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是有骨气还是逃避现实无能软弱?

沈静轩


到底是有骨气还是无能的表现,首先先了解下崇祯这个人。

朱由检,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继位后的全国形势复杂,明朝已经日薄西山,关外满清虎视眈眈,数次与关内流贼“配合”而突进关内烧杀抢掠。民间因为气候反常,粮食减产;农民起义不断,且越做越大。

旱灾不断: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北方大部分地区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瘟疫爆发: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甚至瘟疫传染至北京。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之后天津、山西等地也爆发肺鼠疫。

江南地区也不太平: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并灾,崇祯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由此可见,崇祯继位时明朝已经是烂摊子不可收拾了,换了任何一个皇帝面对这种天灾人祸不断的国家形势都会焦头烂额。

但崇祯继位以来,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但因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也错杀了不少将领,让明末的形势雪上加霜。崇祯帝是明朝中后期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崇祯空有一身报复,希望能以己之力对明王朝力挽狂澜,纵然呕心沥血,明朝已经气数已尽,外加上崇祯自己的急功近利让很多措施事倍功半。最后崇祯自缢煤山,只能说死得其所,对比宋、元、清的末代皇帝这当然不是软弱无能,确实是有骨气,但这份骨气当中存着崇祯对江山的愧疚,明末形势的恶化与他本人有莫大关系,就像他说的无颜面对祖宗于地下。

崇祯是有骨气,但他的一生只能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如果崇祯生在明朝中期或前期,或许会是个不错的有作为的皇帝,只可惜生在明末那么悲剧的局面,让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体现在了一次次激进的举措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