。

總結:

西楚霸王被歷代文人所歌頌,他的悲劇也引發了人們無數遐想:“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份遐想成為楚霸王項羽悲劇背後的浪漫。我認為,即使項羽一直聽從亞父范增的話,他也不能一統江山。

一方面,性格決定命運,西楚霸王的性格導致他眾叛親離的下場。另一方面,格局決定結局,項羽的理想只是一個西楚霸王、只是一個封侯拜相的夢想。他的格局,使他一直沉浸在舊時代的美夢中。另外,得人心者得天下,項羽不僅失掉民心,而且失掉軍心,更失去了諸侯臣子的事主之心。因此,哪怕項羽聽取范增之言,在鴻門宴中殺掉了劉邦,項羽也不可能一統天下。並非天亡項羽,乃霸王自亡,一代戰神,湮滅在《霸王別姬》的慷慨悲歌之中。


聖恭安


若是項羽一直聽范增的建議,出計必行,鴻門宴時殺掉劉邦一干人等,到最後一定能統一天下的。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項羽出生在楚國貴族大家,行事作風光明磊落,不像痞子劉邦那麼卑鄙無恥,讓人厭惡。磊落的人沒有太好的結局,實在讓人惋惜的。就連當下,那些個首鼠兩端的牆頭草,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們都混的不錯,社會風氣變了,正直無私反而不會獲得應有的尊重,但請記住一點:烏雲是遮不住太陽的,晴天遲早會來到。下面介紹下項羽的平生。\r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城之戰大敗漢軍。但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之後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心懷家園


如果項羽一直聽從范增的話,項羽一定能統一天下,當上皇帝。

范增是項羽手下頂尖級的戰略家,在戰略謀劃,知人善任方面,別人根本比不上,在陳勝吳廣犧牲以後,在項梁被殺之後,項羽領導的起義軍是各支義軍中最強大的,如果完全遵循范增的戰略,項羽不僅能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而且在鴻門宴上會順利殺掉劉邦。由於項羽在軍事上的威懾,殺害劉邦在政治上的消極影響會降到最低限度,通過和平奪權和無力討伐,各支義軍最後聽命於項羽,實現天下統一。


谷老師


如果項羽能夠聽范增的話,他應該是會統一天下的。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那個時代背景下,項羽打完鉅鹿之戰後,幾乎可以說天下無敵了,所有諸侯作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可以知道,當時的背景下根本沒有人可以與之抗衡,而最後項羽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他自己的錯誤決定而造成的,而且,這些錯誤決定,范增事實上都是事先規勸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哪些錯誤決定:

第一:首先是韓信,韓信是在楚軍出道的,而且參加過著名的破釜沉舟之戰的,他在楚軍一開始是伙頭軍,後來自薦失敗,項羽覺得這個人有才華卻不用,他的剛愎自用顯而易見,而當時,范增積極勸說,要麼重用,要麼殺掉,而楚霸王卻是心高氣傲,覺得一個胯下之辱的男人根本不可能對他有什麼威脅,事實證明,大錯特錯,如果他真的聽了范增的建議,後面的垓下之圍根本不可能出現了。

第二:當項羽將劉邦趕到蜀中後,定都咸陽,後心一句民謠“富貴不還家,如錦衣夜行”,草率決定遷都彭城,也是大錯特錯,彭城無天險可據,易攻難守,而不可一世的項羽覺得根本沒人可以威脅到他,即使範亞父如何規勸,他仍執意為之,給劉邦一個非常大的空隙,也給自己一個非常被動的戰略地位。

第三:最最可惜當屬的鴻門宴了,當時項羽范增事實上是商量好要殺死劉邦的,而最後還是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范增使盡渾身解數,摔玉,項莊舞劍等等,最後還是讓劉邦逃脫了。

我簡單說了三點,假設項羽能夠聽其中之一,我相信,後面的結果也不會是烏江自刎,歷史已經過往了,項羽是一個戰神,卻不是一個出色政治家,他的剛愎自用,心高氣傲害死了他!





歡樂說史


如果當年項羽一直聽從范增的話,項羽可能會一統天下,但是絕不會長久。

從范增在的時候,項羽打仗屢戰屢勝,范增死後,項羽屢戰屢敗可以看出,范增的才智謀略非常出色,不亞於劉邦一方的張良,鴻門宴其實就是范增和張良在鬥智。那時,范增已經看出劉邦是項羽奪天下的最大威脅,就想讓項羽殺了劉邦,多次跟項羽說要殺了劉邦。如果當時項羽聽從范增的,鴻門宴上把劉邦殺了,加上田橫有田橫、李耳等其他諸侯當時實力並不大,而宋義出於家族利益考慮就算不滿項羽做法,但是也不會立刻動他,項羽還有時間準備的,先滅掉劉邦,少了一個後顧之憂,後面會省去許多麻煩。並且當時范增是項羽跟前僅有的軍事顧問了,他的很多考慮是很適合當時的軍事決策的。因此項羽若果當年聽從範曾的話,在鴻門宴上把劉邦殺掉,離一統天下不遠矣。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從人物上說,項羽在軍事上雖然勇猛,但是在政治上卻很低能。性格剛愎自用,恃才傲物,又不會用人的做派導致韓信在其賬下三年都得不到其一點重用,而范增方面,范增是一個保王黨,擁護的是楚國的王族,代表的是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一開始他要的不過是恢復楚國的體制罷了,在這條紅線問題上,楚懷王也好,項羽也罷,只要是能恢復楚國霸權和楚國貴族體制的,他都擁護。在性格上不留餘地的說話方式,絲毫不給項羽面子的做派,早已讓項羽心生不滿,而陳平的反攻不過是兩者失和一條導火線,范增最終都會離開項羽。

剛才也說了,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只適合當兵,不適合做帝王,他殺子嬰、火燒咸陽、烹進言之士,在後秘殺義帝,早已樹敵太多。哪怕他最終在楚漢爭霸中取得勝利,但政治上的低下、治國才能的欠缺。最終都會導致他王朝必將是一個早衰的王朝。就算有范增的幫助,但是范增已老,病體纏身,加上范增是保王黨,他本身的固有的舊有體制思想,而早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而分封十八路諸侯這種抱殘守缺的方式必將導致亂世,哪怕項羽就算一統天下,但必將早衰。


其實,歷史沒有假設,說白了,西楚霸王所特有的階級侷限性早已不適合時代的發展,因此他的失敗早已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