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隨著全國各地新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取得了令人世人矚目的勝利,越來越多的省份也迎來部分學生開學的重要階段。

曾經空曠無人的街頭也慢慢地出現了車流和人流,有網友感嘆,再也不會抱怨曾經的堵車或排隊了,現在看來,這種車水馬龍真的也是一種幸福,最近這些天,從全國各地前來支援湖北省的醫療隊也陸續地返回了家鄉,特別是家中有幼兒的那些一線醫務工作者,當他們與孩子分離了一個多月再次回到家中的時候,孩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表現呢?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月亮姐姐在很多視頻中為這些英勇抗“疫”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們所感動,但是,更讓眾多網友淚崩的是,很多離開爸爸或媽媽一段日子的寶寶們,對於突然出現在面前似曾相識的這個人,卻有些不認識了。

在視頻裡,有的幼兒愣愣地看著,有的幼兒直往後躲,有的幼兒是捂臉大哭......讓無數網友心疼這些孩子,在這些孩子最需要爸爸或媽媽溫暖懷抱的時候,他們的爸爸或媽媽卻毅然地離開了小家,為祖國這個大家日夜辛勞,在終於再次回到家的時候,孩子卻“不認識”自己了。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概念叫“課題分離”。課題分離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因為人際關係而產生的感受,是誰的感受,就是誰的課題。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與父母的分離,所產生的焦慮、恐懼、委屈等不良情緒,孩子自己能夠感受,是孩子自己的“課題”。但是他們不能自己去化解這些不良情緒,需要成人的幫助和關懷。

對於那些到一線參加抗“疫”的醫務工作者來說,他們當實是如何離開自己的孩子呢?

1、父母直接告訴幼兒,自己要去做什麼。

對於能告訴幼兒自己去向的父母,他們孩子的年齡基本是3歲以上,因為他們有了時間的概念,天黑了,父母要回家,天亮了,父母要上班。父母直接告訴他們,自己要去做什麼,大約什麼時候回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也是能聽得懂,他們在心裡的承受能力要比那些父母偷偷走的孩子好過一些。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終將會回來,有期盼,不是沒有目的地等待。

這樣被父母告之的幼兒,在情緒上相對是穩定一些的,再有其他親人的陪伴,這些幼兒哭鬧的現象會比父母偷偷走的幼兒少一些,這些幼兒的心理狀況往往是分離焦慮多一些,恐懼的心理會少一些,他們知道爸爸、媽媽不是因為不要自己而走的。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2、父母沒有告訴幼兒,偷偷走的。

2歲左右的孩子,他們還不太明白父母要做的事情,所以,對於這樣年齡的孩子,一些父母會選擇偷偷地走開。對於一些偷偷走開的父母,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什麼時候離開的,也不確定父母什麼時候回來了。

有些孩子會產生爸爸、媽媽不要自己的想法,所以即使父母真的站在自己的面前,在孩子的心裡,總是一直擔心,某一天父母又突然不見。在這段時期,他們心裡一直會有恐懼,即使是父母真正地回到自己的身邊,他們在一段時間內還會有這樣的分離恐懼,所以,做為家長有必要進行心理疏導。

如果是偷偷走開,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影響是:幼兒總是不確定爸爸或媽媽會何時離開,幼兒會在見到父母時就開始產生對未來分離的恐懼,同時又非常的委屈,就會以哭的形式來達到自己心中的“不滿”。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3、一線犧牲的醫務工作者

在這次全國抗“疫”的戰爭中,一名29歲抗疫女醫生殉職了,兩歲的兒子還在家裡喊媽媽,他的媽媽永遠走了,再也不會回來。孩子一直以為媽媽去上班了,他繼續在家裡等,門鈴響了,他會喊媽媽,電話來了,他會喊媽媽。

這個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新冠狀病毒肺炎,也不知道什麼是生老病死,因為孩子太小了,他所承受的心理疏導是長期的,因為孩子要慢慢適應和緩解失去母愛的痛苦,當他不懂和懂這兩個階段的時候,在孩子逐漸成長過程中,孩子是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化解心理問題的。

當一個孩子從有父親或母親忽然地變成失去了父親或母親,孩子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受到的打擊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親人的心理疏導要及時、到位,特別是那些永遠失去了父親或母親的幼兒,更要在心理上多加關注和疏導。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幼兒需要心理疏導的表現:

1、易哭鬧2、食慾減退3、睡覺易驚4、陌生感5、不讓父母離開自己

針對幼兒這些表現,對於已經回到家中的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呢?

