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昨天一個朋友和我吐槽,孩子3歲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屢禁不止的習慣:睡前和半夜睡迷糊時喜歡摸媽媽的胸,這讓她很苦惱。

孩子在2歲斷奶時,為了安撫孩子,朋友任由孩子摸她的胸,可是沒想到一時的放縱竟讓孩子養成了習慣。為了劃分界限,朋友曾經不管孩子的哭鬧嚴厲禁止他再摸。可是有時候,孩子哭的時間長了就又心軟任由他摸。

在心軟和規矩面前,朋友很困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其實我也遇到過朋友類似的問題,兒子出生到現在,我對他的管教一直秉持著鬆緊有度的原則,像打人、咬人等問題堅決制止,兒子怎麼哭都不妥協,但也會在某些方面給他最大的自由,像穿衣服,不管他選什麼奇怪搭配都聽他的。我始終認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界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但是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除了黑白對錯外,還有很多“灰色地帶”,讓人找不清楚如何制定界限。就拿孩子喜歡摸媽媽胸這件事來說,朋友之所以困惑,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給她造成的困擾不大,因為孩子只是有時候臨睡前摸1分鐘左右,或者是半夜睡不安穩時,想靠摸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另一方面孩子確實大了,應該給他灌輸男女意識,如果任由孩子摸下去很可能會對他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雖然摸胸看起來是件小事,但是孩子在不斷長大,明確界限和親密育兒卻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如果為了親密感,父母不斷的妥協,就很容易讓孩子養成理所當然、不滿足的心理。向父母要昂貴的衣服,高額的生活費,要房子、車子等等,等父母為了親密感付出高昂的代價,但孩子還不滿足的時候,家庭矛盾就會激發,那時父母卻無能無力。但同時一味的禁止孩子的行為,確實會削弱親密感。

那在孩子成長中親密育兒和界限該如何界定?什麼樣的界限才不會破壞親子關係中的親密感呢?

嬰兒的安全依戀模式才是親密育兒,界限則是權威型父母傳授的令人滿意的行為

美國醫學博士威廉·西爾斯在1992年首次提出“親密育兒”的理念。他提倡通過母乳餵養、與寶寶同睡、用背巾揹著寶寶、及時回應寶寶需求等方式,使父母與幼兒及早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在充滿關愛的環境里長大。

“親密育兒”的理念和發展心理學中依戀關係中的安全依戀型很類似,他們都認為母親需要對孩子的願望和需求很敏感,能快速且積極地回應孩子。

理解了這個後,問題來了,親密育兒是積極地回應孩子,但界限則是父母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兩者是不是相悖呢?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不是的,親密育兒是母親和嬰兒的一種依戀關係,界限則是告訴孩子什麼行為不能做。一種是關係,一種是行為,兩者不是相悖,而是親密育兒包含界限。另外親密育兒和界限實施對象的年齡也不同,親密育兒對應的是嬰兒,界限則是學齡期兒童。

舉個例子,孩子橫穿馬路,即便是親密育兒的父母也會用很嚴厲、專制的方式來回應孩子,讓其注意安全。

在孩子是小嬰兒時,對他的行為積極快速的回應,讓他有安全感。在他學步期時,做一個權威型父母,制定清晰一致規則的同時,給予孩子情感支持,嘗試和他們講道理,解釋為什麼要按照特定的規則行事,並且告訴孩子受懲罰的原因。用規則、界限向孩子傳授令人滿意的行為,就能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孩子挑戰界限是在測試自己的自主權和意願,大人制定界限是為了培養更加健康、親密的親子關係

學步期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測試自己的自主權和意願,這同時也是孩子生理、認知、社會性和人格發展不斷成長的證明。在這個時期,孩子肉眼可見的一天比一天聰明,他們學會了自己接水、自己穿衣服,一天比一天能言善辯的同時,也一天比一天不受控。

在這個階段,孩子大都敏感、非常情緒化、缺乏衝動控制,這期間抗拒大人的指令很正常,這是孩子健康發展的表現,他們就是通過抗拒我們來完成自主權和意願測試的。

那孩子都是在測試什麼呢?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孩子挑戰界限,主要是在兩個維度上來完成自主權和意願測試,一個維度是瞭解大人的引領能力,看清我們的期望以及我們是否制定並遵守家規;另一個維度是瞭解自己的力量。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瞭解大人的引領能力,還是瞭解自己的力量,都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界限就是告訴他們社會的道德標準是什麼。父母越早確立並實行限制,孩子就越容易放棄他內心想嘗試的想法。

