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廣東河南甘肅再現多例本地病例,對無症狀感染者不容忽視丨張文宏:全球疫情結束時間還不能預測

【不聚集,戴口罩】

廣東河南甘肅再現多例本地病例,對無症狀感染者不容忽視

第一財經消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已得到了全面控制,各地也已全面復工復產。不過近日,各地偶發的一些病例,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感染的病例,提示目前疫情防控仍不可鬆懈,公眾摘口罩仍需謹慎。

甘肅衛健委28日晚間通報顯示,3月27日20時至3月28日20時,甘肅新增疑似病例1例,該病例於1月14日由蘭州去湖北咸寧老家,3月22日自駕車從咸寧返回蘭州,目前在省級定點醫院醫學隔離觀察,正在做核酸檢測,進一步確診。

廣東佛山早在24日就通報了1例湖北輸入病例。1月15日,該患者與朋友自駕車從佛山回湖北咸寧老家;1月16日~3月16日,患者在咸寧居住;3月17日自駕到廣東,先回惠州再到佛山,19日在佛山住所的村口測量體溫正常,次日發現發熱後送醫就診並隔離,23日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這1病例與甘肅的疑似病例都來自湖北咸寧輸入。而咸寧自2月下旬起已無新增確診病例。咸寧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此前通報稱,截至3月17日24時,全市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已全部清零。

既然如此,廣東佛山和甘肅出現的這兩例湖北輸入性病例是從哪裡感染的?從目前情況分析,極有可能是被無症狀感染者感染的。由於無症狀感染者不易被發現,因此無論是傳播者和被傳播者都極難警覺。因此,這兩個病例密切接觸者尤其是在咸寧期間的密切接觸者,需要做更詳細的排查。

與之相似的,還有河南28日新增的1例本地確診病例。3月28日0時~24時,河南省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1例,患者為漯河市王某某。經流調發現,王某某3月21日曾與其郟縣同學張某某(郟縣人民醫院醫生)一同就餐3次。張某某於3月13日晚與劉某某、周某某(二人也為郟縣人民醫院醫生)等人在飯店同桌就餐。

3月25日,郟縣人民醫院對參與疫情防控的一線醫務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在核酸篩查中發現張某某、周某某為無症狀感染者,劉某某核酸檢測為單陽性、無症狀。

在廣東惠州,3月26日,通過社區排查發現惠城區龍豐街道1名湖北輸入的無症狀感染者。

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感染率,3月28日,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制所陳奕等人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的預發表網絡版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6.30%,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感染率為4.11%。研究者認為: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相對於確診病例,對於隱藏的無症狀感染者,如何進行防範、如何降低感染率,成為當前的重點,也是難點。當然,這也提示我們,在目前全面復工復產之際,疫情防控仍絲毫不可鬆懈。更為重要的是,防控傳染病,不單單是專業醫生、疾控人員和政府的事,也是每一個公民的事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副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臨床中心副主任李亮表示,對病人來講,戴口罩非常重要,減少外出和外部傳播。同樣對於老百姓來講,戴口罩同樣很重要,因為對周圍人、病人、有無症狀的病人情況都不清楚。所以這種情況下,戴口罩是一個最保險的方法,這種代價相對比較低一些,而且效果確實不錯,“所以我個人覺得戴口罩是時間宜長不宜短。而且現在境外輸入病例還是相對比較多的,對公眾解除口罩,仍需謹慎一些。”

【全球抗疫 四海同心】

張文宏:全球疫情在未來仍有不確定性,結束時間目前還不能預測

新民晚報消息,今天下午,醫道、華山感染、醫界、騰訊醫典聯合舉辦“全球抗疫 四海同心”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主持,華山醫院終身教授翁心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盧山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教授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陸蒙吉教授就全球新冠疫情會如何發展、各國抗疫策略有何不同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

夜读丨广东河南甘肃再现多例本地病例,对无症状感染者不容忽视丨张文宏:全球疫情结束时间还不能预测

美國:加強各州聯合 集中醫療能力救治輕症患者

針對美國近日確診病例激增,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盧山教授分析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檢測過於敏感。另外,美國沒有進一步通過流行病調查數據詳細分析感染病例的背景和來源。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正處於第二波和第三波感染的早期,好在未出現群聚現象,但確診病例仍會進一步增加。”

