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多維職場素質的認知

之前看到蔡康永的一個故事,有個學生和他吐槽:“感覺考試好難呀,好想馬上工作”。

蔡康永說:現在你是學生,覺得幾個月一次的考試很難,但是工作之後每天都是考試,沒有老師教你,沒有掛科補卡,你需要每天自學,並且獨自承受“掛科”的後果。

小時候,父母經常說,好好學習,以後找個好工作。好像只要好好學習了,以後一定有個好工作在等著自己。

直到自己在職場磕磕碰碰多年,我們才發現,學生時代的考試是單一維度的,而工作考核卻是多維度的。

為了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我們必須多角度地認知自己的能力範圍、層級,才能夠有的放矢地提高特定技能。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什麼是職場素質。

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徵,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並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徵。

可以這麼說素質就是帶來高績效的個人特質的總和。這些特質會讓老闆一看到,就倍感喜歡。

美國學者R.博雅特茲對麥克利蘭提出的素質理論進行了深入和廣泛的研究後提出了素質洋蔥模型。


關於多維職場素質的認知


從評價和衡量的難易程度區分,我們可以將模型一分為二。

其中,難以評價和衡量的是動機與自我形象,易於培養及評價的是知識與技能。

動機是推動個體為達到目標而採取行動的內驅力,個性是個體對外部環境及各種信息等的反應方式、傾向與特性。

自我形象是指個體對其自身的看法與評價。

知識是個體在某一特定領域所擁有的事實型與經驗型信息,技能則是個體結構化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

那麼對素質模型有了瞭解後,我們如何根據這個模型找到素質提升的方法與路徑呢?

四步走,搞定自我的素質提升。

第一步,通過身邊人的評價和溝通中,找出自己的真實水平;

第二步,找到榜樣。傑出表現者與一般表現者在一個團體中會同時存在,不要找錯了對標的人。

第三步,觀察榜樣,做好數據統計與分析。

第四步,分析數據背後的邏輯,大膽假設,並驗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