當然,父母的限制必須是必要的,不能什麼都要限制,不然的話就會打擊孩子的好奇心。況且只有給了孩子必要且明確的界限後,他們才會感到自由。

教育家珍妮特·岡薩雷斯-米娜就曾這樣描述過孩子對界限的需要:想象在黑暗中駕車過橋。如果橋的兩邊沒有欄杆,我們會慢慢地、試探性地通過。但如果我們看到兩邊的欄杆了,便可以輕鬆而自信地駕車通過。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橋兩邊的欄杆就是那些必要的界限,孩子找到它們,才會感覺安全。但是如果有了必要欄杆後,在橋的中間還不時出現其他的障礙,那孩子還是無法輕鬆、自信的駕車通過。

對於學步期兒童來說,橋兩邊的欄杆是必要,它們可以是不能打人、不能咬人、不能故意破壞東西等,但橋中間的障礙則是,必須穿什麼樣的衣服,必須吃什麼樣的東西,必須待在家裡不能出去等等限制孩子發展和好奇心的行為。

家長制定規則是為了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成長,是為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做準備,但孩子挑戰規則則是在測試自己的自主權和意願。為了防止孩子不斷挑戰規則,大人需要在足夠早的時候就設定界限,並且說到做到,這樣有利於以後培養一段健康、親密的親子關係。

有關界限的4個小技巧

關於界限的原則其實可以簡單的歸結為4點:早設定、清晰一致、不傷害好奇心、說到做到。下面我來具體說明一下: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1、在足夠早的時候,設定界限

在孩子1歲時,父母可以很容易的讓孩子不要打人,但是等到孩子4歲時,父母在禁止孩子打人就比1歲時更困難。原因很簡單,孩子打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並且4歲孩子的心智比1歲時更成熟,父母很難用1歲時的方法糾正他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糊弄,越難改變他的認知行為。

現在兒子在外面從不亂要玩具,就歸功於1歲時,我們給他灌輸了這種不亂要玩具的觀念。

2、規則要明確、清晰、一致

父母設定規則時,一定要明確、清晰、一致,不能同一個規則,不同的回應方式。就好比早些時候,孩子摸媽媽胸睡覺,一會為了讓孩子早早睡覺打破規則讓他摸,一會又嚴厲的禁止他摸。規則模糊,孩子就不清楚界限到底在哪裡,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規則,確定界限的邊界。

3歲孩子睡前摸胸:妥協≠親密育兒,沒有界限的家庭只是自我感動

3、保證孩子的安全,又不傷害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在制定規則時,需要考慮的是大原則,而不是旁枝末節。大原則需要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同時又不能傷害他人。儘量不去管旁枝末節的事情,例如孩子小不能玩電、刀等危險物品,但是可以玩沙、玩水、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等等,這樣就能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同時又不會傷害孩子的好奇心。

4、說到做到

規則制定了就要實施,但是剛開始實施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例如孩子哭鬧、家人保護等等。這時一定要明白孩子是你的,你需要對其負責,先做好家人的工作。這一步做好後,在面對孩子哭鬧時還需要及時識別自己的壞情緒,在爆發前讓自己保持冷靜,然後要承認孩子的感受,哪怕這與規則不符,最後要堅定的告訴孩子你允許他做什麼,而不是說“不”。因為說“不”,代表你否認了孩子的感受。

舉個例子,兒子剛開始喜歡把不吃的食物,直接吐到地上,我都會拿兩張紙,一人一張讓他和我一起撿起來放到垃圾桶,在告訴他:不喜歡就吐到垃圾桶。幾次之後,兒子就知道找垃圾桶了。

總之,孩子小的時候行為能力弱,父母要格外關注,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的行為能力開始不斷提高,但是他的認知能力還遠遠達不到分辨是非、對錯,這就需要父母制定規則,讓孩子的行為符合道德標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以及情感支持,這一點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