盧山教授認為,中國有兩條非常重要的經驗是值得美國學習和借鑑的:封城和建方艙醫院。美國當務之急有兩點:第一是各個州之間必須加強聯合,如果所有州能同步封鎖嚴控14天,按照中國的抗疫經驗,新冠肺炎80%就會被控制住,但如果各個州之間不同步,公眾之間有來往,戰線恐怕就要拖長。第二,創造醫療條件救治大部分被感染的輕症病人,將80%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或者集中收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最終社會的轉機是病例數和醫療體系之間的平衡。如果患者數壓垮了醫療體系,就失控了,所以必須要集中力量收治輕症患者。

德國:控制病毒傳播的同時 保證社會和經濟儘可能運作

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陸蒙吉教授認為,德國如今採取的抗“疫”策略是既要控制病毒的傳播,又要儘可能的保證社會和經濟正常運作,找到平衡點非常重要。陸蒙吉表示德國在十幾年前就制定了“全球流行疫情防控計劃”的預案,當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分三步走:一是攔截,二是保護,三是節省。從3月22日開始,德國就封鎖了邊境,禁止兩人以上聚集行走,叫停了所有非生產性的娛樂活動,但是繼續上班,遵從“企業不停工、社會不停擺”的防疫原則。

對於德國群眾尚未大規模戴口罩的現狀,陸蒙吉表示由於德國的公共空間非常大,保持1.5米到2米的安全距離很容易做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戴口罩的作用沒有在中國大,同時如果人人都要戴口罩就會造成一定浪費,這是和中國情況有所不同之處。目前,德國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雖已超過5萬,但總體病死率僅為0.6%。目前較低的病死率推測是由於第一批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包含8千多人去奧地利和意大利等國滑雪的年輕人為主,德國之後的病死率不一定會比其他國家更低。

中國:經歷了遭遇、阻擊和殲滅戰,需要嚴防輸入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則把中國的抗疫過程比喻為遭遇戰、阻擊戰和殲滅戰。葛均波認為,新冠肺炎剛開始在中國蔓延的時候,當時的情況是有點混亂的,就像是一場遭遇戰。後來演變成了阻擊戰,政府建立了方艙醫院,應收就收應治就治,最後就是殲滅戰,把大部分的新冠病毒都隔斷了,國內本地新增的病例多低都清零了。可是隨著歐洲和美國新冠疫情的爆發,葛均波表示原本計劃的殲滅戰又變成了持久戰,由於境外輸入案例的存在,接下來一段時間中國的疫情防控很可能處在一個焦灼的持久狀態。

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和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也在大會上分享了關於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金冬雁表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是有一定的季節性的,但是新冠病毒是否具備季節性,目前局勢尚不明朗。現在疫情大爆發的國家大多寒冷並且乾燥,像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溫度高而且潮溼的地方暫時還未出現社區性的大爆發。這其中究竟有沒有規律?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去分析。”

李蘭娟則表示目前正在尋求更多的方法救治重症患者,如今主要採取人工肝療法,把患者血液引到體外後在體外進行加工——血漿置換、血漿吸附、血液濾過等,清除各種有害物,補充蛋白質和凝血因子,暫時替代肝臟功能,並抑制細胞因子風暴,阻止重症患者向危重症發展。

夜读丨广东河南甘肃再现多例本地病例,对无症状感染者不容忽视丨张文宏:全球疫情结束时间还不能预测

張文宏總結:什麼時候結束?難以預測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總結時說,除了中國對疫情控制得比較好以外,世界各地整體疫情還沒有得到很有效的控制,歐洲已經成為疫情爆發的中心,美國也進入疫情蔓延的過程中。目前,很難有把握來預測國際疫情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

他指出,國內抗疫戰雖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目前並沒有放鬆警惕,只是把防控的重點轉向了嚴防境外輸入。針對“疫情什麼時候會結束”的問題,他表示,新冠肺炎在未來仍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疫情的結束時間目前還不能預測,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民。

