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趙卿墓是迄今為止東周時期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墓葬。1988年3月山西考古研究所在距太原市區約15公里的金勝村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最大的收穫是編號為251號的晉卿趙氏大墓及車馬坑。大墓的發掘被國家列為198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次發掘的器物總共有3421件,其中青銅器1402件,還有110多件精美的玉器,還有大型車馬坑,另有石磬、玉器、金器、陶器、木器、骨角器、瑪瑙、水晶串珠、玻璃串珠、綠松石串珠、蚌器、海貝等。僅銅鼎就有28件,其中有一套牢鼎七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是僅次於周天子的諸侯等級的標誌,表明墓主人生前顯赫的地位。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這樣一座大墓,墓主人身份很難確定。識別墓主身份最有力的器物是一件銅戈,刻有銘文5字,而所有的器物上只發現了這五個字。1990年,考古發掘隊隊長陶正剛為中國古文字研討會提交的論文《趙簡子戈考釋》釋讀為“趙孟之御戈”,認定此戈為趙簡子之物。然而很多人是不贊同此觀點的,其中陳秉新《讀金文札記二則》(《東南學術》2000年第5期)認為,前述銅戈銘文第二字不應讀為“萌”(盟、孟),而應讀為“省”,“當是趙簡子之子趙襄子無恤之名”,“省,察也”,“恤”義為“體恤”,“省察”與“體恤”義相因。趙省字無恤,符合“三曰連類”之例,墓主非“趙襄子無恤莫屬”。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這個墓的主人是趙簡子還是趙襄子,用“用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原則,是定不下來的,所以只能將其命名為趙卿墓。根據當時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進行一些推測。筆者認為這是趙襄子之墓,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晉陽之戰,打了三年,如若為趙簡子墓,極有可能已被毀壞。公元前455年,晉正卿知伯以給晉君獻邑為名,要求各家都給晉君獻萬戶之城。知伯率先將知氏一個萬戶城邑獻給晉君,韓康子、魏桓子也迫於知氏的強大,各向晉君獻出一萬戶之邑。趙襄子認為與知氏決裂的時機已到,拒絕獻城。知伯便以晉國正卿的身份,聯合韓、魏兩家之軍攻趙。趙襄子從耿(今山西河津南)地將趙國南方主力撤出,率大軍退守晉陽。晉陽城牆堅固,武器充足,糧草也儲備了不少。知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猛烈攻勢,希望一舉拿下晉陽。趙軍準備充分,與聯軍激戰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知伯見強攻無效,便水攻晉陽,決開汾水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牆僅不及"三版"(六尺),但仍不能拿下晉陽,雙方僵持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公元前453年,城內糧食短缺,人們懸釜析骨而炊,開始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士兵身體狀況也越來越不好,軍心開始動搖,投降、外逃的想法開始滋生,晉陽已經十分危險。趙襄子在此危機之時,派丞相張孟談偷偷出城去見韓康子、魏桓子,說服他們倒戈。韓、魏兩位家主明白趙氏滅亡之後,下一個可能就是他們之一,雙方約定好時間之後,韓、魏軍隊殺死守河堤的知氏軍隊,決堤放水反灌知軍,知氏軍隊大亂。韓、魏軍隊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率趙軍從正面出城反擊,擒獲知伯。趙襄子對知伯多年所積攢的仇恨終於爆發,將知伯的頭顱剝皮上漆,當飲酒之器。韓趙魏三家聯手盡殺知氏族人,瓜分知氏封地。如此慘烈的戰爭,新葬只有二十多年的趙簡子墓能夠保存下來的可能性不大。更何況當時用的是水淹的打法,而古代墓葬又多在城外。

第二、趙簡子之時,還不敢用諸侯級別下葬。無論是在當時的六卿之時,還是在後來的四卿之時,趙氏都是最弱的。所以趙氏才經歷了兩場危機。公元前497年,邯鄲叛趙,與範氏和中行氏進攻趙氏大宗。而趙簡子早就預料到了這場危機,於是退守到了新建好的堅固的晉陽城中。後來,趙簡子聯合知氏、韓氏、魏氏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並分了二卿之地。但分地最多的應該是知氏,因為知躒是當時晉國的執政者,而趙氏在六卿當中應該是最弱的,這就是為什麼範氏和中行氏要首選趙氏為消滅對象。最弱的趙氏,在聯合知、韓、魏滅掉範和中行氏之後,在分贓上明顯是不佔主導地位的。公元前455年,知氏為什麼聯合韓、魏進攻趙氏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趙氏在四家中是最弱的。而韓魏也不如知氏強大,所以韓魏採用了聯弱打強的方針。最終比較弱的韓趙魏聯合起來擊敗了非常強大的知氏。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六卿時趙氏南方領地明顯處於包圍之中

