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8歲孩子領父母骨灰: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01 那個8歲的孩子

快到清明瞭。

好消息,武漢的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了。

大家可以出來活動了。

然而,因為這場變故,幾十天前還在一起吃喝談笑的親人或是朋友,

今天卻再也見不到了。

比如,這位8歲的孩子。

孩子的父母,在數十天前,因為新冠雙雙被感染住院,孩子託給了社區的王阿姨。

終於這天武漢解封,王阿姨帶孩子出門了。

出門的目的地卻是漢口的殯儀館。

武漢8歲孩子領父母骨灰: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他們和很多很多人一樣,在殯儀館門口排起長隊。

8歲孩子問:阿姨這是哪,我們來這幹什麼?

王阿姨說:這是殯儀館,我們來接爸爸媽媽回家了!

孩子:太好了,爸爸媽媽可以回家了嗎?他們好了嗎?”

他高興得都要跳起來了!

王阿姨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解釋。

她想告訴孩子:孩子啊,你的爸爸媽媽都離開人世了。你從今以後再也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沒有一個可以稱為“家”的地方。

武漢8歲孩子領父母骨灰: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但是,這真的真的這太殘忍了。

排隊的隊伍中,有的家裡死了一個人。有的家裡死了幾個人。

可是這個8歲孩子在這裡接父母回家,那個從此再也沒有的家。這是怎樣的心碎。這是怎樣的無助啊。

武漢8歲孩子領父母骨灰: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這種生死離別沒有一個預兆,沒有一個緩衝,就這樣赤裸裸的袒露在他僅僅8歲的孩子面前。

當我看到這個消息時,淚目了。

讓我想起了5年前的那個夏日,父親因突發事故,突然間離開了我。

雖然我已經成年,但是那種晴天霹靂的打擊足足讓我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切。

那種悲傷成河的感覺讓我無數次的流淚、無數次心碎,無數個深夜我從淚水中醒來。

當時的我,越是回想起曾經和父親的相處時光,越會因為回憶有多幸福,越是感覺現實就有多殘酷。

所以,8歲孩子的心情,我懂。

很多在疫情中失去親人的心情,我懂。


當武漢的疫情緩解時,我想可能很多人需要面對的是這種悲傷的情緒。


02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臉書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曾在2016年在伯克利大學的畢業演講中說到:

最終塑造我們的,是我們所經歷的那些艱難時光,而非浮名虛利。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挫折,都會在靈魂深處種下堅韌的種子。我們記憶深處的每一次苦難,都會在日後成為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她也是因為一場意外,突然失去了她的丈夫。

雖然她是個女強人,但是和很多很多人一樣,

那之後的好幾個月,在那之後的很多時候,她感覺自己要被悲痛的吞噬了。

那是種填滿你的心臟、你的肺、限制你思考,甚至讓你無法呼吸的空虛。

武漢8歲孩子領父母骨灰: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愛人的離去,讓她知道了悲傷的深度,痛失摯愛的殘酷。

然而,在無盡的痛苦中,她也通過死亡獲得了新的體悟——那些關於希望,力量,以及我心中永不滅的光。

5年前的那個夏天,父親的離去,讓我悲傷、痛苦。

但是,我也無數次的想起他和我常常背的臧克家的那首詩: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當生活沉入谷底,可以反擊,衝破表層的障礙,再次呼吸

當我們面對無邊無際的空虛,又或者當我們面臨任何挑戰,你們可以選擇過快樂的和有意義的人生。

就像桑德伯格那樣。

武漢8歲孩子領父母骨灰: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佛說:每個人的一生福報是相等的。只不過來得早還是晚罷了。

我想說:人生有一帆風順,也有逆水行舟。

而且,有時候挫折會一個接一個的來。

我們有可能會錯失機會,失去工作,因為一場疾病或事故一瞬間改變曾經擁有的一切。

我們有可能會喪失尊嚴,有可能會痛失摯愛,破裂的感情無法修復。

甚至,有的時候是生命本身的失去。

然而,也許這就是人生真實的模樣。

巴頓將軍曾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到達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時的反彈力。”

