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赵卿墓是迄今为止东周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墓葬。1988年3月山西考古研究所在距太原市区约15公里的金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最大的收获是编号为251号的晋卿赵氏大墓及车马坑。大墓的发掘被国家列为198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这次发掘的器物总共有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还有110多件精美的玉器,还有大型车马坑,另有石磬、玉器、金器、陶器、木器、骨角器、玛瑙、水晶串珠、玻璃串珠、绿松石串珠、蚌器、海贝等。仅铜鼎就有28件,其中有一套牢鼎七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是仅次于周天子的诸侯等级的标志,表明墓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这样一座大墓,墓主人身份很难确定。识别墓主身份最有力的器物是一件铜戈,刻有铭文5字,而所有的器物上只发现了这五个字。1990年,考古发掘队队长陶正刚为中国古文字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赵简子戈考释》释读为“赵孟之御戈”,认定此戈为赵简子之物。然而很多人是不赞同此观点的,其中陈秉新《读金文札记二则》(《东南学术》2000年第5期)认为,前述铜戈铭文第二字不应读为“萌”(盟、孟),而应读为“省”,“当是赵简子之子赵襄子无恤之名”,“省,察也”,“恤”义为“体恤”,“省察”与“体恤”义相因。赵省字无恤,符合“三曰连类”之例,墓主非“赵襄子无恤莫属”。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这个墓的主人是赵简子还是赵襄子,用“用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原则,是定不下来的,所以只能将其命名为赵卿墓。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推测。笔者认为这是赵襄子之墓,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晋阳之战,打了三年,如若为赵简子墓,极有可能已被毁坏。公元前455年,晋正卿知伯以给晋君献邑为名,要求各家都给晋君献万户之城。知伯率先将知氏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君,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知氏的强大,各向晋君献出一万户之邑。赵襄子认为与知氏决裂的时机已到,拒绝献城。知伯便以晋国正卿的身份,联合韩、魏两家之军攻赵。赵襄子从耿(今山西河津南)地将赵国南方主力撤出,率大军退守晋阳。晋阳城墙坚固,武器充足,粮草也储备了不少。知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猛烈攻势,希望一举拿下晋阳。赵军准备充分,与联军激战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知伯见强攻无效,便水攻晋阳,决开汾水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墙仅不及"三版"(六尺),但仍不能拿下晋阳,双方僵持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公元前453年,城内粮食短缺,人们悬釜析骨而炊,开始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士兵身体状况也越来越不好,军心开始动摇,投降、外逃的想法开始滋生,晋阳已经十分危险。赵襄子在此危机之时,派丞相张孟谈偷偷出城去见韩康子、魏桓子,说服他们倒戈。韩、魏两位家主明白赵氏灭亡之后,下一个可能就是他们之一,双方约定好时间之后,韩、魏军队杀死守河堤的知氏军队,决堤放水反灌知军,知氏军队大乱。韩、魏军队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率赵军从正面出城反击,擒获知伯。赵襄子对知伯多年所积攒的仇恨终于爆发,将知伯的头颅剥皮上漆,当饮酒之器。韩赵魏三家联手尽杀知氏族人,瓜分知氏封地。如此惨烈的战争,新葬只有二十多年的赵简子墓能够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当时用的是水淹的打法,而古代墓葬又多在城外。

第二、赵简子之时,还不敢用诸侯级别下葬。无论是在当时的六卿之时,还是在后来的四卿之时,赵氏都是最弱的。所以赵氏才经历了两场危机。公元前497年,邯郸叛赵,与范氏和中行氏进攻赵氏大宗。而赵简子早就预料到了这场危机,于是退守到了新建好的坚固的晋阳城中。后来,赵简子联合知氏、韩氏、魏氏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并分了二卿之地。但分地最多的应该是知氏,因为知跞是当时晋国的执政者,而赵氏在六卿当中应该是最弱的,这就是为什么范氏和中行氏要首选赵氏为消灭对象。最弱的赵氏,在联合知、韩、魏灭掉范和中行氏之后,在分赃上明显是不占主导地位的。公元前455年,知氏为什么联合韩、魏进攻赵氏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赵氏在四家中是最弱的。而韩魏也不如知氏强大,所以韩魏采用了联弱打强的方针。最终比较弱的韩赵魏联合起来击败了非常强大的知氏。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六卿时赵氏南方领地明显处于包围之中

赵简子于公元前476年去世,他去世之后,知伯为晋国正卿。晋国国君虽弱,但还不至于当时赵简子就敢于用诸侯级别下葬,更何况当时还有一个在他之上的知伯,赵氏是很怕知氏的。知伯是努力的要维护晋君地位的人,知氏被灭的下一年,公元前452年,晋出公被韩、赵、魏三家驱逐,此时的晋国正卿有可能即是赵襄子。赵襄子于公元前425年去世,之后的晋国正卿有可能是魏文侯。这也是为什么魏文侯在史书上的记载,在公元前424年之后一下多起来的原因。总之,知伯被灭之后,赵襄子地位上升,晋君进一步衰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赵襄子才敢用诸侯的级别下葬自己。可以说赵襄子是第一个敢用诸侯级别下葬的晋卿。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赵氏依托晋阳对抗知氏

第三、在整个墓地只发现了这一座诸侯级别的大墓。赵简子的主要活动区域不在晋阳,都城也不在晋阳,应该在耿或是后来的邯郸,晋阳还处在营建当中,所以他才会让赵襄子在危难之时走保晋阳。赵襄子能以庶子身份继位,来源于赵简子对众子的一场考验,赵襄子能以出色的眼光看出赵国要渡过危机、要发展必须灭代,这与赵简子的战略眼光是一致的。在晋国诸卿的争夺中,赵氏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赵氏的地盘并不大,处于晋南的初封地耿被其他几家包围。处于河北南部的邯郸封地北被中山国挤压,南被中行氏和知氏挤压,中行氏和知氏被灭之后是被魏氏挤压,这一点从邺地为魏氏之地可以看出来。所以一旦发生诸卿之间的火拼,赵氏最好的退守地是晋阳,如若灭代,晋阳有了广大的后方,足以支撑危局。这从公元前497年和公元前455年的两场战争中能看出来。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去世,公元前424年,赵献子将赵国都城迁到中牟,这应该是为了向南方发展,因为北方已暂时无发展可能。只有赵襄子一人都于晋阳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赵卿墓有可能为赵襄子墓的几点原因

赵氏迁都中牟是为了向南方发展

第四点、《晋书·石季龙载记》有明确的记载:“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赵简子对于赵氏最大的贡献是邯郸,邯郸赵氏有自己的发展脉络。赵穿、赵旃、赵胜、赵午、赵稷。而赵简子那一支赵氏大宗是从赵盾来的,赵盾、赵朔、赵武、赵成、赵鞅。值得注意的是,下宫之难后,赵旃反升为新军将,这一支并没有受影响。赵氏之分裂就此开始。公元前497年开始的赵氏内乱,表面上是因为邯郸赵午不愿归还赵简子五百户人家,实际上是表明邯郸赵氏不受赵氏大宗的控制,而赵简子通过战争,重新控制了邯郸,使分裂近百年赵氏重归于统一。邯郸重归赵氏大宗控制后,赵氏宗主很有可能有一段时间是要坐镇这个东方重镇的,并且这也符合赵简子时赵氏与其他几家争夺地盘的需要,后来邯郸发展为赵氏都城。所以赵简子葬于邯郸是可能的。

当然,赵卿墓的主人到底是谁,如若没有新的考古发现,可能永远无法确定。但这一墓葬的发现,最起码为晋阳曾为赵国都城提供了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