對幼兒進行心理“巧”疏導的四個方法:

幼兒不同於中小學生,更不同於成人,對於這些小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智發展,所採用的方法,要直觀形象,易於幼兒接受,這樣才能取得心理疏導的作用。讓幼兒儘快地從心理的不安、恐懼、焦慮中解脫出來,和他們“久別重逢”的爸爸或媽媽,重新地建立從前的親密關係。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1、“巧”用物品

當幼兒對眼前的爸爸或媽媽產生了陌生的感覺或距離感的時候,那麼就用實物來打開孩子的記憶大門。

月亮姐姐曾看過一個視頻, 一位醫務工作者媽媽因為抗擊疫情的需要,將一頭秀髮剪成了短髮,回到家的時候,一歲多的孩子根本就不認識了這個“短頭髮”的媽媽,也不和媽媽擁抱,躲在爸爸的身後。這個情景,想必媽媽有多心酸,孩子太小了,孩子已經找不到自己記憶中媽媽的影子。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可穿上自己在家裡常穿的居家服,衣服上的氣味可讓孩子想起父母身上那曾經熟悉的味道。對於一些相貌有些輕微改變的父母來說,同樣能更快地讓孩子回想起來。

除了衣服,還可利用爸爸或媽媽平時常用的實物,同孩子進行互動交流,讓孩子通過這些實物來重新“認識”爸爸或媽媽。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2、“巧”用遊戲

每個孩子都和父母玩過他們之間特有的或經常玩的遊戲,父母可用和孩子以經常玩的遊戲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也許成人之間的談話就會讓對方想起曾經的事或人。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記憶有著自己的特點。

幼兒記憶的特點是忘得快,例如一個1歲左右的孩子記憶的範圍是很小的,起初只能認媽媽、爸爸或經常接觸的人,然後才能再認周圍的事物,而且幼兒的記憶保持的時間非常短。

如果將這個年齡的孩子和一起生活的親人分開一個多月,再相見時就不認識了,所以,要讓孩子把記憶“重拾”回來,就要藉助於孩子熟悉的物品或遊戲。

幼兒的記憶以無意識記為主,孩子只對形象鮮明、直觀的物體或他們興趣的事物才能記住。所以,用孩子記憶最深的親子游戲就能讓孩子重新認識爸爸或媽媽了,在心理上重新接受這個“陌生”的爸爸或媽媽。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3、“巧”用擁抱

當我們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回到家的時候,對孩子做的第一個動作是什麼呢?這個動作是所有父母都會下意識就統一的動作,那就是擁抱。父母的懷抱是最溫暖的“港灣”,擁抱是安撫幼兒情緒最好的方法,

面對眼前有些“陌生”的爸爸和媽媽伸出的雙手,幼兒的眼中有遲疑、有膽怯、有委屈,有的孩子會第一時間伸出小手撲進父母的懷裡。還有的孩子只是一直望著眼前的似曾相識的人。

多給分別後再相聚的孩子多一些擁抱,除了孩子熟悉的氣味,最重要的是擁抱能給孩子安全感,也能安慰孩子焦慮不安的情緒。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4、“巧”用影像

即使父母重新回到了孩子的身邊,經歷了這次分別,幼兒最害怕的就是父母再一次離開自己,在休息調整這段時間以後,父母還要繼續上班,當孩子的父母面臨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不要像每天那樣直接的上班,堅持每天給孩子錄下一段父母的“影像”視頻。

視頻內容可以是父母對孩子說的一段話,或是講的一個故事、唱的一首歌,讓陪伴孩子在家的另一位親人放給孩子看。這樣,幼兒就白天可以看到父母的樣子、聽到父母的聲音。等孩子真正地適應了父母不再“離開”自己的現實以後,再慢慢地放棄這種“影像”的精神陪伴。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5、“巧”用美食

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讓孩子不哭不鬧可以用食物來哄,讓孩子親近父母也可以用食物。為什麼說,我們在小的時候,大人會告訴我們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因為幼兒年齡的特點,易被食物所“誘惑”,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年齡越小的孩子越經不住食物的“誘惑”。

那麼,想讓孩子重新親近自己,可以選擇孩子平時喜歡吃的一些食物來拉近孩子與父母的感情距離。一個多月對於成人來說,已經是很長時間了,對於一個1歲、2歲的幼兒來說,有的孩子對於爸爸或媽媽的印象確實已經開始模糊了。

所以,用孩子最喜歡吃的食物,會讓孩子打開記憶的閘門,儘快地重新投入父母的懷抱。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如果父親或母親因為抗“疫”犧牲永遠離開,這樣的幼兒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構思一個善意的謊言

幼兒對於一個人的生死概念是不明白的,即使對這麼小的孩子說“死亡”這個詞彙,他們也是聽不懂的,為了讓孩子對於永遠離去的親人,在心理上能有一個承受事實的過渡,可以構思一個善意的“謊言”:媽媽去一個很遙遠的地方上班了、或者爸爸出國了、媽媽給寶寶買玩具去了.....等到孩子的年齡稍微再大一些,能聽懂並理解什麼是生死的時候,再對孩子講關於離去的爸爸或媽媽的“英雄故事”,讓孩子在心理上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疫情下,幼兒心理“巧”疏導,讓孩子重新投入一線抗疫家長的懷抱

對於幼兒來說,無論是他們的父母從抗“疫”一線能回到孩子的身邊,還是個別父母不能回到孩子的身邊,這些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將經歷著人生的一次“考驗”,幼兒的心理問題是內在的、隱性的,必要的心理疏能讓幼兒能夠儘快地擺脫不良情緒,重新恢復陽光、快樂的心情,重新投入父母的懷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