武漢8歲孩子領父母骨灰:悲傷成河,但你也要跨過去

人生有一帆風順,也有逆水行舟。

身處挫折時,與其抱怨、痛苦、悲傷、抑鬱,不如勇敢的面對生命的挑戰,擁抱這一份難以接受的禮物。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我們這一代最偉大的發現是人類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思維態度來改變他們的生活。

因為此時不是看見了什麼不一樣的東西,而是看的人本身發生了變化,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試著讓自己成長。

03 痛苦的時刻,試著讓自己成長

我想分享自己在面對人生挫折時用過的幾個方法,也許你可以試試看,試著通過這項方法啟動內在那個堅強的自己。

1.用文字記錄戰勝創傷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組對照試驗。兩組大學生連續4天、每天寫15分鐘的日誌。

一組寫與情感無關的內容,另一組寫不幸經歷。

一開始,寫不幸經歷的人普遍心跳加速、情緒不佳。但實驗結束六個月後,回訪證明:寫下不幸經歷的人,身心健康狀況比實驗前大幅提升,也比另外一組要好得多。

這是心理學的敘事療法。

通過寫日記、口述記錄的方法,如實的記錄下經歷的事情或者通過這件事帶來的內心感受。

我們不僅僅記下情緒本身,也可以詳細的去感受它、描述它。

我曾經在父親去世後,寫了一年多的心情日記,如今回望過去的文字,看得到除了悲傷背本身,還有從內在勇氣的生命的能量。

因為把情緒變成文字,是“我有能力掌控情緒”的展現。

可能,這對你而言在一開始會很難,但長期效果很好。


2.去想象,如果更壞會是發生了什麼情況

我們在發生悲傷或者災難的時刻,第一反應通常是

“如果,當初不……會怎麼樣?”

德國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曾說:人一定是痛苦的,但這是最積極的東西。

所以,在痛苦的時候,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情況更壞會是什麼樣?那如果比現在設想的還要差,那麼我要感恩已經擁有的。

當參照物改變了,我們會產生感激之情,抵消一部分負面情緒。

3.主動尋求身邊人的幫助

無論是此刻的武漢或是海外,或是身邊的某個地方,也許有一個正處在孤立痛苦的時刻。

這個時候,請你千萬不要所有的苦都一個人扛,這個世界還是充滿著溫暖和愛的。

所以,此刻,如果自己正在遭遇不幸,不妨找親近的人訴說;如果是身邊的人遭遇不幸,作為親友,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聆聽,並告訴他“我理解你的痛苦,並且願意支持你”。

只有做到正視不幸,才能快速從中脫身,實現“創傷後成長”。

4.主動尋找“創傷後成長”

尼采說:“凡是不能消滅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正如一個人只有經風雨才能壯筋骨,經歷痛苦的人才能更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才能更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希望,此刻的你可以直面生命的創傷,激發內在的力量、找到更多生命的意義……從而比受傷前變得更強。

維也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是集中營裡的囚犯,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餘物。他的雙親、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營裡,就是被送入煤氣間。一家人全都死了,僅剩下他和妹妹。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飢寒凌虐,隨時都有死亡之虞的人,怎麼會覺得人生還值得活下去呢?

但是這位曾親身經歷過這種慘絕人寰遭遇的精神醫學家,不僅活了下來,還幫助了很多曾經和他一樣的人們,他所寫的一本書《追尋生命的意義》陪我度過了那段最難的時光。

他說:當一個人面對巨大的苦難時,這是用來拯救自己的內在世界的契機。此時,我們更能深深的思考關於每個人存在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面對相同的處境,我們選擇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才是最關鍵的。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面對人生的挫折,希望你可以藉此活出內在的力量,參悟生命的意義。

也許很難,但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到!

因為最終塑造我們的,是我們所經歷的那些艱難時光,而非浮名虛利。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挫折,都會在靈魂深處種下堅韌的種子。我們記憶深處的每一次苦難,都會在日後成為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