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上吊是有骨氣還是逃避現實無能軟弱?

沈靜軒


到底是有骨氣還是無能的表現,首先先了解下崇禎這個人。

朱由檢,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繼位後的全國形勢複雜,明朝已經日薄西山,關外滿清虎視眈眈,數次與關內流賊“配合”而突進關內燒殺搶掠。民間因為氣候反常,糧食減產;農民起義不斷,且越做越大。

旱災不斷:

《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北方大部分地區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瘟疫爆發:

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崇禎十四年(1641年),疫情進一步發展。在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當高。廣平、順德、真定等府,類似的記載相當多。甚至瘟疫傳染至北京。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秋間發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轉化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之後天津、山西等地也爆發肺鼠疫。

江南地區也不太平: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並災,崇禎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

由此可見,崇禎繼位時明朝已經是爛攤子不可收拾了,換了任何一個皇帝面對這種天災人禍不斷的國家形勢都會焦頭爛額。

但崇禎繼位以來,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但因為自己的急功近利也錯殺了不少將領,讓明末的形勢雪上加霜。崇禎帝是明朝中後期以來罕見的勤政之君,崇禎空有一身報復,希望能以己之力對明王朝力挽狂瀾,縱然嘔心瀝血,明朝已經氣數已盡,外加上崇禎自己的急功近利讓很多措施事倍功半。最後崇禎自縊煤山,只能說死得其所,對比宋、元、清的末代皇帝這當然不是軟弱無能,確實是有骨氣,但這份骨氣當中存著崇禎對江山的愧疚,明末形勢的惡化與他本人有莫大關係,就像他說的無顏面對祖宗於地下。

崇禎是有骨氣,但他的一生只能說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如果崇禎生在明朝中期或前期,或許會是個不錯的有作為的皇帝,只可惜生在明末那麼悲劇的局面,讓自己性格上的弱點體現在了一次次激進的舉措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