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到今天的儒家文化,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孔子的本意?

平民心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他很喜歡周公,他所處的時代與他的入世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孔子一生註定了顛沛流離。

我們所從小學到大的,流傳下來的有名的《論語》,是他的弟子記載下來的,整理起來的孔子的話和思想。這些並非孔子本人所寫,後世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肯定有並非孔子原意的東西,但有些無可考證。就像很多古籍古書一樣,出現了很多版本,待更早更確切的考古或歷史來佐證,來核實。

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學習儒家的思想。中國文化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世界文明史上目前唯一沒有斷的,一直源遠流長的。


春秋君言


儒家學說的本意就是剝削,孔老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要層層剝削,他的那些仁義禮智信也就是剝削階層對被剝削階層的一點施捨,剝削階層施捨你們仁義禮智信,你要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你要用真金白銀,糧食產物回報他們,而且要回報豐厚。

要問現在孔老二的思想還剩多少,告訴大家孔老二思想正在毒害大家


錦月細雨


孔子是偉大的,孔子編纂的了,詩,書,禮,樂,易,春秋,被奉為圭臬,孔子的言行被弟子們編纂成論語一書,也讓歷代的統治者與讀書人奉為經典。

孔子認為人性本善,提倡整個社會以仁與道德治理為上。時代發展到今天仍然符合世界潮流,這真的是了不起。人們經常批判的腐朽沒落的儒家思想基本都是歷代統治者放大其中的對自己有用的一點吧。


923老石油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可謂學派林立,其中儒家是其中之,對後世影響也最大。孔子年輕時做過魯國高官,治國極好,貪官紛紛逃往他國,他國領袖也變得很敬畏魯國。

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儒學經後世發展,已非孔子一家之言。後世認為的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戰國時期儒家內部分化形成的八個學派。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式之儒。"從《論語》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點,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的理解難免各執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當世之顯學,所以,韓非認為:"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據《荀子·非十二子》記載,在戰國百家爭鳴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學派激烈論爭,另一方面自己內部各派爭論也十分尖銳,"孫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評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內、外論爭發展的結果。

可見現在流行的儒家思想,已非孔子思想獨有。而是眾多儒家之集大成者,要說孔子的思想,基本體現在“論語"之類。而後續加"經"可以是在其思想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而有很大變化。已不能簡而化之地講孔子思想本意存在多少,也可以無處不在,似乎又無可尋。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南懷瑾大師在《論語別裁》中儒釋道“三家店”的精闢論述。”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麵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研究中國固有文化並不是開倒車,而是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

所以說孔聖人的儒家思想才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最需要的精神食糧。孔子思想的精髓——“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用以教化人民凝結相對統一的“三觀”和思想道德文化。這才是孔子基礎本意。幾千年來孔子思想鑄造了中華民族思想綱領和精神長城!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的精神長城受到西方思想的巨大沖擊。人們的“三觀”和思想道德在悄然發生著蛻變,傳統“糧食”吃膩了,要嚐嚐“洋麵包”的滋味了。個人認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所以,如何保護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華民族文化是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絕不可毀損!


半畝方田一寸心


寬泛地說:孔子重仁,孟子重義,荀子重禮,而我們今天仍然倡導仁、義、禮。

但嚴格的說,傳承至今日的儒家傳統,已經跟孔子沒啥關係了。只要你稍微深入地瞭解一下儒家先賢的思想,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比如說“仁”,簡單解釋為“愛人”。聽起來不錯,博愛嘛!但你要這麼想,就錯了:孔子一點兒都不博愛,真正講博愛的是墨子;而且即便墨子講的,也不是今天的博愛。

那麼,孔子講的“愛人”是什麼呢?是有差別的愛、有等級的愛。差別體現在,親疏遠近不同,愛的程度就不同;等級體現在,君愛臣與臣愛君不同,父愛子與子愛父不同,兄愛弟與弟愛兄不同。

詳細闡述這個太費篇幅,我就給你舉個例子吧:宋江毒殺李逵,無損大哥的“仁義”名聲;若李逵擊殺宋江,那可就是小弟的大逆不道了。這種思維,是不是不太合乎今日的思想?

“禮”也是一樣。大多數人都會說,彬彬有禮多好啊!這麼說,就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了。

孔子講的“禮”,是等級、是階層、是長幼。所謂“克己復禮”,是要復辟舊制,是要回到夜夜夢繞的周初文王的時代。那個時代,諸侯不折騰,禮遇天子;大夫不折騰,禮遇諸侯;士人不折騰,禮遇大夫;百姓不折騰,禮遇士人。這才是孔子要的“禮”。說白了,就是階層固化,一萬年都不要變。

儒家先賢講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幾乎都不是我們字面上理解的意思,我就不一個一個說了。總之,今日人們思想中的儒家傳統,已經遠去於孔子的本意了。

易中天老師說:對於國學,可以抽象地繼承。這個非常贊同,說白了,就是斷章取義。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就很好。

你可能注意到,雖然我不大認可孔孟的哲學,但我一直尊稱他們為“先賢”。為什麼呢?我們不能以今天共和制時代的眼光,去挑剔奴隸制末期思想的缺陷。況且,儒家傳統為維護中華的大一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ljq0328


孔子是道之傳承者,他本人亦未透徹,即便他本意也不究竟!這是偽道德後天命運之造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下表:

老子釋迦前後腳,孔子蘇格拉底前後腳來到世界!老子留一道德經遺世佛祖棄家離世悟道後傳法理世!孔子蘇格拉底差不多,孔子一生顛沛不得志,蘇格拉底被毒死!他自言有神啟而欲導人向善,但未成功!


陽光明貞


肯定不是


指尖遺落舊時記憶


你說呢?孔丘的本意是克己復禮,即其要奴隸繼續做奴隸,以老老實實服從周王室那個最大奴隸主。


榮恥鑑定師


孔子的儒教文化,其中禮是孔子的本意,孔子到哪都把禮看的最重!他想回復周公時代!至於仁,智,勇,樂,等是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文化,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了,對現實來說對社會還有實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