【熬雞湯】

你有多久沒聯繫過“好友”了

我們終將要學會接受無常,接受不知所以。

週末無事,想起阿媛在朋友圈分享過一份電影清單,點開她的頭像,她的朋友圈裡只剩下一條橫線。

不是僅三天可見,而是……我看不到她的動態了。我試探著給她發了一個表情,還好,沒有被她刪掉。

但是,我被她屏蔽了。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也翻了很多我們以前的聊天記錄,始終想不明白她屏蔽我的理由。

我和阿媛是一年前在一次海邊徒步的戶外活動中認識的。那天我穿了一雙擠腳的新鞋,剛出發一會兒腳踝就被磨破了皮。

看見我在費力地粘已經掉下來好幾次的創可貼,這個女孩兒二話不說摘下了自己用來遮陽的絲巾,幫我包住了腳踝。

因為兩個人恰好都在廣州,後來我們又約著吃過兩次飯,也一起去爬了白雲山。

她辭掉工作回了老家後,我們很久沒聯繫。

朋友問我,有多久沒看到她的動態了。我才意識到,我一直想知道被她屏蔽的原因,似乎並不重要了。

很長時間裡,我們都沒有主動聯繫過對方,也沒有想起過對方。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都不是對方至關重要的人呢?

我們的好友列表裡,似乎有太多的人,只是“加個好友”的關係。

不是加了好友就是好友,不是在朋友圈的就是朋友。

也許你們曾經一見如故過,志趣相投過,甚至心心相惜過。但很多關係,都是有保質期的。很多人,也只有陪你一程的緣分。

知交零落,實是人生常態。

那些沒來得及說的再見,其實沒那麼可惜。

很多人在你的朋友圈裡消失,也不會提前打聲招呼。一份感情的中斷、結束,也並不一定需要一根導火線。

我們終將要學會接受無常,接受不知所以。

我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34歲的女高管,年前被公司裁員了。失業的那段時間,她一個人去做了手術。

兩個半月之後,她找到了新的工作,身邊的親戚朋友才知道這件事。

被裁後的兩個多月,她一直消失在大家的視野裡。生活還是照舊,只是變得很安靜。好友群的聊天沒有參與,朋友圈的動態沒有她的身影。

朋友問她:在最難熬的時候,為什麼不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們?

她回答:我想等好起來的時候,再跟你們說。

我瞬間就被這個回答戳中了。

真正的難過,很多時候都是無聲無息的,不會第一時間找人傾訴,也不會嚎啕大哭。

恰是那些沒說出口的難過,其實藏著更多的心酸。

收拾好自己的心情之後,再雲淡風輕地跟別人談起這個事兒。

是他們不夠傷心,不夠難過嗎?

不是的。

嘴上說著生活不就是起起落落的人,心裡的難過,大概只有自己懂吧。

很多時候選擇沉默,只是覺得說出來,事情並不會因此變得好起來。

那些低谷和難過,也不一定就有人能理解,能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想給身邊的人徒增煩惱,不想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別人。於是那些心事,也就習慣了放在心裡,讓自己慢慢消化。

因為我們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很多悲傷。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大多要靠自己默默扛過去。

看到過一個話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有個答案讓人覺得心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在努力扮演一個戒掉了情緒的成年人。

難過的時候,不想讓家人看到,怕他們擔心;抱怨的時候,不能給領導看到,怕他們質疑;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怕別人覺得你矯情,不堪一擊......

偶爾心血來潮想發個動態,又擔心不適合對所有人可見。

於是,我們習慣當那個旁觀者,當一個默默刷動態的人,而不是發表動態的人。

但很多時候,發個朋友圈,其實只是想簡單地記錄生活,表達當時的心情感受。有時候還會因此和哪個老朋友突然有了互動,朋友圈也是我們和外界鏈接的一種方式。

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傾向於獨自領會,有人偏愛分享。

發不發朋友圈,都是一種自由。

就如楊絳先生所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每個人都在努力經營著自己的生活。

過日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幸福不幸福,開心不開心,又不是給別人看的。

如果可以活得隨性一點,為什麼不呢?

不管喜歡與否,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