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他兒子的肉;但走狗烹,良弓藏


魏文侯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他兒子的肉;但走狗烹,良弓藏


人在世間,要想成就一番事業,確實需要在人情上面做一些犧牲,也就是說要有點不近人情,不顧面子,這樣才能掃開障礙,排除一些顧慮,從而達到目標。很多能成大事的人,多少有這樣的特點。然而,不近人情,不是說不要人性;為事業成功提供方便,不是說要為事業成功不擇手段。在事業成功的路上,人性不能缺失,而不缺失的具體表現就是不能為了成功而不顧人情。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範疇內,如果對一個人下了“無情無義”這樣的判斷,那麼,此人基本上就被視為人渣,事業再成功,也會被史學家的一支筆批得體無完膚。


春秋時期有一箇中山國,中山國是春秋時期,由北方白狄的分部“鮮虞人”所創建的國家,在今天山西太行山東麓一帶,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因城中有山,所以稱之中山國。就在三家分晉之後,在“顧”建立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然而武公死後,年輕的中山桓公即位,不恤國政,殘害百姓。此時魏文侯苦於無智勇雙全的大將。謀士翟璜認為樂羊文武雙全,可當此任。可是有人指出樂羊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領有公職,他帶兵出戰,必不能盡力。

魏文侯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他兒子的肉;但走狗烹,良弓藏

翟璜反駁道:“樂羊是個很有見識的人。當時樂舒曾奉中山國君的命令,請樂羊去做官,他不但不去,反而勸兒子離開中山國,以免與暴君姬窟一起滅亡。如此深明大義,讓他領兵征討,定能成功!”魏文侯點頭同意。下一個問題:中山國與魏國並不接壤,無法飛象過河。魏文侯希望趙國能“借路”。趙烈侯趙籍想拒絕要求,大臣趙利勸說:“魏國攻打中山國,如果不能獲勝,必定消耗重大使國力衰弱。如果消滅了中山,因為我國位居中間,魏國也無法長久保留中山的土地啊。”聽了這番漁翁獲利的分析,趙烈侯答應了。其實,樂羊是主動請纓攻打中山國。翟璜深知他是將才,雖然他的兒子翟靖死於樂舒的手中(樂舒就是樂羊在中山國為將的兒子,但是翟璜權衡再三之下,還是向文侯舉薦他說:“大王想謀取中山的話,臣推薦樂羊。”


魏文侯找來樂羊問道:“我打算派你去征討中山國,可是你的兒子在那邊,怎麼辦?”樂羊:“大丈夫為國立功,哪能因父子私情不顧公事,我如滅不了中山國,願受處置!”魏文侯拜樂羊為主將,領兵五萬攻打中山國。三年戰役,樂羊也率軍包圍中山國都“顧”多時,中山框公眼看抵擋不住,中山大夫公孫焦建議姬窟派樂舒去要求樂羊退兵,樂舒堅辭,但不敵姬窟追逼,只好下了城樓與父親相見。樂羊開口斥責:“貪圖富貴,不知進退,回去告訴你的國君投降,我們還有見面的日子,要不然我把你殺了。”樂舒回答:“決定權在國君,我無權做主,懇請父親暫停攻城,讓我們商量。”樂羊同意個月停戰。中山桓公以為這招有效,繼續拖延。如此拖了四個月,樂羊手下以為樂羊心軟,都急了,樂羊說我們為了中山國君魚肉百姓,才來征討,要是我們的性子太急了,人們或許說我們兇暴,我答應他們多次,他們多次失信,我可不是為了保全父子之情,而是要收服中山國的民心。樂羊開啟攻城。


中山桓公捉來樂舒,五花大綁,吊在城門口上,要樂羊退兵方才放人。樂舒大喊父親救命,樂羊也大喊:“你身為大臣,不能勸國君改邪歸正,不能投降,又不能禦敵,還像吃奶的孩子哭哭啼啼。”樂羊不為親情所動,甚至自己拉弓打算射死樂舒。公孫焦派人把樂舒拉進城,姬窟最終殺了他,公孫焦還出了餿主意,把樂舒烹成肉羹,送了一碗給樂羊,希望樂羊傷心得無法攻打中山國。結果樂羊接過杯子,坐在帳內地上就把肉羹吃了。中山國被滅了,當年是文侯十九年,公元前四零六年樂羊吃肉羹這事傳回魏國,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他兒子的肉。”睹師贊說:“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連自己兒子的肉都能吃了,還有誰的肉不吃呢?他此舉是表示自己心裡很強大,隨便你中山國怎麼著,我都打定你了。但樂羊的表現實在太過了,為了表示你的戰鬥決心,鎮定一點,不表示哀傷,以免動搖軍心,也就夠了,何必來一碗呢?


睹師贊名字甚怪,因說了這句話在歷史留名,也讓歷史多了省思。“樂羊食子”大多受後人讚樂羊回來了,大將樂羊帶兵征討中山國,大勝而歸。立了大功的他得意洋洋。


魏文侯親自到城外迎接,並在接風宴上送給他一個盒子。樂羊想,不過幾塊金子嘛,還這麼神神秘秘! 回家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封一封的信件。再打開信件看,媽呀,嚇出一身汗來。都是皇親國戚、文武大臣攻擊他、指責他的。有的說他可能通敵,有的說他要謀反,有的說他睡覺打呼嚕影響鄰居休息,不一而足。樂羊深受感動,對其他人說:“要不是國君這樣堅定不移地信任我,支持我,我怎能安心在外面打仗!”

但自此以後,樂羊如何與那些告狀者相處?他是否對告狀者心存芥蒂?報復沒有?史書上並無下文。不過,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一見對方,自然想起密函上罵自己的話,心裡總會不舒服。魏文侯作為君主,應該料到這種結果,他義無反顧地把盒子交給樂羊,誠然達到了向樂羊買好的目的,同時卻也把告狀者出賣了。你不能說告狀者都是小人,若君王堅決反對告密、告狀,哪個臣子敢違抗?他們一定是得到了默許和鼓勵(明清時,很多大臣被授予專折密奏的權力,可隨時單線向皇帝告狀),或許真是為君王利益考慮亦未可知,最後竟被君王出賣,讓其情何以堪?


果然,魏文侯為這事就懷疑上樂羊了,覺得這人不近人情,將來不會忠心,“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為了成功不近人情的人,會讓周邊的人覺得害怕,也會失去社會對他的信任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