趙簡子於公元前476年去世,他去世之後,知伯為晉國正卿。晉國國君雖弱,但還不至於當時趙簡子就敢於用諸侯級別下葬,更何況當時還有一個在他之上的知伯,趙氏是很怕知氏的。知伯是努力的要維護晉君地位的人,知氏被滅的下一年,公元前452年,晉出公被韓、趙、魏三家驅逐,此時的晉國正卿有可能即是趙襄子。趙襄子於公元前425年去世,之後的晉國正卿有可能是魏文侯。這也是為什麼魏文侯在史書上的記載,在公元前424年之後一下多起來的原因。總之,知伯被滅之後,趙襄子地位上升,晉君進一步衰弱,在這樣的背景下,趙襄子才敢用諸侯的級別下葬自己。可以說趙襄子是第一個敢用諸侯級別下葬的晉卿。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趙氏依託晉陽對抗知氏

第三、在整個墓地只發現了這一座諸侯級別的大墓。趙簡子的主要活動區域不在晉陽,都城也不在晉陽,應該在耿或是後來的邯鄲,晉陽還處在營建當中,所以他才會讓趙襄子在危難之時走保晉陽。趙襄子能以庶子身份繼位,來源於趙簡子對眾子的一場考驗,趙襄子能以出色的眼光看出趙國要渡過危機、要發展必須滅代,這與趙簡子的戰略眼光是一致的。在晉國諸卿的爭奪中,趙氏處於不利地位,因為趙氏的地盤並不大,處於晉南的初封地耿被其他幾家包圍。處於河北南部的邯鄲封地北被中山國擠壓,南被中行氏和知氏擠壓,中行氏和知氏被滅之後是被魏氏擠壓,這一點從鄴地為魏氏之地可以看出來。所以一旦發生諸卿之間的火拼,趙氏最好的退守地是晉陽,如若滅代,晉陽有了廣大的後方,足以支撐危局。這從公元前497年和公元前455年的兩場戰爭中能看出來。公元前425年,趙襄子去世,公元前424年,趙獻子將趙國都城遷到中牟,這應該是為了向南方發展,因為北方已暫時無發展可能。只有趙襄子一人都於晉陽的可能性非常大。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趙卿墓有可能為趙襄子墓的幾點原因

趙氏遷都中牟是為了向南方發展

第四點、《晉書·石季龍載記》有明確的記載:“邯鄲城西石子岡上有趙簡子墓,至是季龍令發之。”趙簡子對於趙氏最大的貢獻是邯鄲,邯鄲趙氏有自己的發展脈絡。趙穿、趙旃、趙勝、趙午、趙稷。而趙簡子那一支趙氏大宗是從趙盾來的,趙盾、趙朔、趙武、趙成、趙鞅。值得注意的是,下宮之難後,趙旃反升為新軍將,這一支並沒有受影響。趙氏之分裂就此開始。公元前497年開始的趙氏內亂,表面上是因為邯鄲趙午不願歸還趙簡子五百戶人家,實際上是表明邯鄲趙氏不受趙氏大宗的控制,而趙簡子通過戰爭,重新控制了邯鄲,使分裂近百年趙氏重歸於統一。邯鄲重歸趙氏大宗控制後,趙氏宗主很有可能有一段時間是要坐鎮這個東方重鎮的,並且這也符合趙簡子時趙氏與其他幾家爭奪地盤的需要,後來邯鄲發展為趙氏都城。所以趙簡子葬於邯鄲是可能的。

當然,趙卿墓的主人到底是誰,如若沒有新的考古發現,可能永遠無法確定。但這一墓葬的發現,最起碼為晉陽曾為趙國都城提供了鐵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